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任書來 【本書體例】
清涼道人
清涼道人(生平事跡不詳),浙江德清人。姓徐,據沈瑋等人為《聽雨軒筆記》所寫的序、跋等,說他少時曾從孫東崖學經,因家貧輟學,“訓童蒙于鄉曲”。“壯歷四方”,“依景升于嶺表數十年”。老年歸故鄉“躬耕畎畝”,耕作之余寫成《聽雨軒筆記》四卷,成書于乾隆辛亥至壬子年(1791——1792)。
黃慎,字恭壽,號癭瓢子,閩之寧化人。少學畫于同郡上官周,人物花鳥,山水樓臺,盡得其妙。一日,熟視其師之所作而嘆曰:“吾師絕技,難以爭名矣!志士當自立以成名,豈肯居人后哉!”凝思至廢食者累月。偶見懷素草書真跡,揣摩久之。行于市,忽𢥠(sǒng聳)然有悟,急借市肆紙筆作畫竟,拍案笑曰:“吾得之矣!”一市皆驚。其畫初視如草稿,寥寥數筆,形模難辨,及離紙丈余視之,則精神骨力出焉。上官周稱之曰:“吾門有黃生,猶右軍之后有魯公也!”于是其名遂著。
游歷四方,所至推重。居廣陵最久,與鄭板橋為莫逆交。黃以畫,鄭以書,道雖不同,而神理之奇僻,蓋相似也。赴友人飲,見其鄰腐肆之女而悅之。囊無資,不能致也,乃畫一仙女,張之裝裱之肆。鹽商以重值購之不可。問其所欲,則以實告,商因買腐肆之女易之。后至羊城,為人畫一鐵拐李仙。呂宋國人見而嘆曰:“若得增一蝙蝠于上,則更妙矣!”黃曰:“是不難。然非薔薇露及伽楠香作潤筆不可。”呂宋人欣然如命。黃乃伸紙縱筆,別成一幅與之。大喜,持去。其見重于外國如此。
性嗜酒,求畫者具良醞飲之。舉爵無箅,談古論今,旁若無人。酒酣,捉筆揮灑,迅疾如風。畫不擇紙,惟丹碧則手自調之,不以假人也。
其畫以人物為最,山水花卉亦奇古可喜。詩仿金元,書法縱橫,酷似其畫矣。
(選自《聽雨軒筆記》)
黃慎,字恭壽,號癭瓢子,福建寧化人。小時候他向同郡的上官周學習繪畫,不論是學畫人物花鳥,還是學畫山水樓臺,都盡得其妙。有一天,他反復觀賞玩味自己老師的作品,不禁喟嘆道:“我老師的畫法是一絕技,在這上面是很難超過他了!有志氣的入應當自辟蹊徑以成名業,哪肯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呀!”這以后的好幾個月,他凝思苦想新的繪畫技法,以致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見到了懷素的草書真跡,便長時間研究揣摩。一次,他正在集市上行走,忽然猛的有所領悟,急忙借集市上一家店鋪的紙筆作了一幅畫。畫成后,他拍案笑道:“我得到了!”集市上的人看了都很驚奇。那畫則開始看時就象草稿一樣,寥寥幾筆,形體很難分辨,等退到離紙一丈多的地方再看,其精神骨力就透出來了。上官周稱贊說:“我的弟子中有黃生,就象王羲之之后有了顏真卿。”從這以后,黃慎便遠近聞名了。
黃慎游歷各地,所到之處都被人推崇。他在揚州住的時間最長,與鄭板橋成為莫逆之交。黃擅長繪畫,鄭擅長書法,各人的路數雖然不同,而在神理的奇僻上則非常相似。有一次,黃慎到朋友處喝酒,看見鄰家豆腐坊里一個女子,他愛上了她。因口袋中無錢,無法得到,于是就畫了一個仙女,張貼在裝裱店里。一個鹽商出高價購買,黃慎不賣。問他想要什么,他把實情告訴了鹽商。鹽商就買下豆腐坊那個女子,用她交換了那張仙女圖。后來,黃慎游歷到廣州,為人畫了一幅“仙人鐵拐李”,一個菲律賓國人見了感嘆說:“如果在畫上再添一只蝙蝠,那就更妙了!”黃慎說:“這個不難。不過,那非得用薔薇露和伽楠香作繪畫的酬勞不可。”這菲律賓人愉快地答應了。黃慎就伸紙縱筆,另畫了一幅給了他。那人非常高興,拿了去。黃慎就是這樣的被外國人推崇。
