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清代吳敬梓作。此書原本當為五十回,惜未傳;又有五十五回本,亦未見。通行者為嘉慶八年刻五十六回本(此本末回似是他人所補)。光緒年間又有六十回石印本(末四回也是他人補作的)?!度辶滞馐贰反蠹s完稿于吳敬梓50歲以前,是吳敬梓晚年的作品,當時正是清乾隆時期。
《儒林外史》產生于清王朝興旺繁榮的“乾隆盛世”。當時封建制度的腐朽被“盛世”的假象掩蓋著,一般的人還看不出這種社會發展的畸型狀態,吳敬梓卻用他的犀利的筆鋒揭開了“乾隆盛世”的偽裝,對不合理的封建社會的弊端進行了猛烈的批判?!笆⑹缹懰ァ?,《儒林外史》批判的鋒芒觸及到了當時社會的某些本質。《儒林外史》的題材內容以作者吳敬梓“自所聞見”的社會現實為基礎,許多人物有真實人物的模特兒,吳敬梓通過藝術概括的方法把具體的真實的人物典型化,通過藝術形象達到批判社會弊端、表現改造社會的理想的目的,這使《儒林外史》具有批判現實主義的基本特征和理想主義的色彩。
《儒林外史》的批判精神最集中地體現在它從各種不同角度、通過眾多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的罪惡,揭露了其對知識分子的毒害和摧殘,對社會風習的浸染;揭露了其培養和造就了愚蠢而殘酷的官吏,造成了封建吏治的腐敗。周進、范進、王惠、湯奉等都是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造就出來的讀書人和封建官吏,他們盡管經歷和表現狀態有所不同,但從他們身上卻都可以看出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對他們的毒害和摧殘,可以看出他們在八股取士科舉制度的培養下變得何等愚拙、虛偽、兇狠與貪婪。《儒林外史》細致描繪了嚴貢生和嚴監生的封建宗法家庭關系,描寫嚴貢生雖是個“忝列衣冠”之人,口稱“大禮都是差不得的”,卻干出了賴船銀、奪家產的卑鄙勾當;寫嚴監生雖有十萬家私,卻為點了兩莖燈草而死不瞑目;寫口稱專在綱常上下工夫的王德和王仁,在得了嚴監生的銀子后便親自出面在王氏未斷氣時主持將趙氏扶做正,都暴露了封建宗法制家庭關系的虛偽和冷酷,暴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欺詐、吝嗇和無恥,暴露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度辶滞馐贰愤€刻畫了形形色色的“名士”、“高人”的形象和一些冒充風雅的社會渣滓,他們無聊地活著,行徑卑劣,靈魂骯臟,他們的存在,也正說明社會在腐爛。在乾隆盛世,《儒林外史》卻對封建時代一些令人心醉的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封建禮教和程朱理學加以痛切抨擊,揭開了封建社會已經腐朽的現實,顯示了《儒林外史》強烈的批判精神。
《儒林外史》開篇便描寫了一個體現歷史上所謂“賢士”傳統精神的理想人物王冕,借以提出臧否人物的標準,作為“敷陳大義”、“隱括全文”的人物,作品提出“文行出處”作為理想的人格,借以否定講求“功名富貴”的科舉榮身之路。又塑造了杜少卿、蕭云仙、沈瓊枝等正面人物和遲衡山、莊紹光、虞育德等“真儒”形象,借以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理想的新的人格。最后又塑造了季遐年、王太、蓋寬、荊元等四個“市井奇人”,對他們淡泊名利、自食其力、樸實善良的品格加以贊許。這些人物的塑造表現了作者對新的人格、新的生活的向往和探索,表現了作者強烈的理想精神。在吳敬梓生活的時代,封建制度雖然腐朽,但尚未達到最后瓦解的階段,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雖有所發展,但尚屬微弱,人民的反抗斗爭正處于低潮,這樣的歷史條件決定吳敬梓不可能提出徹底否定封建制度的主張和社會理想。他僅僅是用理想化的儒家思想來批判腐敗的現實,這種批判的思想武器是虛弱的,吳敬梓理想的社會和人生也無法實現?!度辶滞馐贰氛鎸嵉胤从吵鰠蔷磋骼硐氩猾@實現的痛苦心情。泰伯祠大祭“當日盛典之所,如今已是灰塵滿目”,“這些賢人君子”,也都風流云散,蓋寬重游泰伯祠深感“這些古事,提起來令人傷感?!鄙鐣琅f黑暗,人們依舊貪戀功名富貴,而作者理想的“文行出處”卻無人講究。社會更加腐朽,作者深感痛惜;儒林令人失望,他又把希望寄托在市井底層。《儒林外史》在封建王朝被一片盛世表象掩蓋之時,不僅揭開封建社會盛世偽裝,而且努力探求新的理想的人格和生活,表現新的社會理想,顯出了吳敬梓眼光的敏銳,思想的深刻。可以說《儒林外史》是一部體現吳敬梓人生和社會理想以及深切的現實感受的書,也是一部真實反映了18世紀中葉中國社會現實特點的書。
《儒林外史》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文學中優秀的諷刺傳統,形成了諷刺藝術的鮮明特色和高度成就?!度辶滞馐贰返闹S刺藝術與作品所表現的深刻的思想內容、嚴肅的現實主義批判精神結合在一起,具有更犀利的鋒芒、更堅實的基礎和更強大的生命力。作品雖對封建社會的許多方面加以批判和諷刺,但描寫最細、諷刺最為出色的乃是封建時代科舉制度毒害下的讀書人?!皺C鋒所向,尤在士林”,體現了《儒林外史》諷刺藝術的獨特成就。《儒林外史》的諷刺委婉含蓄而又深刻恰當,善于用富于悲劇性的故事情節取得令人發笑的藝術效果,也善于通過委婉的方式表現豐富的諷刺意向,真正做到了“感而能諧,婉而多諷”,形成了獨特風格?!度辶滞馐贰纺芄兪斓剡\用各種諷刺手法,對不同的對象實行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諷刺。特別善于選取日常萬目共見的事實表現深刻的思想內容,通過白描、對比、夸張和細節描寫等方法達到諷刺目的。《儒林外史》諷刺藝術的獨特風格和高度成就標志著我國古代諷刺文學達到了新的高峰。
《儒林外史》的結構也有突出特點,全書“雖云長篇,頗同短制”,沒有貫穿全書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全書無中干,僅驅使各種人物,行列而來,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但全書有明確的思想線索,“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儒林外史》“閑齋老人序”),使整個作品結構完整嚴謹,同時富于靈便性和適應性。這種結構是吳敬梓繼承《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書的結構特點而又加以精心創造而成的一種新的結構形式,這種結構形式的出現對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特別是對晚清譴責小說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在中國文學史上,《儒林外史》是一部富于理想主義特征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巨著;它的諷刺藝術的高度成就和結構體制的獨特創造,對晚清文學產生了重大影響;它與《紅樓夢》一起標志著18世紀中葉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達到了現實主義的新高峰。
上一篇:僧肇
下一篇:元三部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