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老人張仲華的孝義人生
張仲華:不管健康還是疾病,不管貧困還是富有,都要不離不棄。
張仲華,1952年生于上海,擁有一個讓人羨慕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全家人忠黨愛國,相親相愛,互相扶持,家庭成員中4個成人中,3個是共產黨員,3個學歷大專以上,在各自的崗位上以充足的熱情回報社會,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群芳齋,一個聽起來頗具藝術韻味的地方。每次走進這里,總會被濃濃的藝術氛圍所感染,那一幅幅工整有力的書法作品,一張張形態各異的仕女圖畫,總會吸引人們駐足的目光。更讓人注目的是這里幾位銀發老奶奶書畫時的專注神情,她們一筆一筆仔細地描繪,目光時時刻刻盯著畫面中的每一處細節。
老奶奶們似乎很享受這種臨帖作畫的樂趣,而這種能安靜享受藝術帶來的歡樂,和群芳齋的創立者張仲華老人是分不開的。現年六十多歲的張仲華,退休后曾在寧夏老年大學中國書畫大學學習國畫,自2003年起到現在的十幾年間,先后獲得“藝苑英杰”和中國書畫家協會授予的“德藝雙馨”書畫家稱號,以及中國老年書畫教育研究院終身研究員稱號。她的作品也在國內外各項賽事多次獲得金獎、銀獎等榮譽,多幅作品被德、法等國的國際友人收藏。
在群芳齋里,張仲華是個出了名的熱心好人,和姐妹們見面時她會擁抱問好;姐妹們有困難時,她會伸出援助之手。群芳齋里姐妹們作畫用的材料,大部分都是張仲華提供的。當有人問起她做這一切的緣由時,她說:“我們老年人要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群芳齋就是一個給大家帶來歡樂的地方。在這里,快樂了我,也快樂了別人,何樂而不為呢!”
走出群芳齋的張仲華,在家里是母親的好女兒,多少年照顧年邁的母親盡心盡責;是丈夫的好妻子,與先生結婚幾十年來相親相愛不離不棄;是兒媳婦的好婆婆,多少年來和兒媳婦從未紅過臉。她的家庭是一個讓人羨慕的四世同堂大家庭,老母親年逾八旬,體健善良,樂于助人。丈夫退休前在物資局工作,在經歷了那場近十年的磨難后倒下了,眼睛幾近失明,后又因腦梗中風,從此失去自理能力。雖然經歷了生活的磨難,張仲華還是以樂觀的態度坦然面對生活,照顧母親和丈夫,撫養兒子成才。兒子結婚后,全家一直生活在一起,兒子兒媳非常盡心地照顧父親,衣褲弄臟時,兒子給洗澡換衣,媳婦則將換下的臟衣褲洗干凈,從不嫌棄。張仲華總會說這樣一句話,我們一家信守著一條,那就是不管健康還是疾病,不管貧困還是富有,都要不離不棄。正是這樣一句簡單樸實的話語,讓張仲華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一路走來雖經受挫折,卻一直折射出愛的光芒,給人以溫暖。
老人們常說,一個家庭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身教。或許是受張仲華孝敬父母、體諒晚輩的美德影響,她的家人也特別喜歡幫助別人,熱心公益。兒子張海峰是中共黨員,電腦維修技術很好,多年來一直無償給社區及鄰里維護和修理電腦,社區鄰里很多人都知道他的電話號碼,只要打電話,他都會樂意去幫助,什么時候解決完問題,什么時候再回去。此外,他還是銀川“綠絲帶”活動的志愿者,在志愿者團隊中口碑很好。兒媳婦王芳也是一名共產黨員,賢惠孝順,為人寬厚,工作積極。孫子張鑫是一名少先隊員,人雖小,但卻很懂事,得空就幫忙照顧生病的爺爺,連作文都寫的想要治好爺爺的病。
愛親曰孝,愛人曰義。家庭和睦是一家之幸,一個家庭的和諧就是整個社會和諧的寫照。無疑,張仲華用她的實際行動為和諧社會的構建繪就了一幅溫暖明亮的畫卷。
上一篇:《樂善好施,大愛無限》優秀家風賞析
下一篇:《二十九年雷打不動的家庭聚會》優秀家風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