黃慎特別喜歡喝酒,求他作畫的人都是備辦好酒席把他請來。他總是舉杯暢飲,談古論今,旁若無人。等喝酒喝到暢快時,提起畫筆,揮灑自如,迅疾如風。他畫畫時,畫紙并不特意選擇,只是所用色料要親手調配,不靠別人。
黃慎的畫,以人物畫為最好;山水花卉畫既有繼承又有創新,也令人喜愛。詩仿效金代和元代的風格。書法無拘無束,奔放灑脫,與其畫的風格非常相似。
這篇作品篇幅不長,但卻把黃慎“不肯居人后”“自立以成名”的氣質,“游歷四方,所至推重”的情狀,“談古論今”“捉筆揮灑”的風采,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出來。
黃慎,“閩之寧化人”,僑居揚州,為“揚州八怪”之一。我們知道,“揚州八怪”是清乾隆年間在江蘇揚州賣畫的八個代表畫家的總稱。他們不僅工畫,而且能詩、擅書。他們多半以畫花卉為主,雖各具風格,但都和當時的正統畫有所不同,被目為畫壇的“偏師”、“怪物”,遂有“八怪”之稱。黃慎既然能躋身“八怪”,其人其畫的風格及在當時畫壇上的地位便可想而知。對此,這篇作品給予了形象反映。其畫“初視如草稿,寥寥數筆,形模難辨,及離紙丈余視之,則精神骨力出焉”。真可謂風格獨特。小說還以上官周的贊譽、鹽商出重資購黃慎之畫等,渲染烘托了黃慎畫的價值。
黃慎不只見重于國內,還見重于國外。他在羊城(即廣州)時,一個呂宋國人欣然答應以貴重的“薔薇露及伽楠香作潤筆”購買他畫的“鐵拐李仙圖”,且一旦如愿,則“大喜,持去”。
黃慎能“自立成名”,繪畫上形成自己的風格,這篇作品對其中的原因也作了形象的說明。其一,他有不肯居人后的創新精神。黃深知其師的畫法是一“絕技”,按著老師的路子亦步亦趨,再好也不屬于自家的。他認識到“志士當自立以成名”,不肯居人后,敢創新走自己的路。只有不肯居人后,才有可能不居人后;只有敢創新,才有可能創新。其二,他有刻苦鉆研的精神。黃慎有了“自立以成名”的決心以后,便“凝思至廢食者累月”;偶見唐代大書法家懷素的“草書真跡”,便如獲至寶,長時間的反復揣摩研究;“行于市”,也不忘思索他的藝術創新問題。正唯其如此,才使他的“𢥠然有悟”成為可能。只是有“自立成名”的決心,而沒有這種廢寢忘食凝思苦想去追求探索的刻苦鉆研精神,“自立成名”仍是一句空話。其三,他有向別人,別種藝術學習借鑒的精神。他搞繪畫而不囿于繪畫,善于從別種藝術——懷素的草書——獲得借鑒,以形成自己的繪畫風格。
從黃慎的成功中我們是可以學到一些東西的。搞繪畫也好,擴而大之,搞任何藝術也好,再擴而大之,搞任何事業也好,不是都需要“自立以成名”這種雄心壯志和進取精神嗎?要達到“自立以成名”的目標,不是也要有“不肯居人后的創新精神”、“刻苦鉆研的精神”、“善于學習、借鑒的精神”嗎?
本文作者寫人的手法也很高明,有時只寥寥幾筆,便使人物活生生的站了起來。例如,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有兩處作者是這樣寫的:“一日,熟視其師之所作而嘆曰:‘吾師絕技,難以爭名矣!志士當自立以成名,豈肯居人后哉!”行于市,忽𢥠然有悟,急借市肆紙筆作畫竟,拍案笑曰:‘吾得之矣!’”又如在作品接近結尾處,作者這樣寫道:“舉爵無箅,談古論今,旁若無人。酒酣,捉筆揮灑,迅疾如風”。這幾處都只是短短幾句話,便把黃慎的音容笑貌,動作方式和說話口吻,以及神態氣質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了讀者面前。
上一篇:黃忠端公
下一篇:黃筌改畫鐘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