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少林寺贈達禪師》原文與賞析
盧 摯
是日得至面壁庵達摩石影
古剎東風里,逢僧一解顏,
收經出深竹,披衲下空山,
未要天花墮,聊看石影閑,
何妨病居士,明日到田間。
詩人至少林寺面壁庵觀看當年達摩禪師面壁時留下的石影,歸來寫下了這首五律。當時詩人于河南路總管任滿后,“移家登封嵩山”,“歸田崧下”。不久,開設“精舍閑館”講學,除諸生外,還有羽士、禪客之流“環立拱聽”。講學之余,寫作詩文,曾寄給平章政事不忽木,此律詩就是其中的一篇。
達摩,全名為菩提達摩,印度名僧,北魏時曾修禪于嵩山少林寺。曾面壁于此,默坐靜修九年。據說面壁庵即達摩面壁處,那里有達摩面壁留下的石影。詩人進寺觀看達摩石影很有感觸,寫下此詩。
首聯“古剎東風里,逢僧一解顏”兩句,寫詩人講學之余,閑暇之時來到這歷史悠久的少林寺。春天風和日麗,古剎風景優美、氣候宜人,確實是春游踏青的好時光。進得寺來,適逢僧眾滿臉歡笑迎面走來。詩一開篇就點出了時間、地點,然后單刀直入、緊扣詩題,直書寺院僧人。從而給讀者留下一連串的懸念: 眾僧人為何 “解顏”而滿意地歡笑呢?是春天氣候宜人嗎?從何處而來?又何處而去呢?頗有引人入勝的力量。
次聯“收經出深竹,披衲下空山”兩句,緊承上聯寫眾僧人聽罷高僧講經,深為滿意,收起經卷,三三兩兩,從講經之處,幽深茂密的竹林中走出來,好像面帶歡笑、邊走邊披衲衣,向空靜的山頭走去。詩人對所見之人、所見之景,只是以白描手法出之,然而卻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兩句不僅回答了上邊開篇兩句可能造成的疑問,而且進一步寫出了一連串的景物形象: 茂密幽深的竹林,空靜、肅穆的山頭,“收經” 的動作,“披衲”的細節,所有這些寺院的景物,僧人的舉手投足的動作,無不形象清晰,一一呈現眼前。
五、六兩句 “未要天花墮,聊看石影閑”,“天花墮”,佛教傳說梁武帝時,云光法師講經,感動上天,天花紛紛墜落 (見《五燈會記》卷一 “東土祖師”)。詩人借用這個典故,是說自己今天登上寶寺,不是要看眾僧講經使天花紛落的情景,而是姑且看看當年達摩祖師面壁之處及他悠閑自得的石影。
最后一聯“何妨病居士,明日到田間”兩句,似與上文無關,很是突兀,然聯系詩人《寄康軍國書》便可知道。詩人隱居嵩山腳下,聚眾講學,他說 “有不得不然者”,乃“起居之時而適也,須用之簡而給也,息物役也,種學殖也……”原來詩人隱居講學,絕不是情愿脫離仕途,只不過是因無人薦舉而暫時如此而已,所以最后兩句,詩人把自己說成是在家修道的歸隱山林的居士,如今身困于此,即使今日閑暇觀看當年達摩禪師面壁石影,也未忘懷于 “田間”耕種之事。可見他給康軍國(即平章政事不忽木)的書信,寄去詩文、敘己困狀,恐怕含有希望被薦舉于朝廷之意。不久,他因吳全節法師之力,被元成宗召拜為集賢學士。
這首五言律詩,前6句寫景寫物自然流暢,所見所聞隨手寫出,不見雕飾之痕。盡力鋪寫,又為最后兩句轉折奠定基礎。雖閑暇觀石影,但詩人并未沉醉于 “石影”及達摩禪師面壁的情景中,最后兩句筆鋒一轉,回到他歸隱的田園,轉得急驟,幾乎令人有些不解,但有力地反映他對仕途要求急切,突出了觀達摩禪師面壁石影后唯一的出世思想情懷。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少室山韋煉師升仙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筆記、詩話、對聯·山西五臺山東臺望海峰聯》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