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
自在這個詞,常被解讀為很輕松、很舒適、沒有一點辛苦、沒有一點煩惱、沒有一點不悅等意義。現代人為了尋找那一份“自在”的感覺,不知不覺把自己縮在一個很狹隘的舒適區里面。譬如盡情地去旅游、休閑、購物,縮到空調房、坐軟軟的沙發、睡軟軟的床,喝杯香香的咖啡、泡個溫泉,按摩一下,吃美味的飲食、有個傭人在一旁服侍……等等。以盡量去追尋可以讓身心感到放松舒適的享受為“自在”。
但持這種見解的人,只要一走出這個舒適區,例如沒有冷氣可吹的時候、要流汗吃苦的時候、要去服侍別人的時候、不得不省吃儉用的時候,他們立即變得非常的浮躁,一點也自在不起來了!
然而古人在經典里所說的“自在”,不只在順境時才自在,不只在舒適時才自在,而是在所有逆境與所有困苦感受的時候,都依然保持自在的一種境界,這種自在才是全方位的自在。因此我說現代人的自在,是把自己關在狹隘舒適區里的假自在,逆境一旦出現,那些自在就蕩然無存了。
古人為什么能在任何境遇下皆自在呢?這與現代人最大的不同是,現代人所關心的是自己舒不舒服,而古人所專注的是“身內那股能量的流動”有沒有得其自在。更精確地說是“心內那股能量的流動”有沒有自在!就是這點不同,所以產生了覺悟與迷惘的差別。
由于大家所關心的是自己舒不舒適,因此絕不容許其認為的不舒適的能量停留在身中,在這種時時處在分別取舍的知見下,大家能感受自在的時間,當然就少了!而圣賢所專注的是檢點自己有沒有破壞身中的大自然,也就是在任何能量、任何感受顯現在身中或心中時,那份能量的存在或流動是否依然處于自在的狀態下。
說得更白話一點,就是那個痛的發生自不自在、那個酸的發生自不自在、那個麻的發生自不自在、那個起起伏伏自不自在;放任能量去發生,不作任何的抵抗,不作任何分別取舍。因為時時處在不分別取舍的知見下,因此也就不會產生煩惱掛礙。所以只要認真地去觀照身中所有的能量,是在自由流動的狀態下,是在沒有一點人為阻抗的狀態下,那么不論任何好壞的感受來襲,都可以怡然自得。
因此,古圣先賢所感受到的自在,是在所有感受下都了無分別的自在,是360度全方位的自在。而大家所感受到的自在,只是在那一個小小刻度上的自在,是非常狹隘的自在。只是知見的不同,但一個非常寬廣,一個卻非常的短暫,兩者真可謂天壤之別!
上一篇:臣服
下一篇:問:什么是“不分別”?選擇不分別不也是一種分別嗎?修行人都說要不分別,但想要成佛不也是一種分別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