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8】為政智慧
(鄭明璋編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2萬字,2017年8月第1版,48元)
△共十篇:1.國皆有法:①法乃治國之重器;②審時勢而立法;③賞罰分明,施與有節;④禮法合治,德主刑輔;⑤誅惡不避親愛。2.仁政無敵:①民為邦本,民貴君輕;②圣人以百姓之心為心;③政之大道,天下為公;④輕徭薄賦,使民以時;⑤修身養德,化民成俗。3.義以為質:①見得思義;②舍生取義;③義在正我;④義在君臣之間;⑤忠勇廉恥為義。4.為政以禮:①禮,經國家,定社稷;②人之有禮,猶魚有水;③敬人者,人恒敬之;④克己復禮;⑤禮之用,和為貴。5.經世以智:①處事當明察;②謀事應遠慮;③有經亦善權;④己欲立而立人;⑤知天人,達命運。6.誠信為本:①至誠如神;②民無信不立;③人之操履,無若誠實;④不誠不能化民;⑤禍莫大于無信。7.勤儉持國:①儉以養德;②民生在勤;③鞠躬盡瘁,夙夜在公;④勤學苦思為邦國;⑤成由勤儉敗由奢。8.修德成圣:①德不廣,不能使人來;②知人善任,唯德是舉;③德行重于才智;④育人識才,進能懲劣;⑤不以一眚掩大德。9.敬慎于行:①圖大者當謹于微;②居安當思危;③昔之達人,防微杜漸;④人莫輕于小善;⑤一毫之惡莫做。10.以和為貴:①君臣和則祚永;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君子和而不同;④萬邦和諧;⑤天地人,致中和。
○韓非子:以道為常,以法為本。
○歐陽詢:治國無其法則亂,守法而不變則衰。
○晏子:誅不避貴,賞不遺賤。
○管子:私情行而公法毀。
○商鞅:不以私害法,則治。
○張居正: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雍正皇帝說:“自古圣賢為治,皆尚實政,最惡虛名”。
○藏富于民,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安邦治國的經濟理論。
○《大學》:“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孟子的“四端說”: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
○《論語·八佾》:“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墨子: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辟私怨。
○《中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禮以行義,信以守禮,刑以正邦”。
○《荀子·修身》:“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
○《管仲·心術下》:“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于戈兵”。
○韓嬰《韓詩外選》:“人善我,我亦善人;人不善我,我則引之進退而已耳。”
○《論語·衛靈公》:“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西漢·戴德:明鏡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
○管子:“事者,生于慮,成于務,失于傲。不慮則不生,不務則不成,不傲則不失。”
○《論語》: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韓非子:小信成則大信立。
○劉向:人背信則名不達。
○墨子:儉節則昌,淫佚則亡。
○曾國藩的“五勤”之道: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
○韓愈:赤心事上,憂國如家。
○《論語》: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孟子: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荀子: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
○司馬光《論舉選狀》:“取士之道,當以德行為先,其次經術,其次政事,其次藝能”。
○《中庸》:“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羊祜《誡子書》:“恭為德首,慎乃行基”。
○蘇軾:慎重則必成,輕發則多敗。
○《周易·系辭下》:“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北宋·林逋《省心錄》:“律己是以服人,量寬是以得人,身先是以卒人。”
(2017年10月5日上午11:55閱畢)
上一篇:為政之道
下一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