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茨卡拉爾多》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1 彩色片 158分鐘
聯(lián)邦德國維爾納·赫爾措格影片公司/普羅耶克特影片公司/西德電視二臺聯(lián)合攝制
編導(dǎo):維爾納·赫爾措格 攝影:托馬斯·毛赫 主要演員:克勞斯·金斯基(飾布賴恩·斯威尼·菲茨杰拉爾德) 克勞迪婭·卡迪納勒(飾慕莉) 約瑟·雷夫高依(飾堂·阿奎里諾) 米圭爾·安格爾·富恩泰斯(飾超魯) 保爾·赫特徹(飾船長) 胡勒奎奎·恩里奎·波霍奎茲(飾廚師)
本片獲1982年聯(lián)邦德國電影銀片帶獎,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導(dǎo)演獎
【劇情簡介】
20世紀(jì)初的南美。布賴恩·斯威尼·菲茨杰拉爾德,是一個生活在秘魯?shù)膼蹱柼m裔白人。當(dāng)?shù)厝艘蛩拿帜钪@口,因此稱他為菲茨卡拉爾多。這一稱呼不僅與其姓氏諧音,而且還有一個與他的作為貼切的指義:一個“無謂事物的迷戀者”,因為在他們看來,他投入很多的資金和精力所做的種種事情,都是既毫無價值又毫無意義的。
菲茨卡拉爾多是個幻想家、冒險家,他總是萌生遐想,要做出一番向大自然挑戰(zhàn)的驚人之舉。他曾經(jīng)雄心勃勃地提出建造一條貫穿印加山脈鐵路的計劃,這在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或許不是件難事,然而在本世紀(jì)初的南美卻是一件不可思議、難以實現(xiàn)的壯舉,因為那時人們還無法有效地與熱帶叢林作斗爭,鐵路還沒有鋪設(shè)多少,很快便會被速生的叢林所覆蓋,結(jié)果,他的計劃未及實現(xiàn)便胎死腹中;后來,菲茨卡拉爾多又熱衷于在熱帶的南美造冰的事業(yè),那時當(dāng)?shù)氐耐林诉€從來沒有見過這東西,不僅不知冰為何物,甚至連這個字眼都還沒有聽說過,但是他的這一計劃沒有引起當(dāng)?shù)赜绣X的橡膠大王的興趣和支持,因為在他們看來,冰是一種與橡膠風(fēng)馬牛不相及,全然無用的東西。盡管菲茨卡拉爾多的種種夢想與行動遭遇到巨大的困難或挫折,屢屢以失敗而告終,但這一切卻絲毫沒有動搖他的冒險意志。
菲茨卡拉爾多對當(dāng)時蜚聲世界的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恩里柯·卡魯索慕名已久,異常地崇拜。當(dāng)卡魯索前來南美,在巴西巴瑙斯城金碧輝煌的亞馬遜大劇院演出時,他與其情人慕莉——一家妓院的老板——從秘魯?shù)囊揽鼒D斯出發(fā),不畏長途跋涉,前往馬瑙斯觀看。途中,汽車壞了,只能駕船前進,菲茨卡拉爾多搖了兩天兩夜的船,克服了種種艱難險阻,終于在開演之后趕到亞馬遜大劇院,實現(xiàn)了一睹卡魯索風(fēng)采的夙愿。然而菲茨卡拉爾多并不以此為滿足,他決心在他居住的,位于秘魯原始森林深處的小鎮(zhèn)依奎圖斯,按照亞馬遜大劇院的模式建起一座大歌劇院,以實現(xiàn)邀請卡魯索前來演唱的美好愿望。菲茨卡拉爾多回到依奎圖斯,便迫不及待地爬上教堂的樓頂,鳴鐘向全鎮(zhèn)的人宣布他要在依奎圖斯建造歌劇院的計劃,結(jié)果被警察當(dāng)成瘋子,關(guān)押了兩天,最后經(jīng)慕莉保釋才得以出獄。
