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835—1902
【介紹】:
小說家、科普作家,生于牧師家庭。他父親脾氣暴戾,常常毆打他。勃特勒畢業于劍橋大學,1859年拒絕加入教會,移居新西蘭經營養羊場。1864年他回到英國,從事藝術、音樂、生物學和文學等多種工作。除了在皇家藝術院展出自己的一些繪畫作品外,還同亨利·菲斯廷斯·瓊斯合著了一些作品,包括亨德爾風格的宗教劇《那西索斯:戲劇康塔塔》(Narcissus:A Dramatic Cantata,1888)。他在諷刺杰作《埃瑞洪》(Erewhon,1872)中塑造了一個風俗和法律都與英國相反的國家,以此來揭露英國社會和經濟生活中的不合理現象。這部烏托邦小說的書名來自英語nowhere。該作品確立了勃特勒在文學界的名望。1901年出版了續篇《重游埃瑞洪》(Erewhon Revisited,1901),主要攻擊宗教。勃特勒反對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其太機械化。他在《新舊進化論》(Evolution Old and New,1879)、《不自覺地回憶》(Unconscious Memory,1880)和《僥幸或狡詐?》(Luck or Cunning as the Main Means of Organic Modification?,1887)中闡述了自己的理論。他身后出版的自傳體現實主義諷刺小說《眾生之道》(The Way of All Flesh,1903)將矛頭直指維多利亞時代的生活模式,尤其是他所痛恨的愚昧、驕橫的家長、宗教騙子和暴虐的教師。這部小說諷刺而詼諧,是英國小說中的佳作。小說的前五十章是作者的自傳,還收錄了真實的信件。勃特勒還以散文體翻譯了《伊利亞特》(Iliad)和《奧德賽》(Odyssey),并在《〈奧德賽〉的女作者》(The Authoress of Odyssey,1897)一書中論證《奧德賽》的作者是一位西西里婦女,詩里描繪的場景是西西里海岸和附近的海島。他還寫過十四行詩,并著有《重新考慮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Shakespeare's Sonnets Reconsidered,1899)。1912年,勃特勒去世時留下的大量筆記出版。勃特勒是世紀之交英國很有影響力的一位作家。蕭伯納受益于他的進化論學說和社會批判。有些作家模仿他的風格寫過自傳體小說。在心理小說的發展過程中勃特勒也是一位重要人物,后來的作家如詹姆斯·喬伊斯等人都明顯受到過他的影響。
上一篇:《勃朗特,艾米麗》作家人物簡介
下一篇:《華茲華斯,威廉》作家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