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不正不食
有一次我講課,因為課程中我常舉儒釋道三教的經典為證,有個學員下課后對我說:“我特討厭孔子,講師呀,你可不可以不要舉孔子的話免得我生氣呀!”我感到很有意思,笑著問他為什么?他說:“《論語》里說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孔夫子那么刁難女人,他的太太辛苦地切肉給他吃,一塊肉割不正他就不吃,醬料做得不合他的意也不吃!這樣雞蛋里挑骨頭,是什么圣人!圣人都是后面的人吹捧出來的!什么圣人!”他越講越激動,我越聽越好笑,兩人的表情形成強烈的對比。
難道做個圣人沒有一點體恤他人的心嗎?對自己的太太也那么苛刻、那么不給面子嗎?唉!這是圣人的難處,后世沒有人能設身處地去體會!這份圣人的苦心后世沒有人能將心比心,圣人的英名被后世的人給埋沒了,圣人的智慧被后世的人給誤解了!若是我們以這樣自我的知見去讀圣人的書,要到什么時候才讀得懂呢!誠然,要解開這些誤解,還真得花一點工夫才說得清,請各位耐住性子聽我慢慢道來吧。
這句“割不正不食”是從《論語·鄉黨篇》摘出來的,其原文是:
“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雖疏食菜,瓜祭,必齋如也。”
是的,從這段文字看來,孔子真是一個不好伺候的人,因為依這些條件,要弄一盤菜給他吃,還真不是簡單的!然而圣人不是隨遇而安嗎?圣人真的這么挑食嗎?實際情況如何呢?寬厚一點的人會想到,孔子如此的閃爍其詞,是不是有什么難言之隱呢?不如現在我們以更觀闊慈悲的心,試圖以“圣人是不是有什么難言之隱”的角度,來尋找這段文字背后真正所要表達的到底是什么?
這段文字一開始提到一個齋字,而且從《論語》中“子所慎,齋戰疾”這句話來看,孔夫子一生最戒慎的,其實就是“持齋”這件事了。持齋雖然是長養慈悲及有益健康的好事,然而就算在現代這么文明自由的社會,在大家口欲熾盛的作弄下,很多時候持齋的人常常會受到嘲弄排擠。好比在全班的學生中只有一個同學吃素,這位同學就常常被其他同學嘲諷為和尚,或是被稱為食草動物等!這其實不是說持齋有什么錯,而是人們常懷戲謔分別之心的現象而已。
這種情況尤其在戰國那個伴君如伴虎,朝有奸佞,稍不慎人頭隨時都會落地的時代,更是不得不隨處小心。況且孔子身為一方學問的領袖,在周游列國宣揚學問的過程中,到處都遭逢小人的阻礙。而要明白勸人素食,豈不立即惹得滿朝文武百官的不悅,那么還有宣揚仁道的空間嗎?因此一觸及“茹素持齋”這個信念的話題時,孔子總是委曲周旋地看著場面說話,而此段正是孔子為了要達到茹素的目的,及暗中宣揚茹素的信念,而巧設的各種推托之詞而已!