為了實現(xiàn)他的新夢想,獲得建造歌劇院的巨額資金,菲茨卡拉爾多不得不再次向當(dāng)?shù)氐南鹉z大王求助。但是此前他的修鐵路、建冰廠等計劃破產(chǎn)的前車之鑒,使他們不愿再為菲茨卡拉爾多不切實際的幻想浪費資金。在慕莉安排的一次與富商們見面的招待會上,菲茨卡拉爾多別出心裁地搬出一架唱機,播放卡魯索的唱片,想以此啟發(fā)富賈們的靈感。沒想到他的一番苦心卻如同對牛彈琴,不但沒有收到效果,反而遭到這幫闊佬們的嘲笑。在隨后引發(fā)的一場沖突中,菲茨卡拉爾多竟被視為精神不正常而遭到被驅(qū)逐的可悲下場。資金募集不到,菲茨卡拉爾多決定為一位名叫堂·阿奎里諾的橡膠大王前往蒲戈河上游一個名叫烏圭里亞的橡膠林區(qū)收獲橡膠,以換取資金。那里因為蒲戈河的急流險灘而人跡罕至,插翅難達。他的計劃得到了慕莉的支持和贊助。菲茨卡拉爾多利用女友提供的錢購買了一條舊輪船,并將其命名為“慕莉·阿依達”號,以感謝她的資助。
有了船,菲茨卡拉爾多又召募了一批身強體壯的船員,便開始了他的逆水而上的探險旅行。他知道,蒲戈河的急流險灘使他無法直接到達烏圭里亞的橡膠林區(qū),于是他決定沿著一條與蒲戈河大致平行的河道前進,而在上游地區(qū)的一個地段,這兩條河流幾乎接近合攏。菲茨卡拉爾多認為,他只要能夠抵達那里,烏圭里亞的橡膠便成了囊中之物。然而那條河流途經(jīng)一個名叫帕徹特的,既無橡膠,又無黃金的毫無開發(fā)價值的地區(qū),那里有的只是兇猛的土人。1896年,據(jù)說曾有不少遠征至此的士兵在那里慘遭殺害;后來兩個傳教至此的神父也未能逃脫厄運。
當(dāng)船員們得知,他們的船將要途經(jīng)帕徹特土人區(qū)時,一個個驚恐萬狀,后悔不迭,怨聲四起。特別是當(dāng)他們的船進入土人區(qū),看到印地安人殺害一名傳教士之后給他們發(fā)出的警告信號——一把順?biāo)鞯挠陚愫螅悄憫?zhàn)心驚,不少的船員終因害怕印地安人的襲擊而棄船逃命。最后只有船長、機械師與一名嗜酒的廚師留了下來,跟隨菲茨卡拉爾多繼續(xù)前進。為了安撫印地安人的狂呼吶喊,菲茨卡拉爾多心生一計,他把一臺舊唱機安放在船頂上,用播放卡魯索歌唱的唱片回敬兩岸的土人。他相信,憑借這一高雅的音樂會使蒙昧的土人對他們產(chǎn)生敬畏。結(jié)果不出菲茨卡拉爾多所料,印地安人果然把“慕莉·阿依達”號船看成是由卡魯索的歌唱引導(dǎo)而來的,能把他們從苦難之中解救出來,帶往極樂世界的“白種天神”降臨了。于是,土人分乘一百多條小船,逐漸靠攏他們渴望已久的,心目中的“天神”——“慕莉·阿依達”號,并懷著敬畏的心情登上了船,與菲茨卡拉爾多一行人繼續(xù)前進。
經(jīng)過帕徹特險關(guān),“慕莉·阿依達”號終于來到兩河接近的地方。菲茨卡拉爾多站在瞭望臺上,隔河眺望,此時但見烏奎里亞的橡膠林區(qū)一覽無余,盡收眼底,他不禁為收獲橡膠的計劃即可實現(xiàn)而激動萬分。但是兩河之間為一座小山所阻隔,為了能抵達位于對面蒲戈河上游的烏圭里亞的橡膠林區(qū),菲茨卡拉爾多決定讓他的船“像母牛跳越教堂屋頂”那樣來個翻山越嶺。于是,在他的指揮下,幾百印地安人砍樹、爆破、修路,建造一個個拖船的轉(zhuǎn)盤……轉(zhuǎn)盤轉(zhuǎn)動起來了,龐然大物“慕莉·阿依達”號一點一點地移動了起來。然而好景不長,拖船的繩索終因承受不住巨大的拉力而折斷了,一些印地安人為此付出了生命或受了重傷。這場可怕的事故發(fā)生過后,土人們連續(xù)兩天兩夜站立在河邊,凝視著滔滔的河水。過后所有的土人神秘地離去了,不久他們又都神秘地回來了,返回的土人此時全身涂黑,手持毒箭,儼然一副迎接戰(zhàn)斗的姿態(tài)。
