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烙在心頭的印記
大紅
我們的家族不算大,但也不小,十多個自然村,到了我這一輩,兄弟姐妹輩就有一百多人,父母從小教育我們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我家的家規到底是什么,先輩們好像都沒有留下過只言片語。其實父母要求我們很簡單,就是做個善良的人。善良,似乎是做人的原則,而父母堅持認為,做不了一個善良的人,就不會有好家風,為此,善良,就像烙在我們心頭的印記,而這個深深的印記,恰是父母以身施教的結果。
小時候,經常有討吃要喝的人上門乞討,周圍的孩子們見到了就一起圍過去起哄,甚至有些小孩子不懂事,還放狗嚇唬,但父母親對我們提出要求,絕對不允許欺負弱者,但凡遇到有人欺負乞丐或者精神病人,父母都會毫不猶豫地上前制止,母親經常對我們說:“狗都不咬討飯的窮人,何況人呢……”有一次,我和弟弟放學回家,趕快跑到灶臺前找吃的,扣在飯盆下的一塊鍋盔讓我倆喜出望外,一人一半,我剛咬了一口還沒來得及下咽,就聽大門外有狗叫聲,隨聲開門,門口站著一個蓬頭垢面的乞丐,半抬著胳膊伸出了臟兮兮的黑手,猛然開門,著實嚇得我向后退,收拾院子的母親看到了這一幕,趕緊走了過來,隨手把我手中的半個鍋盔搶過去遞給了那雙黑手,我生氣地說:“再沒有了!就剩這點了還是我們倆分的……”母親說:“媽知道,等會媽再給你烙!”我 “嗯”了一聲要離開,而母親又說:“娃啊!進去給媽倒碗開水端來!”我很不情愿地倒了一碗水端出來,母親又讓我端給那個乞丐喝,站在一旁的母親說“慢慢吃,不要急”,只見乞丐把那塊鍋盔塞進了肩上搭的一個布袋,吹了吹碗里的水,等涼了后便喝完了一碗水,邊感謝邊離開了……母親似乎看出了我的不快,放下手中的活說:“媽這就給你們去做飯!”不一會兒,我們就吃上了母親做的熱飯,母親看我們的臉色由陰轉晴了,就給我和弟弟說:“你們有媽給你們做飯吃,肚子餓了就有指望呢,你看那些討飯的人,吃上頓沒下頓的,恓惶得很,他們要有一點辦法也不會出來看人的眉高眼低,將心比心!今后遇到可憐的人,多幫人一把,多行一次善,就多積一次德……”記得小時候討飯的人不少,每每遇到,我們都會或多或少地進行施舍,一碗米、兩個饃、幾毛錢或者一頓飯,做這些,好像都是很自然而然的事了……
父母良善待人的一樁樁往事,深深影響著我們兄弟姐妹,至今想起,就有一股暖流涌上心頭。史家老漢和我家非親非故,20世紀四十年代從河南逃難而來,后來一家人相繼離世,只留下一個人孤身生活,父親和母親看到老人孤苦伶仃,便時不時地接濟起老人,老人每個集市日都來縣城趕集,而每次到縣城,都到我們家里吃飯,最后形成一個慣例,每到集市日那一天,母親就給史家老漢準備一份飯菜,老人逛完集市,就會到我家吃完飯再回自己家去……起初我們很不理解父母的做法,其實并不是怕老漢吃了我家飯菜,而是難以接受老漢不講衛生,進了院子席地而坐,大袋小包到處堆放,吃飯時又狼吞虎咽、邋里邋遢,實在讓人難以接受,一段時間,我和弟妹都不喜歡老漢來我家,只要看見老漢向我家大門口走來,就會不約而同地嘆息:史家老漢又來了!有一次老漢和我們一起吃飯,飯菜剛端上桌子,只見弟弟就趕快向自己碗里撥了點菜離開了飯桌到別處去吃了,而妹妹看見弟弟離開了,又不好再離開,靈機一動,向老漢的碗里就各樣菜撥了一大碗,一邊撥一邊還說:“多吃點……慢慢吃……”老漢感動地連連說:“對了……對了……”而父母親和我都知道,妹妹是因為怕老漢的筷子攪和了盤子里的菜才這樣做的,只見母親用眼睛狠狠地挖了一眼妹妹,妹妹這才規規矩矩地端起碗,難以下咽似地應付地吃了點飯,趕快離開了飯桌……老漢走后,父親就把我們姐弟五人招呼到一起訓斥了一頓,父親說:“人都有老的時候,史家老漢一家人就剩他一個人了,沒人照顧,六七十歲了你們看不到可憐,十里半九來咱們家吃頓飯,你們都看不慣,難道父母老了你們也嫌,再說了誰能沒有個老的時候!”從此,老漢好像就把我們家當成了他趕集的驛站,每次來了都有吃有喝還有笑臉,我們姐弟也從此改口,“史家老漢”改稱為“干爺”。后來,這個“干爺”因年事已高,很少到縣城趕集來了,父母就像惦記著家人一樣,每到過年的時候,父親都要到市場上買一些土豆、粉條、蔥蒜之類的東西或讓人捎去,而到了冬季,父親就從街上買來布和棉花,讓母親給做成棉衣,再找人捎給老人,就這樣一直到老人去世。
父母常對我們說,善良不是做給人看的,只要有一顆憐憫的心待人,就會自然善待身邊的人和事,慢慢就有了一顆善心,家也就和睦了。常聽母親說,我一生就見不得可憐人再受罪,只要遇到了能幫就幫。我家在縣城附近,父母經常為一些因趕集回不了家的群眾提供免費的住宿且不收分文,記得有一年年關前的最后一次集市,父親發現一個年事已高的老漢,蹭在路邊抽悶煙,身邊放著兩個大袋子,父親就主動過去了解情況,老漢說自己是從六十多里遠的鄉村來趕集置辦年貨的,他凌晨雞叫就出發,步行趕來縣城時,已經到了中午,本想當天趕回家,沒想到年關的最后一個集市人多擁擠,為采購年貨誤了行程,縣城又沒有親戚,更沒有錢住旅館,正發愁不知道怎么辦。父親了解了情況后,當即把老人帶回了家,晚上又讓老人和我們全家一起吃了晚飯,騰出屋子和床鋪讓老人安心居住,第二天天一亮,父親給老人帶了兩個饃饃,又從公路邊攔了一輛過路的大卡車,求司機帶老人一程后才放心回家……
就這樣,父母的善良為人,在周圍也是出了名的,只要有人提起,都會肯定地說,這是一家好人。我想,父母用他們的行動,詮釋了一個家庭良好的家風中,家庭成員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善良,而它既不是掛在墻上的訓誡,也不是刻在碑上的警句,更不是寫進書中的名言,恰是他們以一生的言傳身教、始終不渝的點滴作為深深烙在了我們姐妹兄弟心上的印記。
上一篇:《同心協力,共鑄孩子美好的明天》優秀家風賞析
下一篇:《婦女能頂半邊天》優秀家風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