讀到這兒各位勢必有所懷疑,但請各位再仔細看看這段原文,是不是注意到“齋”及“蔬食菜羹”的主線,而談到肉類時,卻出現很多的“不”字。意即孔子對肉類說了很多“不吃”的情況,卻沒有說一個“吃”的情況,談到吃什么時卻說“齋如也”。你注意到了嗎?因此我們就懷著“孔子其實是想盡辦法在茹素的”這樣一個大膽的假設,再想象他為了達到素食的目的,用各種不吃肉的借口,在諸候與百官間委曲周旋的樣子。再看看我對每一句所作的補充說明是否有更合理之處:
齋必變食,居必遷坐:
在齋戒期間,孔子必改變了平常的飲食習慣(有借口可以把肉類拿掉),并且也將坐臥的起居住遷移到清靜處。(有借口可以遠離殺生腥臊。)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厭”是飽足、貪求之意。“食”是谷物蔬菜。飯菜不貪求精美(粗茶淡飯即可),再細致精美的肉品也不貪求。(整句意思是飲食只圖溫飽不求口欲之意。)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
谷食氣味變了,魚肉有腐敗的跡象,就不吃。(這是有了不吃魚的理由,各位不宜推測為“魚肉沒壞就吃”的說法。好比現在的開車不喝酒,是最好都別喝的意思,不宜被誤解為不開車就可以喝酒的意思。)
色惡不食,臭惡不食:
顏色不新鮮不吃,氣味不新鮮不吃。(有借口可以不吃肉。)
失飪不食,不時不食:
烹調未熟則不吃,在不該殺的時機殺的也不吃。(好比要孔子吃生魚片時,就可以找個理由說“春季不該殺生”,這樣就可以有借口不吃了。)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切割得不合方正也不吃,醬料若加的東西不適當也不吃。(這明擺著就是隨便找個理由不吃肉,及避免吃加了肉或蔥蒜的醬料。)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桌上的肉類就算再多,也不讓它壓過了谷類的清氣。(肉屬濁陰,植物屬清陽。不讓濁陰傷了清陽之氣,這也是找理由不吃肉。好比我們常說“煙雖然多,不能抽到傷身體”,或“酒雖然好,不能喝到傷身體”是一樣的意思。這用意不是告訴你可以抽煙喝酒,而是表露出不希望我們繼續抽煙喝酒的意思,其用意是非常容易明白的。)
惟酒無,不及亂:
至于酒喝多少沒有什么標準,依個人而定,但最重要的是決不能喝到方寸都亂了。(“無量”二字不能解釋為沒有限制,一滴都不沾也是無量。無量就不會亂了方寸了。這也是找理由推辭喝酒的意思。)
沽酒,市脯,不食:
買來的酒,及市場買來的肉,都不吃。(這也是明擺著找理由不吃酒肉的意思,否則除非自己釀酒,自己養豬養鴨,否則哪有可能喝酒吃肉呢!)
不撤姜食,不多食:
不去掉姜的食品(因姜可去濕氣,有益養身),再好的食物也不多吃。(也是找理由不吃的意思。)
祭于公,不宿肉:
陪君祭祀,祭畢君主常賜祭肉,一接到賞賜的肉,不等到過夜,立即將它分享給鄰人們。(這理由看似是廣宣國君的恩惠,其實是自己不吃肉,國君賜的又不能丟掉,否則恐遭小人諂言,因此找個好理由把肉分給別人了。)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自家的祭肉也不能超過三天,超過三天就不能吃了。(各位聰明的讀者,先別反推說三天內的肉孔子就吃,其實孔子只說到不吃,并沒有說他三天內就吃。這是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用這個理由推辭肉食的意思。就像開車期間不喝酒一樣,并不能反推為不開車的時間就喝酒。)
雖疏食菜羹(菜湯),瓜祭必齋如也:
雖然平常飲食只吃些粗飯及菜湯,然而用此參與瓜祭的盛大禮儀并無不妥,因為此時必定要用素齋,才能代表最恭敬莊重的心意。(意即提倡平日只吃蔬菜瓜果之意,即使祭祀時也是保持這樣的原則,這樣最具敬神的誠意。從此句看來,孔子勸人持齋忌葷的意圖不是非常明顯嗎!)
此節是記載孔子的飲食,文中舉凡提到酒肉的,都盡量表明不吃的理由,而他并未明言“禁斷”,這是為了漸進誘導大家不得已的用法。因為大家貪圖口欲已深,若言明一次禁斷,非但不能達到目的,反而帶來更大的批評,甚至因此招忌惹禍,因此只好改用婉轉的方法來勸戒。而遇到盛情勸食的情況,就只好一再地找理由來推托,于是才有這篇文章的產生。
而最后談到既使只有粗茶淡飯,甚至只用瓜類來祭祀也足以表達我們的誠心了。兩相對照,這不是在勸我們少吃肉而多吃蔬果嗎?畢竟宰殺動物朋友,看著它們哀嚎,怎么說也說不過去嘛,對不對呢?而這用意大家竟視而不見,弗思甚也!
