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流水年華》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法國作家普魯斯特(1871—1922)的多卷本小說。全書分七部出版。第一部《斯萬之家》(1913),第二部《在簪花少女的影子下》(1918),第三部《蓋爾芒特之家》(1920—1921),第四部《索多梅和戈莫勒》(1921—1922),第五部《女囚》(1923),第六部《失蹤的阿爾貝蒂娜》(1925),第七部《過去韶光的重現》(1927)。小說人物眾多,貫穿全書的主線是敘述者普魯斯特對逝去世界的回憶,特別是他對人生美好青春的無限懷念。
主人公是個家境富裕、敏感多思、才華橫溢的年輕人。他酷愛文藝,熱衷交際,經常混跡在巴黎的貴族社會及大資產階級的沙龍中。但由于他從小身體贏弱,終生為病魔所苦。在一次療養過程中,他狂熱地愛上了一個叫阿爾貝蒂娜的姑娘,不久又因懷疑她是中性人而痛苦,當他決定和這姑娘結婚時,后者竟不辭而別。他無法排遣對戀人的思念,到處找尋,直至得知她已突然死去的噩耗為止。愛情的不幸使他深感絕望。最后他為自己虛度光陰而懊悔,想奮力自拔,專心從事文學創作,寫下自己慘淡人生中的一曲曲哀歌,但又感生命所剩無幾而受到衰朽時至的重壓,發出流年似水的嘆息。在他看來,現實生活猶如流水,真正的生活只能存在于回憶與夢幻之中,存在于對逝去時光的追憶之中。小說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個精神空虛、無所事事、對未來缺乏信心的藝術典型。作品通過主人公的回憶與聯想,真實地描繪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廣闊的社會畫面和劇烈變化的階級關系,對腐朽的資本主義制度、庸俗的世態人情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諷。整部作品色彩灰暗,情調低沉,象征著一代青年的變態、悲觀心理,是對衰敗的資產階級及其頹廢沒落情緒的一曲挽歌。
在藝術上,這部作品打破了小說創作的傳統手法,革新了小說創作的題材和技巧。作者從柏格森直覺主義的哲學觀點出發,認為人的潛意識、直覺、幻覺、夢境及瞬間的印象等內心體驗才是小說應著意表現的世界。因此,這部小說把感覺的偶然性回憶即潛意識的紛繁活動作為描寫人物和情節的主要手段。小說開卷,主人公從病床上一覺醒來,由一杯浸著糕點的茶水引出回憶的思緒和無限的遐想:人世滄桑、愛情波折、痛苦、幻滅……這種回憶把生活的真實與夢幻般的朦朧結合在一起,把過去、現在、將來彼此顛倒摻和,用極其細膩的心理分析方法反復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小說雖然沒有激動人心的故事情節,也沒有進展、高潮和結局,但是作者隨著潛意識的自由流動,交替運用自由聯想、內心獨白、時空錯亂、敘述議論等手法,為讀者展現出一幅幅情濃意茂的生活畫卷,表達了主人公對人物與事件所產生的印象、感覺與沉思。小說結構有如一棵枝椏交錯的大樹,文筆蒼勁有力,語言生動流暢,句型復雜多變,閃耀出作者藝術智慧的光芒。這些創作上的獨特風格,使這部作品成為當代“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對后來的資產階級文學產生了深刻影響。
上一篇:《起義者》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金色夜叉》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