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的童年》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62 黑白片 90分鐘
蘇聯莫斯科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安德烈·塔爾可夫斯基 編劇:弗·鮑哥莫洛夫 米哈依爾·巴巴瓦(根據弗·鮑哥莫洛夫小說《伊凡》改編) 攝影:伊凡·尤索夫 主要演員:柯里亞·布爾里亞耶夫(飾伊凡) 瓦列恩金·茹勃柯夫(飾霍林大尉)
本片獲1962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舊金山電影節大獎,墨西哥阿卡普科國際電影節大獎;并在加拿大等十二個其他國際電影節獲獎
【劇情簡介】
哈爾采夫上尉正在打盹兒,一個士兵叫醒了他,說他們在河岸邊發現一個行跡可疑的十一二歲男孩,已把他帶來了。哈爾采夫只見那男孩渾身泥濘,衣服都濕透了,他膚色黝黑、瘦骨嶙峋的。哈爾采夫讓他把濕衣服全脫了,用干毛巾擦擦,他驚訝地發現這男孩的背上傷痕累累,問他怎么回事,他不說。男孩叫伊凡,他以命令的口吻讓哈爾采夫向軍部51號報告。軍部51號的格里亞斯諾夫中校命令哈爾采夫別盤問他,也別驚擾他,對他要關懷細致,給他筆和紙,把他寫下來的東西封好,立刻送軍部。原來,伊凡是個小偵察員,他曾多次完成艱辛的任務。這一次,他偵察歸來,本該到吉柯夫卡與軍部的卡塔索尼契會合,但他發現那里已有德國鬼子在走動,他無法靠近河岸,只好冒險游到河對岸的哈爾采夫所在的部隊來了。
哈爾采夫讓伊凡洗了澡,美美地喝了一盆粥,就安置他在床上睡一覺,等著軍部派人來接他。睡夢中,他和母親站在深深的井邊,凝望著井底。他欣喜地發現,在最晴朗的日子,井底也能看見星星。突然一陣射擊聲,母親手中的水桶掉了下來,頭巾落到了井里,身子躺倒在井邊了。他驚呼了一聲“媽媽!”醒來了。一眼見到哈爾采夫站在桌旁,伊凡擔心他剛才睡著的時候說的夢話會被哈爾采夫聽見,他過去不說夢話,可現在自己也承認有點神經質……
霍林大尉來接伊凡了。在回軍部的汽車上,霍林告訴伊凡:格里亞斯諾夫中校要把伊凡送到后方的蘇沃洛夫軍校去學習。伊凡覺得特別委曲,他去找中校,說不久要反攻,他留在部隊會很有用的,中校堅持要送他去軍校。伊凡逃跑了,他來到一個被焚毀的村莊,見到一個老人在家園的廢墟上尋找著什么,他低聲地唱著,思念著被德國人殺害的老伴,語無倫次地與伊凡說著話。突然,一輛吉普車停在廢墟旁,中校、霍林大尉和卡塔索尼契駕車來找伊凡了。在車上,伊凡再次強調自己能完成大人偵察兵不能完成的任務,前幾天,里雅霍夫和莫洛茲就犧牲了,而他,個子小,可以到處鉆,再說,他孤身一人,沒有任何親人, 無牽無掛。
霍林大尉去找哈爾采夫,見他正在衛生站向軍醫中尉瑪莎下達指示。瑪莎這動聽的名字和她那充滿青春活力的形象喚起了霍林對美好愛情的向往。他們一起在衛生站附近的白樺樹林里漫步。瑪莎在一株倒臥在塹壕上的白樺樹干上走著,竭力掩飾著內心的激動和驚慌。當瑪莎要跳過塹壕時,霍林兩腿跨在塹壕上,一把摟住瑪莎,吻了她,瑪莎的腳下是深深的塹壕。霍林把瑪莎放到塹壕另一邊的平地上,瑪莎從他身邊走了開去,霍林又把她叫回來,瑪莎靠在他身上站著。突然,霍林當機立斷地讓瑪莎走開,他似乎意識到這種愛情不是屬于他的,眼前他應該想的只能是戰爭。霍林認為哈爾采夫的部
隊所處的地理條件不錯,從這里出發去偵察很有利。他幾次三番地來找哈爾采夫,正是要精心安排一次偵察行動。不久前去執行任務的里雅霍夫和莫洛茲被敵人殺害了,卡塔索尼契用炮鏡了望到了他們被吊死的尸體。霍林想向哈爾采夫借船,哈爾采夫謊稱沒有,其實,霍林和卡塔索尼契早已偷看到了他的船了。霍林還向哈爾采夫夸獎他的女軍醫瑪莎,誰知哈爾采夫已決定把她調往別處了。
白樺樹梢隨著圓舞曲的節奏旋轉著,即將離開哈爾采夫部隊的瑪莎也旋轉著在跳圓舞曲。緊接著畫面又轉換成了那兩個偵察兵的尸體,而圓舞曲的音樂也被一陣射擊聲取代了。
