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樓喻
【原文】
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癡無所知。到余富家,見三重[1]樓,高廣嚴麗,軒敞疏朗[2],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財錢,不減于彼,云何[3]頃來而不造作如是之樓?”即喚木匠而問言曰:“解作[4]彼家端正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語言:“今可為我造樓如彼。”是時木匠即便經地壘墼[5]作樓。愚人見其壘墼作舍,猶懷疑惑,不能了知,而問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愚人復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為我作最上屋。”木匠答言:“無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為我作最上者。”時人聞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
譬如世尊四輩弟子[6],不能精勤修敬三寶。懶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余下三果[7],唯求得彼阿羅漢果。”亦為時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無有異。
【注釋】
[1] 三重:三層。
[2] 軒敞:房屋高大寬敞。疏朗:空而明亮。
[3] 云何:云胡、為何,副詞性結構。相當于多么、怎么樣等。
[4] 解作:知道怎樣修建。
[5] 經地:丈量土地。壘墼(jī):堆砌磚塊。
[6] 四輩弟子:指奉持佛教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又稱為“四眾弟子”、“四部弟子”。
[7] 三果:佛教小乘聲聞修行次第有四果,分別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譯文】
古時候,有一個十分富有的愚人,愚癡到什么也不懂。有一次,他到另一個富人家,看見人家一座三層的高樓,不僅高大華麗,而且寬敞明亮,心里十分羨慕,他想:“我擁有的財富并不比他少,為什么不也趕快建造一座這樣的高樓呢?”回去后,他便立即請來了木匠,向他問道:“你會建造像他家那樣的高樓嗎?”木匠回答:“那座樓房就是我建造的。”他馬上說:“現在你就為我建造一座和他家一樣的高樓。”于是木匠就開始丈量地基、堆砌磚坯,準備建造房屋。愚蠢的富人看見木匠在堆砌磚坯建造房屋,心里有些不解,不知道他要做什么,就問木匠:“你這是要干什么呢?”木匠回答:“建三層高的樓房啊。”愚蠢的富人接著說道:“我不想要下面的兩層,你只給我建造最上面的那層。”木匠回答:“沒有這樣的事啊,哪能不先建最底層就能建造第二層的房屋?不建第二層,又怎能建造第三層房屋呢?”這位愚蠢的富人固執地說:“我現在用不著下面兩層,你必須只給我建造最上面的那層。”當時的人們聽說了這件事,都覺得十分荒唐可笑,紛紛嘲笑說:“哪里有不建造第一層房屋而建成上面幾層房屋呢!”
這就如同佛的四輩弟子中,有的不能認真鉆研、虔誠修持佛法教義,懶惰松懈,卻又想求得佛法正果,便這樣說:“我現在不需要修持前三果,我只為求最高境界的阿羅漢果。”這些弟子也同樣會被人們所恥笑,他們和那位愚蠢而富有的人沒有什么區別。
【評析】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什么事情都要打好基礎,一步一個腳印,千萬不能像那個愚蠢的人一樣急于求成。他想要蓋三層樓卻又不想要第一、二層房屋,這實在是愚蠢之極,世上就沒有這樣的事。古人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一口當然不能吃成個大胖子。作為新一代的年輕人,我們更應該明白這個道理。如果我們跟那個愚人一樣好高騖遠,那只會使我們放棄更多現成的成功機會,使我們浮躁狂妄、投機取巧,終究會讓我們一蹶不振。所以,我們應該認認真真做事,從眼前的一點一滴做起,這樣才能得到最大的回報。
故事征引
做正當事
有一次,慧能大師看到弟子們在一起嬉戲玩樂,沒有專心做事。于是他想找機會考驗一下寺里眾多弟子的慧根。過了些日子,他便在飛來峰的峰頂修建了一尊莊嚴肅穆的達摩法像,并傳話出來,寺內有誰能夠正大光明地觸摸到祖師的慧眼,誰就能繼承衣缽。弟子們一聽,便在私下里紛紛議論。有的弟子說住持長老之所以要修建達摩金身,肯定是在為將來的事情做準備;又有的弟子說住持允許我們觸摸祖師的慧眼,一定是想在寺內找他的接班人,住持肯定是想試探我們的智慧。
后來,弟子們還聽說通往峰頂的山路崎嶇難行,更有甚者,還有不少高僧圓寂在登頂路上,可見路之艱險。可是弟子們轉念一想,說不定自己還有機會擔當住持一職呢,所以也就不再猶豫了。這一天,寺內所有的弟子早已探索到了登頂的捷徑,如果按照這條捷徑登頂,路程可以縮短一半,到達峰頂的時間會大大提前。還有的弟子成群結隊,從后山平坦的大道上緩緩而進,路程雖長但平緩,沒有障礙。只有一名叫心禪的弟子決定從正面的路登頂。要知道飛來峰的正面山勢陡峭,山路蜿蜒曲折、荊棘滿途,心禪一步一步艱難攀行,披荊斬棘,流了不少汗,出了不少血。他花了好長時間才到達峰頂,卻發現寺內的眾師兄弟早已站在達摩金身的佛像前,注視著姍姍來遲的心禪。心禪呢,沒有因為自己爬得慢而羞愧,而是繼續緩步登上佛像觸摸慧眼。這時候,高僧慧能出來宣布,只有心禪具有慧根,可繼承他的衣缽,并決定將未來的住持之位傳予他。
其他弟子一聽覺得十分驚詫,心里很不服,有的弟子當場就抱怨說:“心禪來得最晚,方法最死,沒有一點兒靈性可言,怎么可以讓他繼承住持之位呢?”慧能微笑著對眾弟子說:“人生在世修行,貴在正當二字。言正當言,思正當思,行正當行。眾人都走了捷徑,只有心禪從正面一步一步地攀登;眾人都走了大道,也只有心禪從荊棘中血汗前來。他走的是佛的路,而你們走的卻是你們自己的路。我怎么可以將我的寺院交給你們這些不正當的人?”眾人聽了,啞口無言。
聰明的小和尚
有兩個小和尚,他們每天除了打掃寺院的衛生,還要負責寺院每個人的伙食。于是他們倆商量好,每天輪換著去附近的山溪挑水。這條山溪旁長滿了野菊。秋天到來,野菊就會綻開金黃的小花,清香四溢、沁人心脾。
有一天,甲和尚挑水回來對乙和尚說:“山溪旁那些野菊花真的好美啊!”
“是啊,”乙和尚說:“我每次去都會捎回一小把,等到晾干了,裝個清心安神的菊花枕用。”
甲和尚說:“挑水已經夠累的了,做那些麻煩事干什么,咱又不是沒枕頭。”乙和尚聽了,只是微微一笑。
轉眼秋天過去了,有一天晚上,甲和尚和乙和尚忙完一天的活計,雙雙回到他倆的臥房。二人剛上床休息,甲和尚就聞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扭頭便問乙和尚:“你聞到沒?這是什么氣味?這么香?”
乙和尚說:“是我的菊花枕,我已經把它裝好了,枕著挺愜意的呢!”
甲和尚非常羨慕地說:“真沒想到,你一小把一小把的還真裝成個大枕頭,等到明年秋天,我也跟你學學,每次捎回一把野菊……”
上一篇:《容齋隨筆·青蓮居士》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百喻經全集《與兒期早行喻》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