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馮好勤 【本書體例】
【原文】:
撻彼殷武(1),奮伐荊楚(2)。罙入其阻(3),裒荊之旅(4),有截其所(5),湯孫之緒(6)。
維女荊楚(7),居國南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8)。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9)。
天命多辟(10),設都于禹之績(11),歲事來辟(12),勿予禍適(13),稼穡匪解(14)。
天命降監(15),下民有嚴(16)。不僭不濫(17),不敢息遑(18)。命于下國,封建厥福(19)。
商邑翼翼(20),四方之極(21)。赫赫厥聲(22),濯濯厥靈(23)。壽考且寧,以保我后生(24)。
陟彼景山(25),松柏丸丸(26)。是斷是遷,方是虔(27)。松桷有梴(28),旅楹有閑(29),寢成孔安(30)。
【鑒賞】:
關于這首詩的寫作時代和稱頌對象,歷來眾說紛紜。概而言之有兩派,一派以《詩序》為宗,說是祭祀商高宗武丁的頌歌,則此詩當作于公元前十三世紀;一派以三家詩的解釋為據,說是春秋時宋襄公伐楚時贊美其父宋桓公的樂歌。兩派各據其理,互相駁難,難以定論。不過根據該詩所涉及內容看,應尊前之論者。這是一首立廟祭祀高宗武丁的詩。武丁何許人也?據《史記·殷本紀》所言:“帝武丁即位,思復興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決定于冢宰,以觀國風。武丁夜夢得圣人,名曰說。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說于傳險中。是時說為胥(罪奴),筑于傅險。見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與之語,果圣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故遂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說。帝武丁祭于成湯,明日有飛雉登鼎耳而呴(hǒu吼),武丁懼,祖己曰:‘王勿憂!先修政事’。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歡,殷道復興。”由此可見,高宗武丁能求賢任能,修政行德,見微知著,使殷道復興,國強民安,確為殷之一代中興明主。當他死后,因其功高德隆,所以后世緬懷而特立宗廟來祭祀他。
全詩共六章,可分三部分。前兩章為第一部分,寫伐楚戒楚。首章寫伐楚之功。“荊楚”即荊州之楚國,據說在貴州境內。“高宗前世,殷道中衰,宮室不修,荊楚背叛”(《孔疏》)高宗即位,“撻彼殷武,奮伐荊楚”。他英勇無畏,率王師,入險阻,攻城略地,所向披靡”,“裒荊之旅”楚師大敗,所征之處無不臣服。武丁伐楚赫赫之功,真不愧為成湯之孫。此章通過“撻彼”、“奮戰”、“裒荊”等關鍵性的詞語,把武丁在這次伐楚戰斗中勇猛神速,經歷險阻,戰果輝煌再現了出來。二章述戒楚之義。既平楚,又戒之以義。說楚居于中國南部,距殷邑不遠,義本不應當背叛。并追述往昔成湯之時,“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其意是說,連西方邊遠氐、羌也誠服于殷,屆時朝拜奉獻,尊之為長。此章措詞委婉,柔而有剛,抑揚分明,樹氐、羌為榜樣,既斥責楚不如氐、羌,又暗戒荊楚應當俯首貼耳,莫再犯龍顏,自討苦吃。三至五章為第二部分,寫高宗的中興。三章寫諸侯來朝。武丁伐楚,威震天下,諸侯驚恐。借此機會,高宗打出“天命”的旗號,自以為是天子,安撫諸侯。“天命多辟,設都于禹之績”,理應悅服于商,不得違抗。因此,諸侯的建都朝見、稼穡、納貢等等,都得遵照商規執行,否則“予禍適”即給予罪謫。聲色俱厲,威嚴逼人。這表面上是寫商對諸侯的告戒,而實際上反映了諸侯歸商的現實。四章寫中興之故。詩云:“天命降監,下民有嚴”。意思是說上天監察,下民肅敬。下民之所以肅敬,是由于高宗治國有方。高宗施政,選賢任能,賞罰嚴明,酌情適中,勤于政務,不懈不廢,所以“天命之所以天下,而大建其福”(《詩集傳》)。詩曰:“不僭不濫,不敢怠皇。命于下國,封建厥福”。這不僅確切地反映了高宗“賞不僭,刑不濫”,“施教令于下國”的真實情況,而且闡明了是他獲得天福的原因,也就是他中興之故。五章寫中興之盛。詩云:“商邑翼翼,四方之極”。商邑位于國之中心,可作為四方諸國的準則,從而構成眾星拱月之勢。尤其是“翼翼”二字,更描繪了商都富麗堂皇的景象。高宗之時,“赫赫厥聲”,“濯濯厥靈”,形容其威望極為隆盛。國家興旺發達,政德兼備,足可引以自豪。據《尚書·無逸篇》說:“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國家長治久安,所以詩云:“壽考且寧,以保我后生。”這既是真誠的祝頌,又是向祖先祈禱福佐的話,愿子孫們能在他的保佑下長壽安康。綜上三章,既突出了祭祀高宗的題旨,又為下一部分立廟以祀打下了基礎。卒章為后一部分,寫立廟安神。前六句寫立廟。首二句寫登山選材。“景山”言山之高大,“丸丸”狀松柏蒼勁挺拔,正是建廟的好材料。下兩句寫伐木建廟。只用了“斷”、“遷”、“斫”、“虔”四個動詞,就寫出了由伐木到建廟的全過程。接下兩句寫新廟建成以后雄偉壯觀。末句以寢廟建成高宗居住而安寧作結,既收攏全文,又點明立廟安神祭祀的主旨。
全詩六章,結構嚴謹,層次井然。前五章歷述高宗中興之功,詩意遞進,層層深入,直至末章,點明詩旨,立廟安神,如行云流水,從容自然。句法靈活多變,隨意長短,便于抒情。該詩運用了重言,如“翼翼”、“赫赫”、“濯濯”、“丸丸”等等,生動活潑,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殷其雷》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民勞》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