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文學·阿瑟·密勒·推銷員之死》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阿瑟·密勒(1915— )美國劇作家。出生在紐約一個富裕的制造商家庭,父親在大蕭條時期破產。密勒1932年中學畢業后就外出謀生,在汽車零件倉庫干過活。1934年入密執安大學,開始戲劇創作,并得過戲劇協會的獎。1944年,他的 《鴻運高照的人》在百老匯上演,未獲成功。他的成名作是1947年上演的《全是我的兒子》獲紐約劇評獎。此劇講一個不負責任的制造商把不及格的飛機零件賣給空軍,導至飛機失事,21名飛行員 (包括他的幼子)死亡,別人因此坐牢,他卻逃過了法律制裁。后來,他的兒子提出要娶弟弟的未婚妻,那個為他父親坐了牢的人的女兒,終于使他受到良心譴責,認識到那些喪命的飛行員“全是我的兒子”,于是自殺。1949年上演的《推銷員之死》是密勒的杰作,獲紐約劇評獎和普列策獎。1953年上演的歷史劇 《煉獄》 ,影射當時麥卡錫主義對左翼人士的迫害。密勒本人在1950年曾受非美活動委員會傳訊并被判藐視國會罪。1958年才由最高法院撤銷這一罪名。他的其他劇作有《兩個星期一的回憶》,反映他本人早期在汽車零件倉庫工作的一些經歷; 《橋頭眺望》反映意大利非法移民在美國的悲慘遭遇。密勒曾和好萊塢紅星瑪麗蓮·夢露結婚,為她寫過電影劇本《不合時宜的人》,1961年密勒和夢露離婚后,再娶奧地利籍攝影師英吉保麗·莫拉斯,這段經歷反映在劇作《墮落以后》 中。另外,他還寫了 《維希事件》和《代價》、《美國時鐘》及大量戲劇評論。密勒最愛寫人的負罪感和良心發現。他一貫反對純娛樂性的庸俗戲劇,提倡嚴肅戲劇。
內容概要 威利·洛曼是個巡回推銷員,他一直相信討人喜歡和堅持是事業和生活成功的關鍵。他的偶像是推銷員大衛·辛格曼。他活到84歲,只要在旅館里撥個電話,就能做成交易,死后在新英格蘭有許多買主和同行為他送葬,極盡哀榮。現在威利已63歲了,干推銷這一行已經34年。早年曾為老板在新英格蘭開創地盤立過汗馬功勞,可是如今年老力衰,貨物又推銷不出去,也就賺不到傭金,而家里的種種費用卻要如期支付,如房屋分期付款,保險費等等。經濟負擔,種種精神負擔加上長途駕駛,威利心力交瘁,精神錯亂。他經常看見幻象,尤其無法集中精神駕車。過去的經歷,在非洲冒險發了財,但早已故去的哥哥經常出現在他面前和他說話。過去和眼前經常交替出現,使他講話語無倫次。他的妻子林達是個溫順的賢妻,與他分憂幾十年,早就發現他神智不正常,還有自殺傾向,但又怕說穿了更傷他的心,所以無能為力。這天夜里,威利突然回到家里,林達告訴他,在西部干了幾年的大兒子比夫回來了,小兒子哈比也在,想讓他們爺兒好好談談。比夫一直是威利的希望,14年前,他在中學時曾是足球明星,全國許多學校爭相為他提供獎學金,但比夫并不了解自己應該干什么。他視父親為偶像,但在他快要中學畢業時,數學不及格,為此,他曾赴波士頓找父親解釋,不料,發現父親在旅館里和一個女人廝混,還以母親的絲襪送給對方。這一發現使威利在他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比夫從此一蹶不振,中學沒有畢業就離家出走,到西部去了。混了幾年,卻沒混出個人樣來,至今沒有正式職業,想在紐約老家重新開始。威利見兒子這般模樣,不禁怒從中來,兒子也不甘受責,反唇相譏,于是兩人又象從前一樣吵開了。