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何時都滿懷希望
有人說,失去希望是人生最大的破產。的確,人的力量是分兩部分的:一種是生理上的力量,另一種是心理上的力量。只要人還有希望就意味著還有力量;而失去希望就意味著失去了生存的力量。
1963年秋天,郭沫若在南海普陀山旅游的時候,在梵音洞里撿到一個筆記本。在筆記本的扉頁上寫有一聯:“年年失望年年望,處處難尋處處尋。”橫批是“春在哪里”。最后一頁寫著一紙絕命書,落款處寫著當天的日期。郭老看后非常著急,立刻四下尋找失主。失主是一個神色憂郁、行動失常的姑娘。這位姑娘先是失去了工作,做生意又被人騙光了錢,家里親人埋怨她不說,最近連愛人也要離開自己。在連番打擊之下,這才決心“回歸普陀”以此“解脫”自己。了解真相后,郭沫若便開導她說:“我看你的文筆相當不錯嘛,這副對聯也寫得很有意思,不過下聯和橫批太消沉了,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如何?”姑娘點頭同意。最后郭沫若改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難成事事成。”橫批為“春在心中”。郭沫若對姑娘說:“一個人心中要有希望,要相信一切事情都會好起來,不要輕易地絕望。春天在我們的心里。”
是啊,沒有希望,我們還能有什么呢?我們整個的人生都是建筑在希望的基礎之上的。只有心中充滿希望,我們才有力量去走完人生路。
希望是奔向美好的翅膀,失去它人就失去了天空;希望是最溫暖的光芒,失去它人生將只有黑暗和陰冷。對于心智成熟的人來說,可以失去金錢、地位、權力,甚至青春和容貌,但是絕對不能失去希望。心智成熟的人總是讓自己的內心充滿希望。憑借滿懷的希望,他們戰勝了生活中的困難,甚至創造了生命的奇跡。一家媒體曾報道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一片沒有盡頭的沙漠,陽光炙烤著黃沙,仿佛空氣都快燃燒起來一般。一支探險隊正在負重跋涉,他們已經好長一段時間沒有喝過一口水了。又走了一段,有隊員開始軟癱在地上,說自己不可能活著離開沙漠了。這時,隊長從行囊里拿出一個沉甸甸的水壺說:“我們一定能活著離開沙漠,我們還有最后一壺水,我們死不了。但是,由于水很少,如果不是快死了,我們誰都不能喝它。”聽完隊長的話,隊員們從地上爬了起來,繼續前進。盡管很渴,但他們誰也沒有去喝它。每當有人感覺自己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抱一抱裝著水的水壺,然后又繼續前進。就這樣,一直到他們穿越了沙漠,那水壺的蓋子也沒有被打開過。事后,隊長才告訴隊員們,其實那個水壺里根本就沒有水,里面裝的全是沙子。
然而,正是“一壺水”的希望支撐著他們超越了生命的極限,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活了下來。
在人生的道路上,并不都是美酒和鮮花,也有淚水和荊棘。高考落榜、情場失意、下崗失業、疾病纏身、無權無勢、事事不順等,都會使人陷入絕望中,變得悲觀、意志消沉、怨天尤人,甚至想一死了之。然而,越是于痛苦中,我們越應該如故事里沙漠中的那群人一樣滿懷希望。當然,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讓自己遠離絕望常懷希望,我們就要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時常讓自己體驗成功,即使很小的成功,比如修理好一只筆,這也會讓自己有成功的體驗。
第二,給自己適度的自由,豐富自己的生活閱歷,讓自己從生活的磨難中學到應對的技能和信心。
希望,是人們對人生的渴望,對未來的憧憬和向往。當累的時候,想想人生的快樂、溫暖、真情,還有未來可能擁有的美好,希望就會重新燃起,讓自己充滿力量。因此,請常懷希望吧,即使于痛苦中!要知道,一個絕望的人,絕稱不上是心智成熟的。
上一篇:放寬尺度,放過自己
下一篇:更快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