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服
“臣服”兩個字,在現代心理學領域中,是常被誤解的字眼。人們認為要對外在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毫不抵抗,任其發生,便叫臣服。當然如果等不到公共汽車,只好耐心地等,急也沒有用,此時當然是要臣服了。然而世上那么多值得努力去開創的事,難道你都要臣服在陳舊的狀態下嗎?想想當年如果沒有前人的努力奮斗,今日我們可能生活在落后的清帝國呢!因此對于外在的事件來說,有些事是理當臣服的,有些事是不得不臣服,但有些事是絕對不能臣服,必須拿出魄力去改造力爭的。
即是如此,臣服這兩個字,并無法全方位地使用,還要注意到很多特殊例外的情況,那么這兩個字又有什么價值可言呢?原來臣服這兩字的原意,指的并非對一切外在的境遇都臣服,并不是任事情去潰敗而毫不努力挽救,而是指在你開創努力的每個當下,對內心正在發生的任何氣機變化,都能靜靜地觀照著它那本無好壞意義的實相,任其自在地發生、消散,任其自由地來來去去,這才是臣服的第一義。
就像太虛對風云的臣服,任其自在地變化,絲毫不給它一點助長或抵抗的力量,這樣的臣服是順應自然,有百利而無一害。對身中的氣機也是一樣,對它完全地臣服,起起伏伏隨它去,怎么變化都不抵抗也不助長。果真如此,身心反而輕松,做什么都有勁,而外在的選擇也變得很有彈性,要進要退、要戰要和都游刃有余。這樣的臣服便處處可用,分分秒秒可用,不會在日常生活的取舍中,造成到底要不要臣服等諸多滯礙難行的矛盾了!
上一篇:祭壇
下一篇: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