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邵之茜 【本書體例】
【原文】:
江漢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來求。既出我車,既設我。匪安匪舒,淮夷來鋪。
江漢湯湯,武夫。經營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國庶定。時靡有爭,王心載寧。
江漢之滸,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徹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國來極。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王命召虎,來旬來宣:“文武受命,召公維翰,無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錫爾祉。
“釐爾圭瓚(1),秬鬯一卣(2),告于文人,錫山土田,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之萬年。
虎拜稽首,對揚王休,作召公考:“天子萬壽”。明明天子,令聞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國。
【鑒賞】:
這是一首寫贊美召穆公奉宣王之命平定淮夷安邦立國的詩篇。《詩序》中稱:“江漢,尹吉甫美宣王也。能興衰撥亂,命召公平淮夷”。朱熹《詩集傳》說:“宣王命召穆公平淮南之夷,詩人美之”。但他認為本篇并不是尹吉甫所作的,并提出了可能是器物銘文的看法,據近人考證《江漢》一詩確是存世的《召伯虎簋銘》中的一段。周宣王時,召虎受宣王之命領兵討伐淮夷。獲勝歸回后,宣王冊命召虎,為他舉行大典,并賞賜給他圭瓚、秬鬯、山川和土地,封以爵位,以此來酬答他在這次戰爭中所立的軍功。于是,召虎乃作簋,銘記其事。這即是此詩的歷史背景。戰爭是重大的歷史事件,自西周初年開始,東南方的淮夷、徐戎,南方的荊蠻,東北方的北戎、無終、山戎,北方和西方的玁狁,就一直威脅著周的安全,不時侵擾中原地區。《詩經》中有不少詩篇描寫和記述了周同各族間的重大戰爭。這些戰爭多數屬于自衛性質,是正義的,這種自衛戰爭對鞏固國土、安定人民生活都是十分必要的,詩的內容往往反映了真實的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不是虛構的。但是怎樣來描寫戰爭,這完全取決于作者的立場和思想傾向,同時代的作者由于立場、思想傾向的不同,所寫的作品就有明顯的不同,同是描述戰爭的詩篇,本篇與小雅中的《采薇》就不同。《采薇》是從直接參戰的戰士的立場來反映戍邊征戰之情景的,而《江漢》雖然也反映了對外族入侵的抵抗,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它的主旨在于歌頌召穆公的武勛,贊揚其忠君的品德與情操。
全詩共六章,每章八句。第一、二章寫西周王朝派出大軍去征討淮夷,“武夫滔滔”、“武夫洸洸”,表現出“武夫”出征時勇猛的氣勢;“經營四方”、“四方既平”寫出了“武夫”征討四方的赫赫軍功。第三章寫出軍前召公應命時的情景。第四章寫勝利歸回后的情景。五、六兩章寫召虎平定淮夷之后受到周王的賞賜,于是作器銘記周王恩寵并頌揚天子美德令名,祝福天子萬壽無疆。從詩中可以看出,周宣王對召虎的賞賜特別豐厚,冊命所用的典禮也很隆重,這也說明了宣王對征討淮夷的重視,把這次戰爭看為是保衛疆土的行動,也正因為這樣,召虎才受到宣王的尊敬,對他的功勞給予很高的贊揚。
這首詩在結構上很獨特,它采用了倒敘的方法,先寫西周王朝發兵征討淮夷,即進軍的場面,再寫發兵前的情況,然后寫召公回來,受封冊命的情景,最后寫周王對他戰功的獎賞,這樣,就突破了平鋪直敘的呆板形式,藝術手法平中顯奇,獨具特色。對江岸行軍場面的描寫,雖寥寥數語,但卻寫得極為成功,表現了戰士奔赴戰場的勇猛精神,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但從整篇詩來看,人物對話太多,說教意味太濃,這是它的不足之處。
上一篇:《江有汜》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汾沮洳》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