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欺不騙不古板,要誠要善要讀書
鄢玉蓉
我父親姊妹九個,除了大伯和父親,其余的都是女生。父親的老家在平涼,曾經的生意世家,算不上富豪,但也闊綽。而奶奶,則是爺爺娶的當年當地衣食無憂的大家閨秀。
他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舉家遷到寧夏的鄉下——我的老家涇源。
爺爺早逝,奶奶自然用她孱弱的肩膀承擔起了一家人的命運。
雖然蝸居鄉下,但父親的七個姐妹都是被奶奶趕著去學校讀過書的,等我能記事的時候,姑姑們差不多都已遠嫁,只有六姑七姑還待嫁閨中,一個師范畢業,在當地做小學老師,一個衛校畢業,進了公社醫療室。
盡管那是七十年代中期,盡管姑姑們的工資一個月只有六塊錢,但在當時,一個農民家庭,能有兩個工作的女兒,該是多么令人側目的一件事。
六姑和七姑工作的那個年代,村上是沒有女子上學的,六姑和七姑的上學和工作一直都是被人明里鄙視和暗里嫉妒的。我上學的時候,有些人就在我父母面前說過一些風涼話,村民的眼里,女子終究是要嫁人的賠錢貨,供養她上學就等于便宜了婆家。這些風涼話傳到奶奶耳朵里的時候,奶奶就說:不管他,咱不欺負人不騙人,他們說是他們的事,不要跟人計較,各人是各人的事,爭執這些沒啥意義,好好讀你的書就行了。
我們家之所以受人嘲笑,也是因為我們家年年工分虧損,年年要借糧吃,人口多,但勞力只有我的父親和母親,奶奶不會勞動,我們幾個孩子都小,六姑七姑雖說上班能頂點工分,但也杯水車薪。盡管清貧至極,家里一旦來了要飯的乞丐,奶奶還是要施舍的,一個饅頭、一塊餅子或者半碗黑面,絕不讓乞丐空手出門。奶奶說:多少都是個心,我們再緊張也是比他們好些,窮人么,能幫就幫些。
奶奶常常回憶在平涼城的日子,一往情深地給我們講:那時候,每天都有好幾撥要飯的來,咱們都是一大摞鍋盔,一人一個往出散的……一大摞鍋盔,讓我們饞涎欲滴的誘惑。
父親當家時,更是繼承了奶奶的善良和忠厚,他依然秉承奶奶的教誨,讓我們姊妹四個全部讀書,盡管后來因為個人原因,書讀的都不怎么理想,但我知道,同村和我一起長大的姐妹里,我還是讀書較多的,雖然只是個小學教師,但多年的教授生活,讓我日漸明白:教授知識給別人,教授做人的道理給別人,教授生活技能給別人……這些教育過程中的一點一滴,其實就是一個人內心的修行,猶如在做一項看不見成果的慈善。而同村一起長大的伙伴,幾十年后再相見,我還是覺得我的生活狀態要好過她們。
父親做生意多年,從不上欺下瞞,他說,掙良心錢心里踏實,盡管多年來,我們家沒有出過高官,也沒有因為他做生意而富甲一方,但家里老小健康平安,在平凡的生活里,個個活得有滋有味。身為農民的奶奶和父親自然不會用高深文雅的名詞來總結家風,但我知道,其實他們一直在這樣做:不欺不騙不古板,要誠要善要讀書。
上一篇:《一副對聯的囑托》優秀家風賞析
下一篇:《與“美”相伴,知行合一》優秀家風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