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蘇〕萊蒙托夫《給孩子》愛情詩鑒賞
〔俄—蘇〕萊蒙托夫
痛苦地回憶著青年時候的罪過,
帶著隱秘的慰藉與隱秘的戰栗,
美麗的孩子啊,我正在向你凝睇……
啊,但愿你能知道,我多么地愛你!
你這金黃色的鬈發、清脆的語聲、
流轉的目光,還有這青春的微笑,
我看來多么可愛! ——不是嗎,人們說,
你生得很像她? ——唉! 年華已逝去了;
無盡的苦難早改變了她的容顏,
但忠誠的幻想在我心中還留著
往昔的芳影;充滿了火焰的眼睛
永遠跟著我。而你,你是不是愛我?
這意外的親切你是否感到不快?
我的淚是不是炙傷了你的臉龐?
我一再吻你的眼是否感到厭煩?
你要記住,千萬別說起我的哀傷,
根本不要提起我。何必提呢? 不然,
童年的故事會使她煩惱或不安……
但你要相信我。她在夜晚的時候
帶你到圣像前虔誠地把頭低下,
向你低聲念誦著兒童的祈禱辭,
教你用小小的手指去畫著十字,
而你跟著她也在反復地念誦著
熟識的親愛的名字時——請告訴我,
她是否教你替另外什么人祈禱?
她臉色突然發白,或許,曾念誦過
現在你已經完全忘掉了的名字……
別想了……名字算什么? 空洞的聲音!
上帝保佑,它對你永遠是個秘密。
但假如不管怎樣,不定什么時候,
你偶然知道了,那么請回憶一下
童年的日子,孩子啊,別對它詛咒!
(余振 譯)
又是一段心靈的歷史。這是一顆心靈做過一次愛情的欺騙后良心的譴責、動人的懺悔、無奈的呻吟、熱情的痛哭。詩中含蓄婉委的措辭,卻連接出一個完整的故事:一個男人,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遇到了一個美麗的孩子,孩子的長相惹得他怦然心動。這孩子便是他年輕時曾經愛過的“她”的女兒。是的,他愛過她,后來又離棄了她,卻沒有忘記她。流水經年,溫柔的愛情靜淀在心底,這孩子的出現,便格外勾起他的甜蜜的慰藉和隱秘的顫栗。他淚流滿面,在孩子臉上栽下一個個慈愛的親吻,他一問再問,向孩子探尋著“她”的情形,他面對孩子懺悔著自己年輕時一時輕狂的罪過……詩寫得異常感人,其中莊嚴的人性美震撼人心。
萊蒙托夫在他短短一生中有過幾次戀愛經歷,但充滿了苦澀。其中有一位叫洛普欣娜,是他終生難忘的意中人。她聰穎、美麗、熱情,具有詩人的優雅敏感的氣質。但萊蒙托夫在奔波于事業時疏遠過她,她在家長的壓力下被迫嫁給了一個她所不愛的中年貴族,最后郁郁寡歡地過早辭世。而詩人一生都始終無法將她忘懷。她像是一束“淡淡的幻影”時時愉悅著詩人悲傷的、悔痛的心靈。有的專家認為《給孩子》這首詩可能是見到了洛普欣娜的女兒后寫的。
詩分兩段,是兩個人生鏡頭的呈像。第一副鏡頭,是“我”遇到了一個“美麗的孩子”,而這陌生又熟悉的孩子引起我“痛苦地回憶著青年時候的罪過”,曾經有過的一次愛的遺失。于是內心泛起“隱秘的慰藉與隱秘的顫栗”。這樣一種心靈感應,明明白白地顯示出對往日愛的眷念深深地存在心底,有增無減地積蓄著。現在,“她”的影子——美麗的孩子無意誘發了這份積蓄,一懷愛戀噴發而出:“美麗的孩子啊,我正在向你凝睇……/啊,但愿你能知道,我多么地愛你!”無由地愛一個孩子,正說明心中盛裝不下的莫名的情愛,因為在這孩子身上捕識到了昔日愛人的影子:“你這金黃色的鬈發,清脆的語聲/流轉的目光,還有這青春的微笑”,一個美麗可愛的女孩在一語“你生得很像她”中串連起一個隱秘的愛情故事,延伸出一份隱秘的愛意。而后作一聲太息——“唉! 年華已逝去了”,掩不住的蒼涼、落寞、內疚、追悔莫及全撒落在這一語慨嘆中。見到眼前美麗的孩子,不由得感慨萬端,孩子長大的歲月飄走了母親的年華,更是“無盡的苦難早改變了她的容顏。”