面對趴窩的“慕莉·阿依達”號,聰明的廚師烏拉想出了一個主意,他建議開動船上的發(fā)動機,借以助力。結(jié)果人力加機械的動力,碩大的船便乖乖地又移動了。在這關(guān)鍵的時刻,菲茨卡拉爾多又一次播放出激動人心的卡魯索的唱片,在卡魯索歌聲的鼓動下,土人費盡千辛萬苦,一點一點地把“慕莉·阿依達”號輪船搬過了山,然后又牽引著它下山,使其最后終于平安地進入蒲戈河。一個不可思議的計劃終于實現(xiàn)了,菲茨卡拉爾多為他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他與土人一起為此歡呼、慶祝……深夜,一件未曾預(yù)料到的事情發(fā)生了:土人趁菲茨卡拉爾多睡熟之際,砍斷固船的繩索,讓“慕莉·阿依達”號順著蒲戈河的急流而下。“慕莉·阿依達”號在湍急的蒲戈河上隨波逐流,蕩來擺去,等到菲茨卡拉爾多被劇烈的動蕩喚醒,為時已晚。土人的首領(lǐng)解釋他們的行動說:對印地安人來說,蒲戈河是片魔域,而那里的急流就是魔鬼的發(fā)怒,如今圣船既已翻越過山,就應(yīng)前去驅(qū)逐蒲戈河里的魔鬼……土人此舉使菲茨卡拉爾多經(jīng)過千辛萬苦即將實現(xiàn)的收獲烏圭里亞林區(qū)的橡膠,借以籌集建造歌劇院資金的夢想功虧一簣,最終化為泡影。
遍體鱗傷的“慕莉·阿依達”號載著菲茨卡拉爾多一無所獲地又回到了依奎圖斯。菲茨卡拉爾多依然像以前那樣一貧如洗,他決定把船賣掉。正當(dāng)此時,他忽然得到一個可喜的消息:一個歐洲的歌劇團又來到南美巡回演出,并且業(yè)已到達巴西的馬瑙斯城。于是他毫不猶豫地用“慕莉·阿依達”號船將這支歐洲歌劇團接到依奎圖斯演出。在亞馬遜河上空,回響起意大利作曲家貝里尼的著名歌劇《清教徒》的演唱聲。菲茨卡拉爾多建造歌劇院的計劃雖然受挫,但是他仍將這次迎接歐洲歌劇團到依奎圖斯演出的果敢行動視為一次勝利,因為在他看來,他的夢想最終變成了現(xiàn)實。
【鑒賞】
《菲茨卡拉爾多》是“新德國電影”著名導(dǎo)演維爾納·赫爾措格繼他的成名作《阿基爾,上帝的憤怒》(1972)之后,于1981年推出的又一部以南美為背景的影片。這是一部題材奇特、怪誕的影片,它描述一個白人幻想家在南美熱帶叢林里修鐵路,造冰塊、建歌劇院的種種冒險故事。影片主人公菲茨卡拉爾多為了表示自己征服大自然的雄心,不惜動用一切人力物力,讓印地安人將一條大輪船翻越山嶺,從一條河拖入另一條河中……赫爾措格曾把他的這部影片稱作是“一部反自然法則,反重力的影片”。在赫爾措格早期的影片里,大自然總是作為對人具有威脅性的力量而出現(xiàn)的,是導(dǎo)致人的追求和向往歸于失敗的重要因素,而在這部影片里,過去的二者關(guān)系顛倒過來了,大自然已經(jīng)失去了它的威脅性,人類開始戰(zhàn)勝大自然,成了它的主宰。在他于1984年拍攝的另一部著名的影片《綠螞蟻做夢的地方》里,同樣可以看到赫爾措格影片主題與內(nèi)容上的這一重大變化。
《菲茨卡拉爾多》又是一部帶有導(dǎo)演自傳體風(fēng)格的影片,因為菲茨卡拉爾多的故事體現(xiàn)著赫爾措格本人的精神,他同影片的主人公一樣,也總是想使不可能的事情變?yōu)楝F(xiàn)實。赫爾措格自拍成他的第一部故事片《生命的跡象》(1967)之后,便不斷地在世界各地拍片,他的影片大多選擇遙遠的、人跡罕至的、陌生的、富于異國情調(diào)的地方拍攝,大多表現(xiàn)一些超乎常人常規(guī),或處于遠離人類文明、文化的某種異常、極端環(huán)境中的人和事件,其主人公大多是一些社會的局外人或身心異常的人,總是試圖在一個陌生的世界或某種極端的環(huán)境下,尋求自己的生存空間或生存的可能性,但是他們的努力始終未能達到他們的目的,最后都以失敗而告終。