圣賢所要提倡的是正理,不殺生、不造成動物朋友的痛苦,雖然這是個正理,但正理卻常常要與大家的欲望作對,這么一來對圣賢就產生了極大的批判,甚至招致生命的危險,耶穌的受難不就是這樣的結果嗎?處理這些與大家的欲望作對的事,必須要有極高的智慧與勇氣才行。因此佛教提倡佛法時,一開始也不敢叫大家把肉通通放下,而是以漸進的方式,先允許大家吃三種凈肉及九種凈肉,直到說法的最后才在《涅槃經》中說出“從今爾后,制諸弟子,不得復食一切肉也”這樣的話。而孔夫子的這段話,也正是漸次斷禁的用心,并非用來刁難在廚房做飯的夫人,更非歧視女人的意思。
初次聽到我這樣解釋的同學常感到訝異,因為沒有人用這種角度看待這個事情。然而在《綱常倫理從德合編》這本書里早就提到了類似的解法,而且包括《論語》《禮記》《孟子》等內容,素材更全面完整。以下有的文意淺白,我只做簡單的注解,供各位參考:
圣注書暗包藏試爾惡,句句言留在書察人心田;
孔夫子長茹素善會遮掩,才說道齋三日七日散完;
這是孔夫子在《禮記》里說的話:“致齋三日,散齋七日。”致齋就是最純最嚴謹的齋,散齋就是較輕松隨緣的齋,好比時下的肉邊菜之類。但這是對大家說法,而對圣人而言,這十天日日都是最純凈的齋!
初三日合初七十天不短,十三日又七日二十整天;
二十三再七日三十天滿,每月間哪一天能把肉餐;
這是在說《禮記》雖然說三天致齋,七天散齋,這話大家聽起來好像是一個月還有二十天可以吃葷,但因古人一個月家祭三次,十天一次,這三個十天不是致齋就是散齋,對于自我要求嚴謹的人,哪有一天可以吃肉的呢!這明明是誘導大家天天茹素嘛!
齋變食居遷坐何等明顯,飯蔬食飲清水樂在中含;
丘未達不敢嘗恐有蔥蒜,遇飲酒說無量人不細研;
此句是《論語》中的一節: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魯大夫季康子送藥給夫子,夫子拜謝后收了下來,然后對送禮的人說:“我不明白這藥性,所以不敢冒然吃。”因為若以三厭五葷做藥材,孔子只好用這理由推辭了。
終日間不違仁天理常念,雖蔬食合菜羹齋祭一番;
孟子:“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若色惡亦不食何等分,觀惡臭又不食誰去對言;
色惡不食,臭惡不食。
若失飪過熱涼恐有病患,又言講不是時他也不餐;
失飪不食,不時不食。
孟夫子他言講庖廚要遠,聞其聲再不忍把他肉餐;
孟子: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難道說孟夫子不把畜見,難道說他不聞獸吼禽喧;
又言說見過生死不忍見,難道說能把畜活往上端;
未五十不穿帛粗布遮掩,無七十不吃肉也對人言;
孟子:“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意即沒有七十不宜吃肉,然而人生七十古來稀,又有幾個人吃得到肉呢!
明明的是不吃用言折,如今人貪口福誰學圣賢;
如今的小孩子穿綢掛緞,三四歲就動葷都把肉餐;
看見肉他不論斜偏在,若不切用手撕也能吃完;
割不正不食。
孔夫子不得醬食亦不愿,如今人哪問他不仗油鹽;
不得其醬不食。
夫子說肉雖多少食一點,如今人恨不得肚皮撐圓;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孔夫子顏色惡不嘗半點,如今人哪管他黃青紫藍;
色惡不食。
夫子說若臭惡不食不看,如今人肉生蛆也能吃完;
臭惡不食。
孔夫子若失飪食也不愿,那肉上不斷血他也能餐;
失飪不食。
圣言物不到時不能長滿,如今人哪管他澀酸苦甜;
不時不食。
性天道修身法人不究研,只知道求名利好吃好穿;
看起來枉讀了圣賢文卷,哪一個體圣心遵依所言;
怎不學子所慎齋為首款,怎不學不違仁三月之遠;
子所慎齋戰疾;顏回三月不違仁。
人不飲食與菜哪知味,怎讀了孔孟書行不顧言!
各位讀者,這段“割不正不食”的注釋,我本來是放在《君子遠庖廚也》之后,但由于這個議題具有可爭議性,挑戰到大家的口欲與習性,且篇幅冗長,讀者若非有寬大的心量,可能沒耐心讀完,或看完后有可能心生不悅!因此我考慮再三,特將此段調到“誤會集”的最后,以免讀者錯失澄清其他議題的機會。此刻你若因我提倡“不吃動物”而心生不悅,這實在是我的饒舌之過!但亦祈請你為了健康慢慢地減少肉食,相信您的身體將因此而變得更加清朗健康!
上一篇:內心藏在身體的何處?
下一篇: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