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問:什么是衡量世間一切是非對錯的最終標準呢?什么是人生一輩子努力的最終目的呢?
張:
在這世上,人們可能付出一輩子的努力去求學、工作,也有人用一輩子的精力去追求理想,他們到底是在追求什么呢?說到底,這一切的努力,不外是為了要對自己、家人、甚至人類的生命,做出更有價值的貢獻而已。那么如何才算是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有真正的貢獻呢?最后你將發現,任何人的作為,必須符合“養生”的目標,才算是對生命做出最有價值的貢獻。而能否符合這個目標,也正是世間衡量是非對錯的最終依據。
什么是“養生”呢?簡單地說,就是能幫助人類的身、心、性、命向更健康的方向前進的事。《易經》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所以具有偉大的德性,值得人們敬畏,正是因為它能養萬物的生;社會上的善人之所以令人尊敬,也是因為他們的作為足以幫助大家養身心性命;而歷代的英雄豪杰之所以令人景仰,也是因為他們犧牲了自己,而使得他人的生命得以存活。因此可以說,世間最好、最美、最偉大的事,莫如養生兩個字了。凡是符合養生的事,對于這世界就是對的事、有德性的事、有智慧的事;而所有傷生的事,對于這世界就是錯的事、缺德的事、愚蠢的事。因此可以說,世上一切的是非價值,都是以有沒有符合養生這兩個字,來作最后的評判標準。
例如一個人負面情緒很多,我們就會說這樣不好,是因為這很傷生;如果一個人常常保持好心情,我們就會說很好,因為這樣很養生。因此如果你能幫助人們去除負面情緒,保持正面愉悅的心情,我們便會稱贊它對社會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功德。
以此類推,如果一個人所追求的理想,所致力的事業,即使只是提倡一個活動、一件事、一句話,可以使人們的身心更加健康,那么大家就會說那是對的、是一種功德、是值得提倡的。但若他所追求的是足以腐蝕人們身心健康的事,我們就會說那是錯的、是一種罪惡、是一種墮落了。世上一切行為的對錯,莫不以此來作為衡量的標準。知道這個衡量標準,你的行為不僅變得有所依據,而且會變得很有彈性。
好比很多家長都存在疑慮,到底應不應該責罵或體罰小孩呢?當然正常情況下要用愛的教育才對。不斷指責或體罰,對小孩的身心肯定是不養生的,因此我們說那不對。但也有很多例外的情況,例如有些小孩不論你如何用愛的教育,依然無法導正他的嚴重偏差,反而助長了他有恃無恐地為所欲為,最后有可能造成不良的人格,這就叫溺愛了。溺愛對小孩及社會未來所造成的傷害,有可能比懲罰時所留下的心頭陰影不養生得多。兩害相權取其輕,得改用嚴厲指責或懲罰的變通方法,來嚇阻孩子的偏差行為,此時這些嚴厲手段,已經減少了損害,因此依然符合養生的目的。世上的事有變有常,權變的做法也只能偶而為之,等情況稍有改善,當然還得回到關愛的常態教育方式才符合養生的目的。附帶一提,懲罰時要拿捏好分寸,勞苦一下小孩的皮肉可以,但若假借為他好的名義把小孩打得一身傷,不論理由再怎么好,都叫虐童,都極不養生,當然絕對不可取。
再例如:有人常說吃苦是美德,這在常態來說是對的。能吃苦的人有更多的工作機會,也可以服務更多的人,并且還有益自己的健康,因此我們說這是很好的德行。但試問,若是在無特殊需要的情況下,卻自己吃苦吃到足以傷害身體的地步,還值得稱道嗎?那就不能說是一種美德,而應該說是一種執著了。為什么呢?因為違背了養生的原則。
當然也有一種特殊情況,例如發生了重大的災變,救災人員為大家吃盡苦頭,不眠不休地搶救別人的性命,最后把自己累垮了,這看起來對自己不養生,但卻救了更多人的生命,兩相權衡之后,決定犧牲小我的養生,成全大我的養生。整體來說,傷生的比較少,而養生的比較多,因此我們說這是非常偉大的德行。
依這樣的判斷標準,相信你已經能回答下面的問題了。如果有人問:“節儉到底好不好?”你就說:“節儉如果可以更有益于自己或大家的養生,那就是好德行;但如果節儉到違背自己及大家的養生,那就叫小氣、吝嗇、執著了。”或是有人問你:“喝酒到底好不好呢?”你就說:“如果你能控制在養生、不紊亂氣血正常運行的范圍內,那就許可;但若喝到傷生還停不下來,那就不對了。”問題是有幾個人有這個自制力呢?就算有這個自制力,所獲得的好處,還不如去適量運動呢!因此圣賢談到酒這個字,大多是勸人戒絕,以免大家誤入歧途。
所以,沒有什么德性一定是好的,也沒有一定不好的德性,重點在于那樣做到底對長遠、對群體、對自己來說養不養生。因此如果有人對你說:“古代那些禮教真是束縛人,應該全部都丟棄!”他這樣的見解到底是對還是錯呢?我相信聰明的你現在已經會回答了,你會說:“如果保留對別人的禮貌,讓人覺得心情好,自己也覺得很自在,對大家都養生,那么這是很好的功德,應該要保留;但如果對人有禮貌,會讓人很生氣、很傷生,那么禮教應該就要去除(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當然有人會問:“我對別人有禮貌別人當然覺得很好,但我自己覺得很吃虧、很勉強,所以一點都不養生!這時到底要不要推行禮教呢?”我想這種情況下要改變的是你自己的看法,而不能責怪禮教的不當了!因此,禮教保留好還是廢除好呢?這不是見仁見智的問題,而是養不養生的問題。
接下來我要說明,不僅普世的是非判斷與養生這個主軸有莫大關系,就連各教經典中,有許多令大家不論怎么解釋都覺得矛盾、不能運用的一些名詞,也都是圍繞在養生這個主軸來立論的。
例如佛家的“不分別取舍”,如果解釋成不要分你我還可,但若解釋成不要分好人壞人、不要分能力高低,那么在日常運用上立即要碰到大麻煩。好比你的小孩去上學,你會告訴他“世界上沒有好人壞人之分,任何人都可以交往”這樣的話嗎?或是你為公司舉才,你會說“能力沒有高低之分,任何人都適合這個職位”這樣的話嗎?事實上你不可能如此的。那么當你告訴小孩說要和好人在一起,不要和壞人在一起時,你犯了分別取舍的過錯了嗎?不是的,經典中的分別取舍指的是傷生、傷性的那部分而已,至于養生的那部分,都叫不分別取舍。這一線之隔若是分辨不清,那經典讀起來就處處矛盾了!
