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普拉特·紐芬蘭》經典詩文賞析
潮在這里漲,
潮在這里落;
并不伴著沉悶,缺少雄健的踏浪
在這荒無人煙的海岸
受著約束流淌——
被月亮驅趕穿過永恒
進攻當撤退的循環;
而帶著生命欲望的一擊
在頑固的大門前碰撞,
它們可以
在人類心臟的水閘下奔流
在脈搏當神經的悸動下跳躍
教給大海雄壯的聲音
學會新的洪水帶來的和諧,
大瀑布的轟鳴
海潮溫柔的排浪
拍擊著有彈力的岸邊
或者那古老的弦樂破碎的節奏
沿著幽暗的通道
那里曾走過真正的火。
海灘的海藻是紅的,
殷紅如心房的血液,
潮水或太陽也無力
漂白它的顏色。
它在峽谷線之上
聚集成一堆
它扎根于巖石的結縫,
它纏繞著一塊晶石
它覆蓋住一片殘舵,
它殷紅如心房的血液
象海鹽般咸澀。
風兒在這里吹起,
風兒在這里停歇,
沒有那狂熱、異樣的咆哮
徒勞地跑過無人涉足的海岸,
但帶著熟悉的呼吸
與生命結成同伴
同春天的希望遙相呼應
伴著收獲的氣息撲鼻而來。
它們與大海的銀笛一道吹響,
它們與人的心肺一道呼吸,
它們同大海的浪潮一體,
它們同心的浪潮一體。
它們與黎明的高八音鳴奏,
它們與黃昏的緩板消失,
它們的雙手充滿了溢流,
右手是生命之糧,
左手是死亡之水。
在轟鳴聲中粉碎
晶石與水草
是貝殼的交織;
一些長著青銅外殼的背脊
青瓷的面孔;
一些被海灘的石塊
沖壓成玉石碎片;
一些長著螺旋式的裂紋
在海灘上展開織藝
在瑪瑙的心中展開豐裕的紋路;
其余的身上仍無痕跡,
在風的過往中竊竊私語。
巖石在這里
同風同潮相會——
并非只為你來我往
盲目交換
激起無情大海的轟響;
但它懂得進攻的思想,
一匍一縱然后是迅速的竊取,
繃緊了波浪的肌腱。
它們在這里從兩翼包抄海港,
緊盯著門檻上
圣壇和家中的火焰,
或者就象一條家犬,
熱情無比,
萬無一失地守衛庭院。
海潮、海風、海巖,
海草、海貝
還有破碎的晶石——
講述著一個故事:
關于人類的脈搏
關于火焰永恒的通路,
關于夜盡的殘夢,
關于暴風雨中微啟的門。
(湯潮 譯)
一九四五年, 約·普拉特出版了他著名的詩集《紐芬蘭詩》, 藉此開辟了加拿大現代當代詩歌的新時代,《紐芬蘭》這首詩是這本由多首短詩組成的集子中的杰作,從中我們可以一睹作為加拿大現代主義運動發軔者普拉特的風采。
紐芬蘭是地處大西洋邊緣的一個大島,這里一年四季中寒流、暖流交匯來去,氣候多變。也許是這樣的環境激發了詩人的靈感,啟迪了詩人的思維??? 海潮“帶著生命欲望的一擊/在頑固的大門前碰撞/它們可以/在人類心臟的水閘下奔流/在脈搏當神經的悸動下跳動/教給大海雄壯的聲音/學會新的洪水帶來的和諧”。這是何等的氣勢!民族的進步。人類的發展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進行不懈的、百折不撓的努力,并且要有能力適應不斷變化著的新的社會生態。對于殷紅的海藻來說,“潮水或太陽也無力/漂白它的顏色”,這就是海藻的鮮明的個性,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根植于巖石的結縫/纏繞著一塊晶石/復蓋住一片殘舵”,這就是海藻的頑強的生命力!潮漲潮落, 風起風歇,海風雖然沒有海潮那樣的氣勢,但是它“與生命結成同伴/同春天的希望遙相呼應/伴著收獲的氣息撲鼻而來”,在自然的進程中,海風是和海潮一起立于拼搏的前鋒行列中的。而海貝、晶石是怎樣的情形呢?它們受到海浪、石塊的沖壓推擠,“在轟鳴聲中粉碎”,然而弱小的自身不甘寂寞,它們“在海灘上展開織藝/在瑪瑙的心中展開豐裕的紋路”,悄悄地在沉默中積蓄著力量。盡管有的同類“身上仍無痕跡”,滄海桑田、大浪淘沙, 這些同類最終還是一些毫無色澤的石子而必將遭到淘汰。在詩人的筆下, 海巖顯然是又一種機靈、警醒的形象了?!八眠M攻的思想/一匍一縱然后是迅速的竊取/繃緊了波浪的肌腱”輕捷迅猛, 活靈活現,這種不落窠臼的刻畫簡直是詩人的神來之筆!
雖然詩人后來并不是加拿大現代派運動的成員, 但是《紐芬蘭詩》集卻是加拿大現代主義的開山作品。新穎而豐富的想象, 大量的象征、暗示、通感、變形等手法的運用是現代派詩作的一般特點。 《紐芬蘭》當屬此列。海潮本來是受月球的引力作用而漲落的一種自然現象,而詩人卻說是“被月亮驅趕穿過永恒/進攻當撤退的循環”,這一筆夸張手法使得語言充滿了張力和活力。海潮拍打岸邊的節奏應該是屬于人的聽覺的,而在詩人的筆下卻“沿著幽暗的通道/那里曾走過真正的火”, 這一筆通感與暗示手法的運用使我們感到意味無窮。海邊的巖石是靜止不動的, 詩人卻把它描繪成“象一條家犬/熱情無比/萬無一失地守衛庭院”,這樣就達到了栩栩如生的效果。
這首詩初讀起來似乎給我們一個印象:散。其實這只是表面現象。這里, 在我們欣賞時需要一個“完形操作”的過程。格式塔心理學認為,任何一個事物都是一個“完形”,強調形的整體性,而這個整體性是“經由知覺活動組織成的經驗中的整體”(滕守堯: 《審美心理描述》第99頁), 因此, 我們在欣賞這首詩時不能把詩人所鋪排的意象之間的聯系割裂開來, 只有我們審美經驗的積極介入,才有審美判斷成功的可能。正如中國早期現代派的成員施蟄存曾經強調的, 現代派的詩就是要用“現代的詩形”來表現“現代人在現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現代的情緒”,現代派詩人的主觀情感及其生活體驗是和時代的發展、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的。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詩中的意象都是詩人的主觀理智與情感的外在觀照。氣勢磅礴、勇猛進擊的海潮,和海潮結伴一起呼喚春天的海風,還有弱小而自強的海貝等都是人類生息不已、拓荒不止的精神之形象。只要人類不斷奮斗,希望之火就永遠不滅, “火焰”就會有“永恒的通路”。看!暴風雨中不是已經有了一扇“微啟的門”了嗎? !
(姜長嶸)
上一篇:〔美國〕休士《紅土壤的相思》賞析
下一篇:〔美國〕惠特曼《給冬天的一個火車頭》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