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霍普·鳥之死》經(jīng)典詩文賞析
每只鳥都有這樣一次最后的遷移:
這逐漸寒冷的年份點燃了她內(nèi)心的激情;
在飛向夏日棲所的溫暖行程里,
愛在航圖上用明燈標出了航程。
一年又一年,雖然在兩個半球的各一方
地圖上的一個小點召喚著她歸來;
一季又一季,受到可靠而安全的導(dǎo)航
她飛走了同時也是飛回來。
在家里,記憶變成了一種激情
她用它來喂養(yǎng)小鳥,鋪窩筑巢,
記憶使得她難解除占據(jù)心靈的陰影,
流落在外對故土的愛戀在心中哀號。
沙漠一片蔥綠,罩上了溪谷的幻象,
棕櫚樹投下的不是自己的影子;
一陣清涼的空氣從沼澤地的石崖上
吹到了宮殿或寺廟的屋梁柱底。
一天天愛的細語變得越來越強;
習(xí)俗和恐懼已不再能將她束縛,
那細弱的聲音——急迫中帶著絕望——
終于促使她登上了陌生的云路。
在廣漠疆土上的一個逐漸逝去的小點,
孤獨而弱小,弄不清身在何方,
在一群喜氣洋洋的同伴中影只形單,
最后在藍色蒼穹的冷漠中迷失了方向。
她感到那注定的時刻很快會來到,
當她飛行時,那無形的導(dǎo)航線已經(jīng)掙斷,
突然——說不出道理,也沒什么預(yù)兆——
她辨識航向的本能一下子枯竭和耗完。
盡管她想擺脫,茫茫世界仍沒有現(xiàn)出
道路,漫漫的燈光也沒有標出航程;
山川、江河那巨大而復(fù)雜的地圖
以它那周密的布局嘲笑她的小計不靈。
黑暗開始降臨在東邊的山谷里,
風(fēng),帶著饑餓的呼吸吹打著她,
巨大的地球既無悲傷又無惡意地
將她那小小的尸體這個負擔收下。
(唐正秋 譯)
一些現(xiàn)、當代詩以晦澀難懂著稱,讀者常常被那些生僻的字詞、復(fù)雜的句法和大量的典故弄得頭痛。但霍普這首詩的難懂,卻不屬于上述這幾種情況。
從表面上看,這首詩非常簡單易懂:不過寫了燕子對故土的眷戀、她的飛行和最后的命運。其明白透徹,宛如一塊被海水磨平的水晶石。
詩一開頭就斷言:每一只鳥必定要經(jīng)歷一次“最后的遷移”。這個決斷強烈地震動著我們的心,因為也許我們以前沒想到過這一點。第二行“逐漸寒冷的年份”點燃了鳥“內(nèi)心的激情”似乎自相矛盾,然而卻令人信服——冬天的臨近使鳥想起了春天即將到來:氣候?qū)⒑芸熳兊酶鼫嘏律钜布磳㈤_始,從而激發(fā)了鳥的行動。詩人用了“棲所”、 “行程”、 “航圖”、 “航程”等詞,使得鳥的冒險旅行聽上去象旅游客機的定期航行。本來,燕子遷移的現(xiàn)象對鳥類學(xué)家來說仍是一件未揭開的謎,但詩人在此寧愿將鳥神奇的飛回夏日棲所歸于愛的促使。是交配和繁衍后代的本能促使她飛行。因此我們說是愛幫助她航行、照亮她穿越半球的航程是不無道理的。
令人驚異的是,每一年鳥兒都要飛越海洋和大陸,回到她那被整個半球隔開的那個“地球上的小點”來。每一個冬天和夏天,她都能準確無誤地找到自己的兩個不同住地,在她長途旅行的任何一個落腳點她都能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舒適地安頓下來。由于家分兩處,她每到一處,都是回家。因此她“飛走了同時也是飛回來”,詩人揭出了這個似非而是的現(xiàn)象。但是正是這種情況使她在兩邊都不安然,無論是在冬天或是在夏日的棲所,她都有一種流落在外的感覺,她的心總是想著另一個家,總是渴望著飛回她所不在的那一方。日思夜想, “愛的細語”越來越強,最后她終于拋棄了習(xí)俗和恐懼, 冒險飛上了陌生的航線。
雖然有其他鳥相伴,然而她仍然十分孤單, 因為每一只鳥必須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旅行。詩歌在這兒突出了鳥的弱小,蒼穹的巨大以及違反自然法則的行動必將失敗的道理。 “孤獨”——“弱小”——“弄不清”——“影只形單”——“迷失方向”這些詞表示了鳥慘遭厄運的過程,一個詞比另一個詞更加重鳥在困境中的絕望程度。這時鳥已預(yù)感到這是她最后的一次遷移——因為一切都已不靈: “航線”斷了, “航圖”的燈也不亮了;更糟的是,她辨識航向的本能一下子消失殆盡, “說不出道理,也沒什么預(yù)兆”,就突然消失了——不僅鳥的死是這樣,一切生物的死亡莫不如此。詩人還暗示宇宙似乎有一個總的生死簿。鳥以她那“小計”去對抗宇宙那“周密的布局”殊屬可笑,鳥的死象早已注定,不可抗拒。
最后一節(jié)通過鳥之死,詩人似向讀者提出了一系列問題: 鳥之死真是那么無足輕重?偌大的地球難道對居住在它表面上的生物的命運漠不關(guān)心?宇宙的活動到底有沒有什么有待于發(fā)現(xiàn)的目的?等等。當然,這些問題留待讀者去思考了。
上面提到這首詩明白透徹猶如被海水磨平的水晶石。但別忘了,詩人有時會將石子投到內(nèi)涵的深井里,激起意義的漣漪和反響,讓讀者去思索或詮釋。這首詩也是如此。我們不妨把這首詩看成是人生的一個寓言:人生是一次旅程:我們受著這樣或那樣的驅(qū)使,被記憶和欲望牽動著。我們渴望去到其他的地方,甚至在人群中也感到一種本質(zhì)上的孤獨。到了某個時候,每一個人都會面臨死亡。也有人認為,詩人在此描寫了人類在宇宙中的孤獨、冷漠、彼此疏遠和矛盾的心境。鳥之死是對她矛盾、分離而孤獨的心境的最后解決辦法。地球最后接受了她的尸體,使她終于得到了安寧和統(tǒng)一,因此詩最后的結(jié)尾幾乎是帶著一種勝利的調(diào)子。因為死對鳥來說是作為一種安慰而不是悲傷到來的。
本詩為較嚴謹?shù)乃男性姡嵞_安排為A B A B。
(唐正秋)
上一篇:〔美國〕普拉斯《高燒103°》賞析
下一篇:〔美國〕洛威爾《黃鼠狼的時辰——給伊麗莎白·比肖普》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