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思潮、流派·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是現代資產階級的一個文學流派。它興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法國,脫胎于達達主義,追隨者遍及英國、比利時、西班牙、瑞士、德國、南斯拉夫、希臘、美國、墨西哥、巴西、日本及非洲。超現實主義這個詞最早在阿波里奈1917年的一個劇本 《蒂蕾霞絲的乳房》序中出現,文中說:“人當初企圖模仿行走,所創造的車輪子卻不象一條腿。這樣,人就在不知不覺中創造出超現實主義。”超現實在這里指的是同精神接觸時變得更加豐富的現實。1919年,布勒東、阿拉貢、蘇波等人創辦了 《文學》雜志,作為他們發展自己的創作園地,并采用“超現實主義”一詞來說明他們正在試驗的一種自發的寫作方法的特點。這些出身于有產者的青年人,力圖摧毀數百年來建在感覺的合理分類和思想條理化基礎上的那種傳統文學觀念。1924年10月,法國的一批提倡、贊成和傾向于超現實主義的文學家們在巴黎集會,創立“超現實主義研究室”,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展開自己的活動。稍后又辦起了 《超現實主義革命》雜志。此時,這一流派的成員除了布勒東、阿拉貢、蘇波、艾呂雅外,還有阿爾托、德希里戈、米羅、凱諾等人和畫家皮卡比亞。11月,布勒東起草的《超現實主義宣言》 (第一篇) 發表問世,正式亮出了這個流派的大旗,系統地闡述了超現實主義的宗旨。該文為超現實主義這個詞定義道:“超現實主義,陽性名詞。純粹的心理自動作用,人們借助于這種自動作用,用口頭、書面或其他任何方式來表達思想活動。它不受任何理智主宰,擺脫了任何美學或倫理學成見。超現實主義奠基于某些過去一直被人忽視的聯想形式的超現實信念,奠基于夢想萬能和毫無得失考慮的思想活動的信念。超現實主義旨在徹底毀滅所有其他的心理結構,并取代它們來解決生活中的主要問題。”超現實主義者還據此提出了三個口號: 自由、愛情和詩歌。他們認為這三點是追求最完美的境界所不可缺少的。自由,即不受任何束縛,聽憑思想自由自在地馳騁,“無節制地使用驚人的想象”; 愛情,也不是通常所說的愛情,其對象可以是某個女人,某種藝術,也可以是某種混亂、某種奇跡或者什么虛無飄渺的東西; 而要獲得自由和愛情,最好的方式便是詩歌。他們對于夢幻、無意識的真實性的強調顯然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的影響,而柏格森的“直覺主義”、“生命沖動”理論與他們的“要摒棄所有笛卡爾式的因素” (布勒東語) 也有很大的關系。超現實主義者這群“精神的反叛者”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帶來的衰敗景象而對資本主義的文明感到失望: 科學上的發明用于戰爭和毀滅,流行哲學對此作出辯護和解釋,藝術又加以粉飾。他們進而對現存的一切都加以斥責,“我們共同協力于資產階級的毀滅,它的財產和美的毀滅”。這一特點也注定了他們與政治聯系的密切。不僅布勒東、阿拉貢、艾呂雅參加了法國共產黨,而且他們還曾考慮過要將《超現實主義革命》雜志和法共主辦的刊物《光明》合并,出版過《為革命服務的超現實主義》 ( 1930—1933)、《無頭》(1936—1939) 雜志。不過不久這些人就退黨了,他們畢竟不是徹底的共產主義者。之后幾年,超現實主義陣營發生了分裂,等到1930年布勒東發表第二篇《超現實主義宣言》時,阿拉貢和艾呂雅這些代表人物也都與布勒東分道揚鑣了。1966年布勒東的逝世使這一流派告一段落。
超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 一是所謂“自動寫作”,主張寫作應當是無意識地記錄思想,“排除一切美學和道德的考慮”,只需要把頭腦里一剎那間涌現出來的東西快速記下來,詞與詞之間,句子與句子之間全靠一種“偶然的結合”。如果一下子沒有現存的詞匯,甚至可以隨意用某個字母代替,即使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文理不通,誰也不懂,也有其實在的價值,因為它真實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活動。布勒東的《可溶解的魚》就是這種自動寫作法的產品,它把作者腦子里涌現出來的意象象水一樣瀉到紙上,毫無聯系的詞被組合到一起,完全不顧思維邏輯和語法規范,不講前因后果、時態、修辭。二是對幻覺和夢境的記述,把夢幻中看到或體驗到的一切原原本本地寫出來。超現實主義者還提出追求“神奇”、“奇特”的藝術效果,他們的創作富于各種不同的令人意料不到的形象比喻,如布勒東的《永遠作為第一次…》這首愛情詩,為了表達對于愛情的感受,作者自由羅列了很多客觀的具體形象來比喻地描寫,產生出了優美奇妙的詩句:“門簾不知不覺地卷起/所有的花朵亂哄哄地進來”。當然,很多時候由于比喻過于龐雜,想象過于離奇,又往往導致怪誕、晦澀和不可理解。
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有菲利普·蘇波和安德列·布勒東合著的《磁場》、布勒東的詩體小說《娜嘉》和他的隨筆集《可溶解的魚》。
上一篇:西方文學·思潮、流派·未來主義
下一篇:西方文學·思潮、流派·結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