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總是用折磨自己來討好別人
用折磨自己去討好別人,是很多人的一種生活狀態。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我們總是忽略自己的需求,或者不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
前面的章節我們說過,只有表達出來,別人才會了解我們,然后才有可能滿足我們的訴求。可是我們連說都不愿意說、不想說,或者總是繞著彎說,又怎么能夠期待被滿足呢?一個人能夠真實、清晰、有力量地表達需求,才能讓自己活得不憋屈、活得痛快。而且,一個敢于或樂于向別人表達需求的人,他是敞開的,這樣的人,他能夠給自己的生活創造更多的機遇和收獲。所以,一個人能夠真實、清晰、有力量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是他能夠活得幸福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明明有真實的需求卻不敢表達,就是對自己的折磨,時間久了就會把這份壓抑變成了一種情緒化的表達。
我曾經說過“每個欲望背后,都隱藏著一個未被滿足的需求”。我經常跟我的學員說,我們遇到任何問題,不要急于只是純粹地去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當然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問題是一個結果和外在的呈現,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去問一問,問題為何會出現?這遠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不敢表達自己往往有幾個原因:
第一,怕失了面子。比如,與朋友相處,怕被別人瞧不起不敢說真話;別人提出借錢,明明不想借卻不敢優雅地說“不”。而小孩子就簡單得多,小孩子看到別人吃好吃的就會直接說“我也想吃”;小孩子不開心就會用哭泣或發脾氣來真實表達,但往往大人會覺得孩子發脾氣或哭泣會讓自己丟面子,而并不喜歡孩子這種真實的表達。
第二,把不表達需求當成了一種試探。很多人不但在外人面前要面子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需求,在親人面前也不愿意說,而是自己想當然地認為“這個我還用說嗎?你是我丈夫/爸媽/妻子,不是應該知道嗎?怎么還用我來表達呢?搞得像外人一樣”。就這樣把自己的需求摁下了。可是不說不代表需求不存在或者消失了。結果呢?被自己壓制了的需求就變成了賭氣。你雖然沒說,但其實你心里還期待著被滿足。期待的時間越長,你心里的火就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終有一天“新仇舊恨”加起來就爆發了,爆發的過程也是宣泄和釋放久積的不滿的過程。
很多時候在關系里就會有這樣的一種情況,你抱怨對方說:“你為什么不懂我?我就需要這個,我就需要理解,我就是需要一句簡簡單單的話,哪怕你跟我說,‘知道你挺不容易的,你受累了,辛苦你了!’都可以,為什么不說呢?”事實上,答案就是:他就是沒有說這樣的話啊!所以,如果怕丟面子不去正確、直接、真實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往往就會變成折磨自己。
要知道,需求和面子無關,只有內在能量很足才會生出“簡單與純粹”的能量,這份能量就不虛偽、不恐懼,體現在表達上也會真實而自由,不會瞻前顧后,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接納,接納真實的自己,毫不隱藏。
需求的意義就是兩個生命能夠有機會連接的橋梁。每個人都有獨特性,都有需求,也都渴望與別人建立更加和諧的關系,兩個獨立的個體怎樣才能夠彼此連接呢?只有一個方式,就是彼此需要、互相作貢獻。也只有通過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由個體連接成整體。所以在向外去表達需求的時候,其實正代表著我們對另外一個生命發出了一份邀請,邀請對方來跟我們連接。一個人不說需求,其實是很孤傲的又孤獨的。
我們的身體和精神都需要與別人建立連接,在愛、理解和支持中連接別人的慈悲和溫暖。我們是小小的個體,因為互相表達需求,又互相給予支持,一起融成了生命愛的海洋。一個不表達自己需求的人,就相當于斬斷了自己和外在所有連接的橋梁。
還有最關鍵的一點,表達需求就是表達對別人的信任,讓別人覺得被需要。前面我們說過,每個人都希望“被別人需要”,所以,當我們去表達自己的需求,就是給了別人來表達愛的機會,同時也讓別人感覺到了被信任,這是一個生命的認可!
所以,表達需求是高尚的事情,表達需求是一種敞開,表達需求是為生命合一所做的偉大貢獻,表達需求是向整個生命存在伸出了你的橄欖枝。
當你能夠發自內心去表達你的需求,你會發現,你的所有人際關系和親密關系都發生了改變。你會發現,你身邊的人都是那么有愛的人,他們都在聆聽你、關注你、支持你、信任你,在給予你愛,也同時敞開接受你的愛。
上一篇:為什么一定要一帆風順?
下一篇:享受理財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