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以自己無私的愛心而成為20世紀獲獎最多的人,一生大約獲得過80多項榮譽和獎勵。
圣人都有顆悲天憫人的慈悲心。哈佛的學子明白:我們雖然做不了圣人,但是也要有顆慈愛的心。
可以說,舉世聞名的特雷莎修女是愛心的最好代表,她將自己短暫的一生全部投身上帝、投身愛的行為,感動了無數哈佛人。
特蕾莎本名艾格尼絲,1910年8月27日出生在馬其頓的一個商人家庭,父母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艾格尼絲深受母親奉獻上帝的信念影響,她相信母親的話:為上帝工作這個行為的本身,已經可以得到足夠的回報,不需要獲取別人的認同。
15歲的時候,艾格尼絲來到了印度的一家修道院,后來,她給自己取了教名“特蕾莎”,這個名字來源于傳教士的主保圣女,艾格尼絲希望自己能像圣女特蕾莎一樣,為了展示上主的愛奮斗一生。
1947年,取得獨立的印度被分為了兩個國家,西為巴基斯坦,東為印度。這兩個國家信仰不同,經常發生沖突,產生成千上萬的難民,居住在貧民區里的人平均壽命不過三十歲,加爾各答凄慘的生活狀況在全世界都出了名,曾被形容為“噩夢之城”。
特蕾莎居住的修道院的高墻把加爾各答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高墻內,安全舒適;高墻外,是混亂和貧病。修道院的生活越是舒適,特蕾莎內心的不安就越強烈。
特蕾莎從外面帶回24個女孩,試圖教她們讀書。但這些在街頭流浪慣了的孩子,根本不習慣修道院安靜整潔的生活,竟然集體逃跑了。這件事給特蕾莎極大的震動,她意識到:如果要為窮人服務,就必須走出這道高墻,把自己變成一個窮人。否則,這種服務就成了一種居高臨下的施舍。
特蕾莎脫下穿了17年的羅雷多修道院深色會服,換上了印度傳統的莎麗服,她盼望與窮人在一起。不僅是自己,特蕾莎還讓其他修女,在衣食住行上都努力保持清貧:夏天沒有電扇,冬天沒有暖氣,沒有冰箱、洗衣機,甚至連肥皂和刷子都沒有。特蕾莎說:“除非你過貧苦者的生活,否則你如何了解他們?”
1954年,臨終關懷醫院成立,這是特蕾莎創建的專供垂死者和貧病者的安息之地。每天,修女們從街道旁、陰溝里,有時甚至是從火葬場和墳坑里救起那些窮病傷殘者,或瀕死者。他們中的大多數,大概一生都沒有洗過一次澡,而修女們卻溫柔地為他們清洗、包扎,不抱怨、不嫌棄。
特蕾莎以自己無私的愛心而成為20世紀獲獎最多的人,包括197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一生大約獲得過80多項榮譽和獎勵。但她卻說:“有時候我覺得悲傷,因為我們做得這么少。許多人贊揚我們的工作,但我們所做的不過是滄海一粟,而人類的痛苦卻無邊無際。”
心靈感悟
“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這是特雷莎的一句名言,正是她一生將愛奉獻給天下窮苦人的真實寫照。懂得憐憫弱者,懂得對他人付出愛心,這樣的人注定會被記住,千古留名。
人生忠告
付出一份愛心其實并不難。向生活中的弱者伸出一只手,對陌生人露出微笑,給車上的孕婦讓個座,都是舉手之勞而已。孩子,不要吝嗇付出自己的愛心。很多時候,給予者會比接受者更加開心。
上一篇:永遠都不晚
下一篇:犀牛和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