其實,威利心愛比夫,對比夫有負疚感,他錯誤地認為,比夫只是不努力,要努力準能成功。哈比也遲遲未能接受自己是個失敗者的事實,后悔沒有跟哥哥去冒險。但他畢竟知道,希望只能寄托在比夫身上,因為哈比雖然儀表堂堂,卻是個只會尋花問柳的浪子。一頓爭吵之后,比夫決定次日去找舊老板借一筆錢,和弟弟開體育用品商店。威利相信有了本錢,兄弟倆一定能成功。他也同意了妻子的建議,求老板在紐約給他一個不用跑遠途的差使。為了給父親一個驚喜,比夫次日一早離家,并讓母親轉告父親。當晚爺兒三人要在某飯店聚餐,一表父子修好,二賀新的開端。次日,威利找到老板,不但沒有得到紐約的差使,反而被解雇了。威利走投無路,只好找老朋友查利借錢付保險費。查利曾多次在經濟上幫助威利,這次又答應給他一份優差,但威利謝絕了這樣的照顧。晚上,威利按時到了飯店,原先,兩個兒子想瞞住他,說舊老板如何熱情接待,但比夫受不了威利老生常談的教訓,只好和盤托出,說老板讓他坐了六小時冷板凳后,又假裝不認識他。比夫一氣之下順手拿了他的金筆走了。比夫還告訴威利,他們父子兩人其實都是失敗者,他卻偏要教比夫相信一定會成功。父子三人不歡而散,兩個兒子跟妓女走了,撇下威利在飯店里。威利離開了飯店,到種子商店買了蔬菜種子,連夜在后園里種了起來,他明白,他活著的價值還比不上死去。現在,房屋款已經付清,他死后還可以讓家屬拿到兩萬元保險金。因此,他拿定了主意,種下蔬菜,作為對妻子負疚的一點補償。深夜,兩個兒子回來了,林達大罵了他們一頓,要把他們趕走。比夫也決定從此離家,再也不回來了。他聲淚俱下地勸父親面對現實,丟掉成功的幻想。威利卻認為他仍是個孩子,并且還需要自己,若有一筆錢,他一定能成功。因此威利為他們而死的決心更堅定了。兩個兒子已上樓睡覺,但在林達再三催促下,威利仍遲遲不愿上樓就寢。他又見已故哥哥出現了,而且又和他談開了,后來,竟開車沖了出去。威利死了,林達在他的墓前說: “我不明白,你為什么要這樣干啊? ……我想啊想,怎么也弄不明白。威利,今天我已最后一次付清了房款,親愛的,卻沒人在家。我們自由了……我們自由了”。
作品鑒賞 《推銷員之死》是一出典型的現代悲劇。它暴露了美國社會的某些弊病,粉碎了“人人可以成功”的神話。威利·洛曼是劇中的悲劇人物。他的悲劇在于死抱住錯誤的價值觀念不放,不能面對現實。他的一生在錯誤的夢想中度過,也為了一個錯誤的夢想而死。威利代表了他那個階層,因此他的悲劇也是一群抱著成功夢想的人的悲劇。正如他的名字Lowman所暗示,他是屬于社會的低層人物。威利一無所有,推銷員沒有工資,只領傭金。他們推銷的只是別人的東西,他相信,人只要討人喜歡,具有魅力,世界的大門就朝他敞開。他把自己的生活建筑在這樣的夢想之上。他對大衛·辛格曼佩服得五體投地,因為大衛推銷得非常成功。他不必離開旅館,一個電話就能成交,84歲去世時,有這么多買家和同行為他送葬。由于他總是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把幻想當作現實,所以又常常說大話。他不顧自己推銷不受歡迎的事實,吹牛說自己在新英格蘭如何重要,說自己的銷售額如何高,他就這樣陷進自己的謊言中不能自拔。早年,他的哥哥本勸他去阿拉斯加發財,但他的妻子林達說,“你在華納公司不是干得很好嗎?有希望成為股東啊。”結果他錯過了機會,連起初林達勸他求老板給他在城里的差使,他也只能拒絕,因為“他在新英格蘭很重要”,而事實卻是,老板把他解雇了。