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季莫菲耶夫·婚禮》經典詩文賞析
我們的婚禮不在教堂,
沒有紅燭,不戴花冠;
沒有通常的典禮儀式,
沒有例行的婚歌頌贊!
在昏暗的松林,
黑夜為我們主婚;
多云的天空、
黯淡的星辰,
是這婚禮的證人;
怒號的狂風、
不吉的鴉鳴,
算作禮樂齊頌;
懸崖和深淵,
權充儐相,
愛情和自由,
為我們鋪展新床!……
這婚禮,朋友和熟人
一概沒有邀請;
但也有造訪的客人,——
都是主動光臨:
風雨大聲喧嚷,
雷電徹夜轟鳴;
大地伴著天空,
通宵開懷暢飲。
火云端來佳肴,
向客人奉獻殷勤。
森林和樹叢,
喝得大醉酩酊。
古柞醉臥在地,
不斷發出呻吟;
雷雨尋歡作樂,
直到夜色褪盡。
不是妯娌,不是公婆,
不是悲慘的奴隸生活,
是那破曉的晨光
把我們的睡夢點破!
東方泛起了紅暈,——
那是新婦的羞容。
縱情歡宴過后,
大地恬靜安寧。
歡快明亮的陽光,
逗弄得露珠兒晶瑩。
田野披著節日盛裝,
花紅草綠,欣欣向榮。
傳來了熱情的祝賀,——
那是松林的嘩嘩聲。
贊嘆著,微笑著,
大自然充滿了激情……
(姜長斌 黃樹南 譯)
這是季莫菲耶夫一篇自出機杼、別開生面的詩作。
第一節起句已自不凡, “我們的婚禮不在教堂”。在俄國也如同在歐美一樣,按習俗,婚禮要在教堂舉行。緊接著再來三行含有否定意義的排句,沒有紅燭、花冠,沒有儀式、歌贊,幾乎所有通常應有的一切全都付諸闕如了。那么這個“婚禮”究竟有些什么呢?且聽詩人娓娓道來。它有“主婚”,有“證人”,有“禮樂”,有“儐相”,甚至還有“新床”,這么說豈不是應有盡有,一切正常了嗎?事實又并非如此。請看究竟是誰來充當這些例行婚禮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的:主婚是黑夜,證人是天空星辰,禮樂是風吼、鴉鳴,儐相是懸崖深淵,鋪床疊被的卻是自由與愛情。想象之奇特,意象之新穎,真可說是匪夷所思, 聞所未聞。
第二節詩人更推進一層,筆鋒掀起新的波瀾,這個婚禮之所以不同尋常,還因為出席者有許多不請自來的不速之客,他們是喧鬧的風雨,轟鳴的雷霆,大地和長空,火云和森林,它們在婚禮上干了些什么呢?有的開懷暢飲,有的大醉酩酊,有的尋歡作樂,有的奉獻殷勤。
這一節寫得有聲有色,酣暢淋漓,堪稱神來之筆。
最后一節,新婚之夜已經過去,拂曉的晨光點破了夢境,東方泛起了紅暈,那紅暈映照在新婦的面頰,化作她甜蜜的靦腆的笑容。經歷了暴風雨的洗禮以后,這對新人迎來的是明亮的陽光,晶瑩的露珠,原野花紅綠草,大地欣欣向榮,松濤嘩嘩是祝賀的掌聲,大自然含笑贊賞這一個不同凡響的婚禮。詩也戛然而止,一任讀者去咀嚼回味。
古往今來,歌頌愛情的詩篇,可謂汗牛充棟,而這首《婚禮》卻一枝獨秀,與眾不同。它在藝術上究竟具有什么樣的特色呢?一、浪漫主義情調。對客觀自然景物的描繪凝聚著強烈的主觀感情,感情的潮水在字里行間奔騰,同時也在讀者心上翻滾激蕩。二、象征手法。詩人通過婚禮舉行時自然界陰與晴、夜與晝的急劇變化,隱喻人生的大海不會總是風平浪靜,往往會有急流險灘,驚濤駭浪。只要彼此患難與共,風雨同舟,愛的紅帆終會迎來明媚的陽光,駛往幸福的彼岸。三、擬人化。自然界的風雨雷電、森林火云、天空星辰……各種景物,在詩人一枝出神入化的彩筆點染下,無不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四、結構嚴謹,形式工整。全詩共分三節,每節前四后八共十二行,句式基本相似,韻腳錯落有致,層次分明,井然有序。飽滿濃郁的激情,清新別致的意象,嚴謹勻稱的形式,婉轉流動的韻律,遂使這首別具一格的小詩,具有動人心弦的魅力。
《婚禮》寫于一八三○年, 問世后立即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并被譜曲傳唱,是列寧生前最愛吟唱的抒情歌曲之一。
(杜承南)
上一篇:〔法國〕雨果《她在年幼的時候……》賞析
下一篇:〔希臘〕塞弗里斯《它們在追求什么》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