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小傳
曾子名參,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魯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魯悼公三十二年),魯國武城(今山東嘉祥縣)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并且以他的建樹,與復圣顏子、述圣子思子、亞圣孟子并稱“孔門四圣”,在曲阜及各地孔廟配享孔子。被后代尊稱為宗圣。
曾參的父親曾皙是孔門弟子,追隨孔子多年。曾參比孔子小46歲,在他16歲的時候拜孔子為師。孔子晚年,經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儒學思想已經日趨成熟。曾子在孔子門下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孔子認為他能通孝道,后來曾子果然寫了一部流傳甚廣,影響頗深的《孝經》。
曾參入孔子門較晚,后來以授徒、種田為業。孔子的孫子孔汲(子思子),后又求學于曾參,孔汲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也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思想道德的營養來源。曾子性情沉穩,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道著稱,并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養)”的主張。
曾子的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郕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郕侯”(一作瑕丘侯)。元至順初年,加封為“郕國宗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宗圣”。在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南建有曾子廟、曾林(曾子墓)。
曾姓后裔均把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祖先。
附:曾子年譜
魯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曾參生于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縣)。是年,孔子47歲,曾子少孔子46歲。
魯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曾參12歲。常隨父學詩書,有“伏案苦讀”之說。
魯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曾參14歲。“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歸,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見《淮南子》)
魯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曾參16歲。奉父命至楚,從學孔子。
魯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曾參18歲。隨孔子離楚去衛。
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曾參22歲。隨孔子自衛返魯。《孔子家語》記有,他“敝衣而耕,常日不舉火”。魯國君要贈其“食邑”,辭而不受。
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曾參24歲。孔子的高才弟子顏回病故,曾參就成了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
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曾參26歲。孔子呼而告之,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孔子親以《大學》授曾參。
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曾參27歲。是年,孔子卒,終年73歲。孔子臨終將其孫孔鯉之遺孤子思托付于曾參。曾參若父喪而無服,守孔子墓。
魯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曾參30歲。三年守墓過后,孔門弟子子夏、子游、子張認為孔子的弟子有若(姓有,名若,字子有)面貌很像孔子,要把有若當孔子來事奉,想叫曾參同意。曾參拒絕說:“這樣做不可。老師的德行像長江的水洗過,像秋天的陽光曬過,清凈潔白,無以復加,怎么只求面貌相似呢?”(見《孟子·滕文公上》)
魯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年)曾參31歲。父病故時,曾參“淚如涌泉,水漿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讀喪禮則泣下沾襟”(見《禮記》)。
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曾參38歲。武城大夫聘曾參為賓師,設教于武城(今山東平邑城南40公里曾子山下)。
魯悼公元年(公元前466年)曾參40歲。離魯去衛。
魯悼公十一年(公元前456年)曾參50歲。時齊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曾子皆不應命。
魯悼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46年)曾參60歲。與子夏、段干木等設教于西河一帶。
魯悼公三十一年(公元前436年)曾參70歲。是年,曾參有病臥床不起,把弟子們叫到跟前說:你們掀開被子,看看我的腳和手,都保全得很好吧!我一生正像《詩經》上說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小心謹慎,以保其身。從今以后,我知道身體能夠免于毀傷了。小子們,要記住啊!并且他自言自語地說,君子修養之道貴在三條:“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這三條我能做到嗎?始終不忘修養功夫(《論語·泰伯》)。
魯悼公三十二年(公元前435年)曾參71歲。一天夜里,病危中的曾參,突然想起身下鋪著一領華美的席子,是魯大夫季孫氏送給他的。他認為,自己一生沒做到大夫,不應鋪大夫的席子,于是就招呼兒子們把席子換下來。沒等換上的席子鋪好,他就死了,終年71歲。葬于嘉祥縣南武山西南的玄武山下。
上一篇:大學全集《第四章·止于至善》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曾子的著作與思想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