赫爾措格在他的影片里,探索了這些人物近似瘋狂的追求和他們理想主義、浪漫主義的幻想在現(xiàn)實面前的無情破滅。由于他的影片總是涉及一些奇特、怪誕的題材,采用一些不同尋常的表現(xiàn)手法,因此經(jīng)常遭到各種非議,人們把他與他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樣非同尋常的追求和幻想視為反常和瘋狂。赫爾措格為拍好《菲茨卡拉爾多》這部影片,前后花費了近四年的時間,克服了重重的困難,排除了種種干擾(拍片過程中,曾有幾位演員因為忍受不了在熱帶叢林里的拍片之苦而相繼離去;許多人先后受傷;攝制組不止一次地受到印地安人的驅(qū)趕……),他對藝術(shù)追求的執(zhí)著、迷戀與不屈不撓的精神幾乎與影片主人公菲茨卡拉爾多毫無二致。此外,當(dāng)他終于將這部難度極大的影片拍成時,他也曾像影片主人公菲茨卡拉爾多那樣,為自己夢想的實現(xiàn)而滿懷欣喜。按照劇本影片最后,本來應(yīng)該演奏德國作曲家瓦格納的歌劇《女神》,讓其在亞馬遜河上空裊裊上升為“巨大的、使人悲痛的歡呼”,然而后來既為影片主人公,又為自己的成功而感到歡欣的赫爾措格卻將它換成了一曲輕松的意大利歌劇,結(jié)果使一個本來具有悲劇性的頌揚“成功”的故事最終演變成為一個具有歡快色彩的頌揚一個局外人“成功”的傳說,從而為赫爾措格影片慣常的凝重風(fēng)格注入了一股生氣和明朗歡快的特色。與其它影片相比,《菲茨卡拉爾多》可以說是赫爾措格迄今作品中僅有的一部具有輕松愉快風(fēng)格的影片。
扮演這部影片主角菲茨卡拉爾多的是西德著名影星克勞斯·金斯基。他除了這部影片外,還曾先后主演過赫爾措格的《阿基爾,上帝的憤怒》(1972)、《諾斯費拉圖:黑夜幽靈》(1978)、《沃伊采克》(1978)、《科勃拉·威爾德》(1987)等有代表性的影片,與赫爾措格結(jié)成了長期的特殊合作關(guān)系。與《阿基爾,上帝的憤怒》一樣,《菲茨卡拉爾多》的攝影也是由西德著名攝影師托馬斯,毛赫擔(dān)任的。他那出色的、充滿造型感的攝影為影片賦予了許多展現(xiàn)南美叢林與亞馬遜河流域奇異壯美風(fēng)光的畫面,隨著鏡頭長時間的搖移,這些畫面一方面為人們描繪出一種世外桃源般的,人、河流、幻想和諧統(tǒng)一的奇麗景觀,同時又展現(xiàn)出一片令人迷惑、充滿不祥之兆的陌生世界,使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與深思。不僅如此,這些畫面還常起到溝通與連結(jié)影片情節(jié)的作用。赫爾措格與他的攝影師托馬斯·毛赫對一種“新的、人們所從未見過的畫面”所表現(xiàn)出的強烈的追求,使他們合作的影片始終具有一種特殊的風(fēng)格和魅力。
赫爾措格的這部影片又一次贏得了西方影評界的贊許,認為它是“聯(lián)邦德國最奇特、最具獨創(chuàng)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一部影片”。
上一篇:《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薩拉丁》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