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的著作與思想概述
曾子著述頗豐,為孔子三千弟子之最。他名下的著作主要有四種:一是《論語》。據專家考證,《論語》最先是由曾子主持,他的弟子最后編輯成書。二是《曾子》。《漢書·藝文志》記“《曾子》十八篇”,并注明“名參,孔子弟子”。三是《孝經》。《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曾子“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四是《大學》。朱熹認為,《大學》“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曾子思想是中國歷史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不僅承傳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在許多方面有新的建樹。其思想的主體部分是孝道和修身。
曾子以“天地之間人為大”的人本思想為總綱,把孝作為“天下之大經”,從孝是“仁之本”推衍開去,以“身是親之遺體”為邏輯起點,以“忠”(發自內心)為內在動力,以“禮”為外在規范,以“敬”為判斷標準,以“治天下”為政治目標,構建了“孝”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之中,并在海外也有重大影響。
曾子也重禮,但更重仁。他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有一次,孔子特別點了曾子的名,說:“參,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孔子離開以后,其他人就問這是講什么意思。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是一次很重要的談話。所謂忠恕,正是曾子對于仁的一種表述形式。但曾子的忠恕是偏重于內心的修養,孔子的仁則有更多的政治理想。曾子講仁義,講孝、悌、忠、信。曾子沒有留下專講性善的材料,但這些都跟性善的思想相聯系。后來子思作《中庸》,孟子言性善,言仁義,言仁政。從思想體系上看,子思、孟子跟曾子是屬于同一個宗派的。盡管戰國中期的學風使孟于帶有辨士的作風,而曾子則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表現出一種拘謹的人生態度,但這并不妨礙他們思想體系上屬于一個流派。
修身為本是曾子的另一重要思想。他把修身看作是實現仁政德治的根本。他以君子為修身標準,就如何說話、做事、待客、交友提出了一系列主張;他以學習、實踐與自我反省有機結合為基本修身方法,強調“愛日以學,及時以行”,“日旦就業,夕而自省”。他的“吾日三省吾身”和“慎獨”要求,是人們公認的修身規范;他的“凍餓而守仁”,“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君子氣節,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奮斗不息。
曾子的政治主張是與他的孝道和修身思想緊密相連的。他從“事父可以事君”相推衍,提出“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的孝的三部曲,進而實現以孝治天下。他以修身為根本環節,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從政者設立了人生進修的階梯。
曾子還在其他一些方面發展了孔子思想。在世界觀上,他沖破了孔子沒有定見的狀態,提出了自然天道觀,將陰陽學說引入儒家思想體系,從根本上捍衛了儒家學說。在倫理思想上,他把禮節儀式之“禮”逐漸演化為待人恭敬、謙虛、禮貌之“禮”,給“禮”賦予了積極意義。在認識論上,他擴展了孔子重視實踐的思想,他在學與行、言與行、知與行的關系上反復強調行,把孔子的學說變為可實踐的學說。
曾子30歲以后收徒講學,晚年著書立說。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將儒學傳子思,子思再傳孟子,形成著名的曾子、子思、孟子學派。曾子傳播的儒學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占有主導地位,不僅支配著中國的社會政治與精神生活,而且遠播東亞、東南亞和歐美各國,對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起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
上一篇:曾子小傳
下一篇:曾子的政治思想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