對待大兒子比夫,他又拼命灌輸“只要討人喜歡,有魅力就能成功”的思想,至使比夫長期不能正確認識自己,他還姑息比夫的偷竊傾向,造成了另一代人的悲劇。威利的盲目性使他妒忌鄰居查利的成功,拒絕查利給他提供的職業。他硬要比夫相信自己的魅力足以使舊老板借一筆巨款給他開業。最后,當比夫聲淚俱下地幫助他正視現實的時候,他又誤認為比夫終于還是接受他的觀點,需要他,因而決定自殺,以便有一筆錢留給他。然而,威利的悲劇并不是全部由于自身性格的弱點造成的,一部份原因是美國社會本身的弊病。威利終于發現,他自己就象他分期付款購買的東西一樣,等你付清款后,東西便用盡或者壞了。他付清了最后一次房款,而他卻只好到墳墓里去安息了。在美國社會,人老了就象被吃光了肉的橘子一樣,皮被扔掉。然而,他為之犧牲的兩個兒子,卻是不值得他這樣干的。比夫是劇中第二個重要角色,他是威利哲學的犧牲品,由于威利一向厚長薄幼,對比夫愛護有加,比夫便把父親作為偶像。威利相信比夫討教練喜歡,即使偷點東西也不成問題,后來為了向哥哥逞英雄,竟慫恿比夫兄弟去偷木頭。比夫就這樣按照父親的價值觀去做人,直到數學不及格,到波士頓找父親求助,發現了父親的隱私,才完全改變了他對父親的看法。由于父親不斷告訴他他如何重要,使他不能聽命于人,加上又有偷竊習慣,在外飄泊多年,不但一事無成,還進過監獄。他曾設法幫助父親丟掉幻想,正視父子兩人都是平庸之輩,只能從頭開始,但終未成功。但劇終時,他終于醒悟了。如果說,密勒對劇中人還寄托希望,那么希望是在比夫身上。哈比是個被父親忽略的兒子。在家里,比夫的形象總是把他壓在下面。哈比長大后是個浪子,也很自私,竟把神經錯亂的老父扔在飯店里,與妓女揚長而去。但哈比也是威利哲學的犧牲品,更可悲的是,直到劇終時他還相信自己會成功。林達是賢妻形象,但她不但沒有幫助威利回到現實,反而使威利在自己的幻想和盲目性中越陷越深。她對威利的死是有責任的,但他仿佛是密勒的代言人,喊出了許多人心中的呼聲,“必須關注這個人”,即人不能到老就象橘子皮似地被扔掉。本和查利都是為了證明威利哲學的謬誤而設的人物。本代表富有冒險精神又能殘酷地競爭的一類人。他17歲進入非洲叢林,21歲走出來時成了富翁。他成功了。他的哲學是“和陌生人爭斗切不可公平”。查利是個現實主義者,他不相信個人的魅力。他的名言是: “J·P·摩根脫了衣服象個屠夫,但他帶上他的荷包時,他非常討人喜歡。”由于他的務實精神,他在美國社會也獲得有限度的成功。他和他的兒子伯納德與威利父子完全相反。此劇也使用了象征手法,如叢林象征人類社會; 絲襪暗示威利對妻子的負罪感;樹林著火象征威利感到的生活壓力大到不能再承受; 付清了貸款的房子象征在美國社會里人的價值觀念; 威利自殺前深夜在那個陽光不足的后院種上蔬菜表示他絕望之中拼命要給家人留下一點什么;還有幕啟和幕將下時那笛聲,象征威利那無法實現的夢幻。象征手法的運用就象意識流在小說里的運用。在布景設計上,屋內的墻都是透明的,現實的人物和已故的人物,過去情節和現實情節交替出現,也象意識流一樣,只是表現已故人物及過去情節時,人物穿墻而過,不理會室內環境,而現實中的人物則從門里出來。表現過去時,燈光變暗,人物的舉止顯出年齡差異,服飾顯出時代差異。
上一篇:《法國文學·阿爾貝·加繆·鼠疫》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法國文學·阿瑟·阿達莫夫·侵犯》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