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思潮、流派·未來主義
20世紀初期在歐洲產生的文學藝術流派和思潮。最早興起于意大利,隨后傳入俄國,在法國、英國、德國、波蘭等國也有一定的影響。未來主義的創始人是意大利詩人、戲劇家馬里內蒂,代表人物有帕拉澤斯基、戈沃尼、帕皮尼、索菲奇等。1909年2月20日,馬里內蒂在法國 《費加羅報》發表《未來主義宣言》,宣告未來主義誕生。翌年,他又發表 《未來主義文學宣言》,進一步闡明這一流派的理論主張和文學創作原則。
未來主義的成員和理論都頗為龐雜。它受到尼采、柏格森哲學思想的影響。未來主義者以同舊的傳統的文化相決裂、追求文學藝術內容和形式的革新為旗幟。他們聲稱意大利和歐洲已走上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大規模的機器生產以及科技、通訊的飛速發展,使客觀世界的面貌和社會生活的內容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現代機器文明已構成時代的主要特征。未來主義者認為,文學藝術的使命應該是勇于探索未知,面向未來,從反映停滯不前的、死氣沉沉的現實,轉而反映新的現實和以此為基礎的新的價值觀念,“歌頌進取性的運動”、“機器文明”,歌頌資本主義都市動亂的生活,贊美“速度的美”和“力量”,展示人的意識的沖動。在未來主義者看來,戰爭、暴力、恐怖,都是為著摧毀舊的傳統、創立新的未來所必需的,因而都是應該贊美的。因而,他們鼓吹文學藝術應該歌頌任何戰爭,因為“戰爭是世界的唯一潔身之道”。
未來主義者否認一切文化遺產和傳統的價值。他們認為人類既往的文學藝術和現存的文化都已腐朽、僵死,無法反映當今飛躍發展的時代,提出了“摒棄全部藝術遺產和現存文化”、“摧毀一切博物館、圖書館和科學院”的口號。他們打著探索和認識現代生活的本質的旗號,把愛情、幸福、美德這些傳統的主題排斥于文學藝術之外,卻把脫離人類社會的、抽象的因素如“運動”、“速度”、“力量”等視為美的準繩,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歷史虛無主義。
以布爾柳克、卡緬斯基和馬雅可夫斯基等為首的俄國未來主義者,徹底否定包括資產階級藝術在內的一切文化遺產,聲稱要“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等等從現代輪船上丟下水去”,馬雅可夫斯基在未來主義旗幟下的詩歌創作,對詩歌的形式和語言都做了創新。他用新奇的詞句、生動夸張的形象描畫資本主義都市和資產階級的丑惡,顯示出批判的鋒芒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十月革命后,馬雅可夫斯基與多數俄國未來主義者成為革命的積極歌手。但他們的文化虛無主義觀點也受到了公正的批評。
未來主義右翼后來在政治上蛻變為法西斯墨索里尼政權的工具。也有些成員在向資本主義文化和制度提出挑戰的同時,嘗試把未來主義文學藝術傳播到下層人民中去。法國詩人吉約姆·阿波利奈爾的詩歌意象鮮明,節奏強烈,靈活流暢,對現代文明和科技的成就作了贊美和追求。他所使用的樓梯式詩歌格式,對馬雅可夫斯基產生了良好影響。
在藝術形式上,未來主義者提倡以“自由不羈的字句”寫詩,以便隨心所欲地表達運動的各種形式、速度以及它們的組合。他們強調直覺,主張用一系列的“類比”、“感應”、“凌亂的想象”,排斥理性和邏輯,表現作者朦朧的、奧秘的感受和不可理解的事物,表現病態、夢境、黑夜,甚至死亡。一些未來主義者走得更遠,要求取消語言規范,消滅形容詞、副詞和標點符號,而僅僅借助奇特的文字組合,詞語的字體變化,各種圖案的剪裁,摸擬自然界雜亂的聲音,甚至使用枯燥的數學符號、樂譜,來賦予字句以他們想表達的涵義,從而開辟了通向非理性主義和形式主義的道路。
在戲劇藝術方面,1915年,馬里內蒂、塞蒂梅利、科拉等發表《未來主義戲劇宣言》,斷言既往的戲劇都是迂腐、冗長、靜止的心理分析劇,業已失卻生命力,要求“徹底摧毀導致傳統戲劇僵死的手法”,代之以在極為有限的時間、空間和情節里,表現“從潛意識、捉摸不定的力量、純抽象和純想象中發掘出來的一切,不管它們如何違背真實、離奇古怪和反戲劇”。
未來主義者一方面承認藝術是認識和反映生活的一種手段,作了種種大膽的、新奇的試驗,在擴大表現手法上有所突破; 但另一方面,由于這個流派的藝術家從主觀唯心主義的立場出發,把這種認識和反映過程中某一方面的特征,把某些手法予以極端的、無限的夸大,往往使它們達到完全脫離客觀實際的荒謬地步。這些正是未來主義同其他現代派文學藝術相通之處。在西歐早期象征主義中,已可看出未來主義的萌芽,而在其后的現代派文藝中,從立體主義、結構主義到達達主義,從皮蘭特婁的怪誕劇到荒誕派戲劇,都可看到未來主義的影子。
上一篇:西方文學·思潮、流派·后現代主義
下一篇:西方文學·思潮、流派·超現實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