符合養生的分別,都叫不分別,只有違背養生的分別才叫分別。因為傷生的最大元兇是好惡分別的心念,因此提倡不分別取舍,正是為了養生,這樣的解釋才能將佛法與生活連結。
再例如“無念”這個詞,若是你把它解釋成什么都不能想,那試問接下來怎么面對生活呢?既然不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那佛經豈不是變成可以解釋卻不能用的學問了嗎?實際上佛經中的無念,指的是違背養生的妄念沒有了,而有助于養我身心性命的念頭都還保留著呢,哪里是頭腦里一個念頭都沒有呢!這樣的解法才不會墮入頑空的陷阱之中。佛經中若有其他解釋起來很矛盾的字眼,也都照這個模式去理解,便能觸類旁通。生活中若有不知如何解決的矛盾,也用這個原則去判斷,便能自如地權變了。
例如有人問:“我是個學佛的人,卻常在臨終病房欺騙病人說你不會死,這算不算妄語啊?”試想,一個小小的謊,能讓臨死的人得到安心,讓他走向更好的道路,絲毫沒有違背養生的原則,這是功德一件,怎會是妄語呢!我再舉個例子,好比你看到有個人被追殺,后面拿著刀子的人問你剛剛有沒有看到一個人跑過去,你要老實說有,還是騙他說沒有呢?當然要說沒看到啦。這算妄語嗎?當然不是,你救了一個人的性命呢!
或是有人問:“能不能殺蟑螂、蚊子呢?”我這樣說好了,如果登革熱流行了,不殺蚊子的話會死很多人,那么衛生主管部門會不會命令滅蚊呢?當然會,如果殺了一些害蟲能保護更多的人,這是功德一件。那么家里的蚊子可不可以殺呢?若是危害到健康還是要清除的,或是用些驅蚊的東西就可以把蚊子趕出屋外了。
因此,不論一般人的生活也好,修行人的修為也好,其行事對不對、應不應該,要如何權變才算合理,都是以符不符合養生的原則,作為基本的衡量標準。有了這個認識,世上的事情的處治方式就任你自由運用了,而不至于被死板的原則捆綁得不知所措了。
最后,我要為養生的概念作一個補述,若少了這個補述,縱使每個人都做了養生的事,充其量也不過是個自私自利的人罷了!孟子說:“得其大者為大人,得其小者為小人。”好比你處心積慮地把自己的養生做得很好,平日的作為卻傷害了更多人的身心,整體來說依然傷生,那么這叫取小舍大,因為你只看小處,古人就稱這種人叫“小人”。若是你犧牲自己的享樂去對大家作出貢獻,使得大多數人的生命可以得到更長更久的護養,雖然你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損傷了自己的精氣神,甚至生命,但這是取大舍小,整體來說依然養生,因為看得大看得遠,古人便稱這種人叫“大人”。因此,只懂得養生還不夠,還要能區分大小,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德的君子。
例如七十二烈士,犧牲自己的生命,拯救了無數中國人的前途與生命;孔子犧牲了自己的人倫享受,奔波于列國推行仁教,其教化糾正了后世無數學子的錯誤,樹立了后世學子高尚的人格、骨氣,這種“取大舍小”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才是真正的大人。所以養生這兩個字,雖然是人間一切是非對錯的終極答案,也是一切努力的終極目標,但必須要有取大舍小的精神,才算圓滿。
上一篇:問:什么是“不分別”?選擇不分別不也是一種分別嗎?修行人都說要不分別,但想要成佛不也是一種分別心嗎?
下一篇:問:我做事一向聽從直覺,不管別人怎么說,凡事只跟著感覺走,聽從自己內在的聲音。只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能對自己負責就行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