勤學的僧一行
唐中宗年間,在今浙江省的天臺山上有一座國清寺。一天,主持和尚忽然將手中的算籌一拍,說道:“今日當有弟子前來求見,已到山前,何人下去為他領路?”一位小僧連忙應聲下山。
過了一會兒,僧房門開,只見小僧帶著一個二十四五歲的青年走了進來。一件袈裟斜披肩上,顯得風塵仆仆,一看就是遠游而來。年輕人走到老僧身旁,雙手合掌道:“小僧有禮,弟子拜見師傅。”
老僧趕忙扶住他,笑著說:“前幾日我就算出你要來求我算法,今日在此坐等多時了。我不久當西去,這么多算書、算法正愁無人可傳,今日你來真是天作之合。”
這個年輕人是誰呢?原來他姓張名遂,法名一行,從小好學,尤其喜歡天文歷算,因為被權貴逼迫,他在河南嵩山的嵩岳寺里出家為僧。那嵩岳寺也是一座有名的寺院,里面有不少高僧和藏書。張遂在那里住了幾年,通讀藏書,研習數學,但很快他又不滿足于現有的學習條件。聽說浙江天臺山有一位高僧,他便千里迢迢地趕來請教。
這位老僧見他十分聰慧,心里也很喜歡,將他帶入藏經閣。和一般的寺廟不同,這里面收藏的,全是些《九章算術》、《海島算經》之類的數學典籍。張遂一看,高興得手舞足蹈,再也沒有了先前的矜持。
從此以后,他便在這里住下,遍讀了所有的藏書。如果碰到不懂的問題,他就請教老僧。就這樣,他在這里一直待了十幾年,才又返回嵩岳寺。正是這一段時間的刻苦勤學,奠定了他日后的成就。
公元717年,唐玄宗特意遍訪有才的功臣弟子。由于祖上對朝廷有功,張遂被征召到了長安。此后,他竭盡全力,改革歷法,制造了大量的天文、計時儀器。7年后,他又領導了全國大規模的天文測量,在北起河北蔚縣,南到越南河內、順化的漫長的路線上觀察日月星辰的變化,測得的數據全都及時送回長安,由張遂進行總的計算。
在這次測量過程中,張遂用復尺測出了地球的緯度,從而計算出了整條子午線的長度。當時,他算出每度弧長132.03千米,雖與現在測得的111.2千米相比還不甚精確,但這在世界上卻是第一次實測子午線每度的弧長。90年后才在幼發拉底河平原上進行了一次子午線的測量。不僅如此,在掌握大量數據的基礎上,他還編制出了一部著名的歷法——《大衍歷》。
公元727年10月,張遂跟隨唐玄宗到洛陽出巡。這個時候,他已經積勞成疾,到潼縣附近,他便不省人事了。唐玄宗聽說后,急忙趕來探望。張遂用力睜開雙眼,輕聲說道:“陛下,貧僧一生觀星尚不能窮其究竟,今當升天,再去究其細微。愿陛下早早頒行新歷,以利民生。”說完溘然長逝,時年44歲。
可以這樣說,他將自己的一生全都奉獻給了自己所鐘愛的天文事業。公元1977年7月,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把新發現的并被國際上承認的4顆小行星賦予了中國古代科學家的名字,其中之一就是一行和尚——張遂!
名人箴言
天才是不足恃的,聰明是不可靠的,要想順手撿來的偉大發明是不可想象的。
——華羅庚
上一篇:勤學好問的列寧
下一篇:只要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