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隨筆》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作者:[法]蒙田
類型:隨筆
背景搜索
本書作品創作于1580年—1588年。作者米舍勒·愛岡·德·蒙田(1533—1592)是法國文藝復興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他出身新貴族,曾做過15年文官,后辭官回鄉,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深居簡出,閉戶讀書思考。同時他也喜歡出游,曾游歷瑞士、意大利等地,留意各地風俗人情。他把讀書心得、旅途見聞、日常感想記錄下來,日積月累,成《隨筆集》兩卷,于1580年出版。1588年,新著《隨筆集》第3卷問世。《隨筆集》問世幾個世紀以來,深受各國人民尤其是知識分子的喜愛,為世界各大圖書館重點藏書之一。中國分別在1987年、1994年、1996年出版發行其中的一些重要篇章。
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梁宗岱等譯的《蒙田隨筆》是較好的譯本。
內容精要
《蒙田隨筆》是部散文作品,同時也是一部哲學和社會政治著作。蒙田的思想被稱為懷疑論。他說:“只有懷疑才能判斷和論定。”他認為“我知道什么呢”這個疑問警句比肯定的說法表達了更多的真理。他對各種事物,特別是對盲目信仰提出種種懷疑。他說:“三千年來,人人都相信地心說,直到哥白尼發現地球在環繞太陽轉動,才打破這種迷信。以前的神學家認為地球就只眼前這么大,而今天,一塊無際的陸地剛被發現。”蒙田的這些懷疑論思想顯然是建立在對科學發展和新事物的認識之上的。
蒙田闡明了他對宗教戰爭的意見。他認為人還不如動物那樣彼此“忠誠”、“友愛”,“自以為是是人類天生的最大弱點”,人人都說自己找到了真理,其實是證明了自己幼稚無知,真理不但找不到,反而導致戰爭。在宗教方面,他主張“宗教容忍”,認為應該信仰正統宗教,但不應殺害新教徒;最好不改革宗教,但既然改革了,就應給予它一席之地。
教育問題在《蒙田隨筆》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教育思想也從懷疑論的基礎出發,他批判了經院教育對兒童身心的摧殘;他反對書本教育,反對過度記憶,反對懲罰方式和種種約束,反對給兒童灌輸現成概念;主張讓兒童的智力充分發展,教師要讓學生先說,讓學生自由判斷,注重直接經驗,提倡在同各種人談話和旅行中獲得知識,同時還要鍛煉身體;他還給兒童學習規定了全方位的課程。
《蒙田隨筆》的一大特點是作者對自己作了描繪和解剖。他說他的寫作目的就是“描繪我自己”,就是“敘述我的生平和事跡”。通過蒙田的敘述,我們知道了他父親的情況,他小時所受的教育,他個人的特征和弱點,他不得不在法院的任職經歷,他的圓頂似的住宅,他的寫滿箴言的書房,他的旅行,他擔任市長的情況,他的思想和愛好等等。蒙田寫的不僅僅是他個人,因為“每個人都包含人類的整個形式。首先,我通過普遍的自我同世界溝通”。
蒙田在《蒙田隨筆》中表達了人文主義以“人”為本的思想:“在一切形式中,最美的形式是人的形式”;人的價值應以“本身的品質為標準”。他表達了人文主義對現實生活的肯定:“我熱愛生活”,“我全身心地接受它并感謝大自然為我而造就的一切。”總括一句話,蒙田企圖通過《蒙田隨筆》把“人”的本來面目,“人”的能力限度通過“我”表現出來。“我”即“人性”,蒙田把人性看做最崇高、最神圣的概念。
知名篇章
以下兩篇短文選自第1部分。
論閑逸
正如我們看見的曠地,如果是肥沃的,必定叢生著各色各樣的無用的野草,想好好利用它,得先要把它清理及撒播好的種子;又如我們看見的婦人,如果任她們自己,只能產生不成形的肉塊,必定施以良種,然后能得到自然的好的后嗣;心靈亦然,倘若沒有一定的主意占據著它,把它約束范圍住,它必定無目標地到處漂流,入于幻想的空泛境域里。
