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思潮、流派·信息論美學
自從本世紀40年代末一般信息論這門極有影響的現代科學誕生以來,它的觀點和方法為眾多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所應用,同樣也為美學研究所應用。1952至1958年,信息論美學首先在法國建立起來,它的創始人是亞伯拉罕·A·莫爾斯,他在1958年出版的 《信息論與審美感知》一書,闡發了自己的主張。信息論美學的另一個倡導者是聯邦德國的M·本澤,在他的推動下,這門學科于1955至1962年間也在德國開展起來。爾后,信息論美學在歐美許多國家廣泛傳播。
信息論美學是這樣一門邊緣學科: 它主要是用信息論的觀點來解釋審美現象,用信息論的方法來解決美學所面臨的問題。它是信息論與美學相結合的產物。同傳統的哲學美學相比,信息論美學更近于一門自然科學,它不是一種學院式的研究,而是和當前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密切關系; 它的主要研究地點不是書房和圖書館,而是實驗室和計算機中心。
信息論美學的出發點是:所有的藝術作品——廣而言之,藝術表現的任何形式,都可以被視為一種信息,換言之,美是一種信息。從這樣一種觀點出發,就可以把藝術和美納入一般信息論的信息傳遞系統模型中進行考察。以一部文藝作品為例,作品的表現內容是信息,創作過程是編碼,讀者的感受系統是通道,閱讀過程是譯碼,讀者的最后接受是信息,由此則可以揭示藝術創作和審美的規律。信息論美學比較富有成果地研究了這樣幾個美學問題: 其一是運用信息論的計量原理和方法,來測量和尋找文藝作品的獨創性 (新穎度) 和可理解性之間的最佳比例關系,從而使藝術作品達到最優化。信息論美學認為,藝術作品要能適應于個體接收、產生好的審美效果,就必須使它的審美信息組合達到最優化。在通訊過程中,可理解性與獨創性是成反比例關系的,一件藝術作品,它的獨創的信息量越大,它的可理解性的量就越小,即越不容易為人所接收,所以,人們不能期望一部藝術作品完全是獨創的,因為那樣就意味著完全不可理解。同樣,它也不能完全是可理解的,因為這樣的信息對讀者來說沒有任何新的東西,信息量等于零。為解決這一矛盾,信息論美學提出,藝術作品是以獨創性與可理解性之間的一種辯證關系為基礎的。對于不同的接收者,它可以有一個最佳點。藝術家的工作就是尋找這個最佳點。其二是用審美信息的多層次排列理論來解釋審美趣味的高低問題。信息論美學認為,信息量是由可以加以分離的多級水平組成的,并且它們是有序排列的。例如一部音樂作品的信息就可以區分出許多層次: 在最基本的層次上,是物理意義上的聲素結構; 在它之上,有按照樂譜組合起來的音符結構; 進一步可以分析出樂曲的調式結構、曲式結構; 最后還可以有情感結構,等等。它們都按一定的組合規律進行排列。由審美客體進而轉移到審美主體上來加以考察,既然信息本身是多層結構組成的,那么,對接收者而言。他的工作必然是在各級水平之間不斷地進行選擇: 他可以將音樂純粹當成一種物理聲音來感知,也可以注意樂曲的曲式或某些主題及其變奏,也可以進一步陶醉在整個樂曲帶來的情緒氛圍之中。這樣,信息論美學就為解決趣味爭辯的古老課題找到了新的途徑。
信息論美學的整個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一是理論部分,用推理和數學方式制定出模型與規則; 二是實驗部分,研究信息及其發送者、接收者的種種特性。
現代信息論美學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這種應用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用于對現成作品的分析,例如它可以幫助人們對一部文學著作或音樂作品的某些成分進行統計分析,從而有助于確定作品的某些特性; 第二類是用于工藝或藝術創造,如在工業設計、建筑設計、廣告設計、裝璜設計等實用美術領域,可以用電子計算機列出各種排列組合,供人們選擇; 在藝術創造領域,則由此發展出激光音樂、光效應藝術、活動藝術等等。
上一篇:西方文學·思潮、流派·現象學美學
下一篇:西方文學·思潮、流派·系統論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