只這一句“無盡的苦難”,只這一個容顏的改變,便宣示了一個女人憔悴了的靈魂全部的悲哀。而在這體諒的一筆中,也宣示了一個靈魂之于另一個靈魂的深深的懺悔。“忠誠的幻想在我心中還留著/往昔的芳影;充滿了火焰的眼睛/永遠跟著我。”歲月無情,人心不古,心億往昔,永志不忘。誰會忘掉一雙烈烈燃燒著愛情之火的閃亮的眸子呢!正因為保持彌久的愛,使得“我”急切地覓尋這份愛的回音。詩人一連用了四個問句向美麗的孩子發問,而實際上卻是透過孩子的感覺去探視孩子背后那顆心靈是否還為往昔的愛而躍動:“而你,你是不是愛我? /這意外的親切你是否感到不快? /我的淚是不是炙傷了你的臉龐? /我一再吻你的眼是否感到厭煩?”這小心翼翼的情態,非常細膩地傳達出主人公微妙的情緒,他非常渴望得到孩子一顆純稚的童心,給他一份友愛的安慰,他深怕他的親近惹起孩子的反感,傷害了孩子,這種小心翼翼的珍重,標明他對心中這一份愛十分在意。同時,他也想從孩子對他的態度中探尋那個母親是否把對他的恨、不原諒的情緒栽到了孩子身上。而后,他再三叮囑孩子“你要記住,千萬別說起我的哀傷,根本不要提起我”。善良的體諒——本來愈合的傷口不必要去揭開,平靜的心滸不要投以回憶之石而激起憂傷的漣漪。這愛又“何必提呢?”怕只怕有時愛也是一種傷害,“童年的故事會使她煩惱或不安……”。這一段詩通過男主人公對孩子的凝睇、親吻、流淚、抒述,表現他心靈愛的波濤的涌動,也展示他胸中懺悔之情的翻騰。
詩的第二段,鏡頭轉向了女主人公。她雖未直接出場,盡管是穿過男主人公的心理幻想空間,盡管是男主人公向孩子詢問的方式,但也仍然曲折地傳遞了“她”——孩子的母親隱秘的愛,顫栗的心音。“她在夜晚的時候”“到圣像前虔誠地把頭低下,”教孩子“念誦著兒童的祈禱辭”,也有可能“反復地念誦著熟識的親愛的名字”,有可能教孩子“替另外什么人祈禱”,當念出那個令她精神顫栗的名字時,“她臉色突然發白”——失態宣告了隱秘的愛情。這深夜里慘白的女人的面容,讓人讀出多少心中的悲苦,心中的酸澀,心中無法泯滅的愛呀!而這又是出自一個男人的設想,在這細致真切的設想中同時包含了兩個人多少憂傷的眷念、哀婉的情絲。
詩中還活現著一個細節,男主人公滿懷期許地讓孩子想著,想那個令母親“臉色突然發白”的名字,孩子想不出,于是他說“別想了……名字算什么?空洞的聲音”。這一筆寫得精細、生動、傳神。一個年長者認真地追問一個孩子,渴切地想從孩子那里捕捉到愛的回聲的跡象,執拗得近乎于孩子般的單純。后來連自己也意識到了這一舉動的幼稚。但是讀者恰恰可以從他單純、認真地與孩子的探尋中體會到他心中隱秘的溫柔的愛情。
詩的最后是男主人公在對孩子的祈求中表明自己對年輕時罪過的懺悔、解釋。“假如不管怎樣,不定什么時候,/你偶然知道了,那么請回憶一下/童年的日子,孩子啊,別對它詛咒!”是啊,童年的日子,我們都年輕,有著年輕的輕狂、浮躁、單純和灑脫,年輕時我們不懂得愛,說走就走,我們都會犯下愛的過失。我們年輕的心原本不是罪惡的,只是在年輕的不穩定中容易犯下罪過。“孩子呀,別對它詛咒!”
他愛她,終生都在做著痛苦的懺悔;她愛他,祈禱時替他懺悔著,祈禱著,以求得他靈魂的凈潔。愛洗刷著一個人心靈的過失,愛寬容了一顆年輕的心靈。所以“孩子呀,別對它詛咒”,學會愛,理解愛。——人性的美善取得了真正的勝利。
這憂傷而美麗的愛情故事給人以多么深刻的教益。貫穿于其中的深刻的思想多么撼動人心,而溫柔的情調、懇摯的詩句、柔和的音節,無不賦予詩以攝魂的藝術魅力。
上一篇:[俄—蘇]阿麗格爾《給在旅途中的人(節選)》愛情詩賞析
下一篇:〔法國〕繆塞《給蓓芭》愛情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