正如銅瓶里顫動著的水光,
反映太陽或月亮的晶明影像,
隨處飛升,隨處飄蕩,
飄蕩到長空與天花板上。——維琪爾
無論什么幻夢與癡想都可以在這種不安的情況里產生。
他們虛構無數的妖魔,
無異病者的噩夢。——賀拉司
靈魂如果沒有確定的目標,它就會喪失自己,因為,俗語說得好,無所不在等于無所在。
四處為家的人無處有家。——馬爾施亞
我最近隱居家里,決意在可能的范圍內,不理旁事,優游閑逸以度這短促的余生:似乎對我的心靈沒有更大的恩惠,除了讓它在閑暇里款待自己,逗留和安居在它自己身上。我希望它今后會毫無困難地這樣做去,因為它已與日俱增地變為更堅定更成熟了。
(選自《蒙田隨筆》,梁宗岱等譯,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妙語佳句
我們所以覺得痛苦完全是因為我們不慣于在我們靈魂深處尋求樂趣。
死說不定在什么地方等候我們,讓我們到處都等候它吧。預謀死即所以預謀自由。學會怎樣去死的人便忘記怎樣去做奴隸。
死亡和生命始終攙合在一起,不可分離,死亡未至,我們已暫趨衰老,而我們還在蓬勃生長的階段,衰老即已開始。
認識自己的無知是認識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
閱讀指導
作為一個哲人,蒙田顯得溫和而樸實。他不是那種板起臉要給我們什么說教的人,相反,他承認他和大多數人一樣無知,而且他這樣說的時候并非矯情,我們從其隨筆中可以感覺到這是一個真誠的人,一個懂得生活的人,是與我們的世俗生活緊密相關而不是距離遙遠的人。由于這些緣故,我們讀蒙田的作品就像是和一個老朋友談心,然而在不經意之中,我們卻又從中悟到了難得的人生哲理。這或許就是蒙田一直以來深受廣大讀者喜愛的原因吧。
蒙田的作品顯得隨心所至,完全是把對生活的點滴感悟連綴而成。其散文的內容駁雜紛繁,往往從一個主題跳到另一個主題,枝蔓叢生;篇目也長短不齊,彼此缺乏有機聯系,每章也沒有嚴謹的結構,敘述有時離題很遠,標題也不一定就表達了每章的中心思想,而往往是敘述的起點。蒙田就以這種方式闡發他的思想和觀點。表面上看來,他的思想缺乏雄辯力,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和華麗,然而,其產生的效果往往就像清泉一樣在不知不覺中滲進了我們的心靈。
蒙田的寫作風格源于他獨特的思想。和早期那些充滿自信的人文主義者不同,蒙田不再相信人在自然中的優越性;相反,他認為正是這種自詡的優越性造就了人性中驕橫和自負的一面。他著重指出了人類知識的缺陷。
但是,蒙田的懷疑主義并沒有引導他得出否定一切的結論;相反,他聲稱自己的“生活哲學”是一種健全的常識。在蒙田看來,只有生活得自然,才能生活得幸福。更為重要的是,蒙田的哲學是一種自我內省的意識。因為,既然每個人內心都有普遍理性的種子,那么,沒有人比自己更懂得應當如何生活,惟一需要關注的只是自我對生活的感受,它會幫助人自然地運用理性。在今天這個物欲橫流、精神淪喪的社會里,蒙田的這些思想無疑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清醒劑。
蒙田以博學著稱。在其隨筆中,天文地理、草木蟲魚,無所不談,特別是旁征博引古希臘羅馬作家的著述,但又不假雕飾,沒有學究氣。在思想上,他的自我解剖可以說開了風氣之先,對18世紀、19世紀表現個性的文學起了啟迪的作用。在文學史上,他開了隨筆式作品的先河,使散文作品進入文學領域,因而具有非凡的意義。
閱讀建議
除《論閑逸》《眾師之師》外,值得重點閱讀的篇目還有《論不同的方法可以收到不同的效果》《熱愛生命》等。
上一篇:《萌芽》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