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荊三隆 【本書體例】
【原文】: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1)。惠此中國,以綏四方。無縱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2),憯不畏明(3),柔遠能邇,以定我王。
民亦勞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國,以為民逑(4)。無縱詭隨,以謹惛怓(5)。式遏寇虐,無俾民憂。無棄爾勞,以為王休。
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以綏四國。無縱詭隨,以謹罔極。式遏寇虐,無俾作慝。敬慎威儀,以近有德。
民亦勞止,汔可小愒(6)。惠此中國,俾民憂泄。無縱詭隨,以謹丑厲(7)。式遏寇虐,無俾正敗。戎雖小子(8),而式弘大。
民亦勞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國,國無有殘。無縱詭隨,以謹繾綣(9)。式遏寇虐,無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諫。
【鑒賞】:
《詩序》稱本篇為:“召穆公刺厲王也。”從內容上來說,它取材于國家的政治生活,是一篇勸戒厲王防止奸邪、禁止貪暴、安民息民的政治諷諭詩。周厲王是西周末年的一位暴君,重用佞臣,壓榨人民,朝野不滿,百姓苦不堪言。本詩的作者從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出發,告戒厲王要剛柔相濟,安民防奸,表現了作者與周王朝生死相依的關系。
由于詩作中反映了當時政治的黑暗,表現出了某種對不堪重壓的勞動人民的同情,反映出了一些頭腦比較清醒的貴族思想家的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主張,因此,從這個角度講,此詩具有一定的進步性。
全詩共分五章。第一章落筆即呼:“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百姓實在太辛苦了,只希求稍微得到安康。這樣,就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悲嘆的基調,并將其貫徹始終,反復吟誦,每章之首,皆以此句重復,使人可以感到作者的悲嘆之深。接著勸戒厲王不要被小人詭詐的騙術所蒙蔽,要使周王室能夠安撫四方之國,親善附近的諸侯。第二章告戒歷王說,不要實施暴政,失去人民的擁戴。第三章要厲王親近有德之人,遠避惡人。第四章講述的是要愛護周王室的基業,不要引起民憤而動搖了貴族的統治。最后一章作者直接表明,自己上述一番進言是出于忠誠于國君,愛護周王朝的一片苦心,希望厲王能夠納諫改過。
本篇在結構上采用風詩中那種重章疊句的章法,反復吟詠。每章都以“民亦勞止”起句,并以“汔可小康”、“汔可小休”、“汔可小息”、“汔可小愒”、“汔可小安”反復詠嘆,充分反映了當時人民的苦難生活和真實的社會狀況。周厲王任用欺詐小人,置民于水火之中,終于引起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起義,厲王被趕下臺,逃到彘(即今山西霍縣一帶),在驚嚇與恐懼之中死去。從這一歷史事實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這種勸戒是有著十分深刻的社會原因的。另外,“惠此中國”,即愛護周王朝的江山;“無縱詭隨”,即莫要聽信詭詐欺騙,“式遏寇虐”,即制止掠奪和暴虐,這三個句子也反復出現于全篇各章,表現了作者為救濟艱難的時世,從國家利益出發,犯顏苦諫、直斥奸佞的無畏精神,同時在客觀上也反映了在重壓之下人民的一些基本要求,開歷代懷有“為民請命”思想的忠臣“死諫”之先河,具有不容忽視的認識價值。
上一篇:《殷武》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氓》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