伊凡來到了哈爾采夫的掩蔽壕,哈爾采夫猜測這次大概又要派伊凡去偵察了,他表示也想一起去執行這項任務。霍林乘機向他要一條平底船。霍林、卡塔索尼契和哈爾采夫打算一起去看看船。臨走前,哈爾采夫答應將他的已犧牲的戰友留下的一把芬蘭刀借給伊凡玩到晚上,卡塔索尼契知道伊凡喜歡這把刀,他答應第二天一定給伊凡弄一把來。
哈爾采夫從霍林那里了解到:伊凡的父親是個邊防軍,可能已犧牲,母親和小妹妹也被打死了,伊凡在游擊隊、敵人的死亡營里都呆過,他見到過的戰爭中的殘酷景象,大人連做夢也夢不到的,現在他腦子里只有一個念頭:報仇報到底。如果戰后他找不到親人,中校或卡塔索尼契將收他做兒子。
這時,伊凡正在掩蔽部,臥倒在桌旁,手持哈爾采夫的芬蘭刀,模擬著與德國鬼子作戰,他的眼睛里燃燒著復仇的烈火。一道手電筒的光照在墻上,他看到了墻上刻著的字:“我們8個人,都不到19歲,再過一小時就要把我們拉出去處決了,……替我們報仇吧!”伊凡把掛著的一件軍大衣當成了敵人,哭喊著要審判它,他哭得難以控制自己的感情。一陣爆炸聲響過后,黑煙滾滾,太陽都被遮黑了。哈爾采夫從外面沖進掩蔽壕,連聲喊著“伊凡”,但伊凡卻鎮靜而嚴肅地站著,說他一點都不怕。
一小時半以后,伊凡就要去執行任務了。晚飯后,霍林和卡塔索尼契要去送他。可是,卡塔索尼契沒有來吃晚飯,伊凡覺得很委屈,責怪他不夠朋友,他哪兒知道卡塔索尼契已在剛才那一陣爆炸聲中被炸死了。現在,霍林決定讓哈爾采夫取代卡塔索尼契去執行任務,哈爾采夫能講一口流利的德語,還可以掩敵人的耳目。
出發前,伊凡又小睡了一會兒,他夢見他乘坐一輛滿載蘋果的卡車在雨中的林蔭道上行駛,一個小姑娘躺在車上,用手在接雨,伊凡遞蘋果給她,她沒有接,只是微笑著。忽然,卡車的車廂檔打開了,蘋果撒滿在海灘上,幾匹馬跑過來,開始吃蘋果。
嚴峻的任務把伊凡從睡夢中喚醒。伊凡穿上一身襤褸的衣服,臉上抹了煙黑,帶著手榴彈、手槍和干糧與霍林、哈爾采夫一起乘船出發了。他們望見了河岸上被吊死的兩個偵察兵的尸體,伊凡很不好受,霍林答應等會兒一定把他們埋了。小船在沼澤中穿行,不斷地聽到機槍掃射聲。他們離開了船,霍林給伊凡找一條干一點的路。伊凡不讓霍林他們再送了,怕他們目標大,被發現。他獨自一人朝沼澤地的深處走去了。
戰爭結束。士兵們歡呼著“勝利啦!”他們一個個在烏拉聲中被拋上了天。銀幕上出現了紀錄片鏡頭:德國的國會大廈,希特勒的辦公廳,戈培爾一家人的尸體,蘇聯軍官和士兵。
哈爾采夫在滿地散布著紙張的蓋世太保總部翻閱著卷宗,他懷念地想起了已經犧牲的霍林,不禁問了一句:“難道這還不是地球上的最后一次戰爭嗎?”哈爾采夫看到了一頁頁檔案上被敵人槍決或絞死的人的姓名和照片,突然他看到了伊凡的照片,伊凡是被絞死的,他眼前出現了吊人的套索……
畫面上又出現了伊凡和他的母親,伊凡在水桶里飲水,與母親相視微笑。他在河岸邊的一棵枯樹旁與孩子們嬉戲,并沿著河岸邊的淺水灘追逐一個小姑娘……這可能是伊凡生前最后的一個夢!
【鑒賞】
本片根據鮑哥莫洛夫的小說改編。在小說中,作者以一個散文作家的準確而專注的眼光描寫了戰爭。小說采用了哈爾采夫的第一人稱,是平鋪直敘的。而塔爾可夫斯基決定在片中一定要加上伊凡的夢。他要讓伊凡在銀幕上生活在兩組鏡頭中:一組是現實世界,在這里他是一名偵察員,執行著戰斗任務;而另一組,那便是他的夢幻與回憶的世界。塔爾可夫斯基用電影語言在銀幕上寫出了一首詩:描寫遭受戰爭摧殘的“伊凡的童年”的悲劇詩篇。這首詩表現出:遇到了戰爭之后,這童年變成了什么樣;也表現出:如果沒有戰爭,它又會是什么樣。
伊凡的形象不是銀幕上常見的那種穿著合適的小軍裝和皮靴的、被收養的“團隊之子”式的小戰士,而是一個面孔黝黑、渾身顫栗、背上布滿傷痕、由于發抖而牙齒相擊作響的小男孩。
戰爭毀滅了伊凡這一代人的童年。伊凡飽經風霜,變得早熟和深沉,他已經失去了兒童的純真和信念,只有在夢境中他才恢復了對生活的光明的概念。
在夢中,伊凡是作為一個自由的、完整的人而存在的,他與大自然的美和人的情感的美以及整個美好的生活是聯系在一起的。在這里,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美好的、光輝的。而在現實中,伊凡僅僅是作為一個復仇者,作為一個武器而存在著。他所經受的戰爭的傷痛比別人慘重,他對戰爭的憎恨也比別人深切。盡管部隊里的軍官們為了愛護他,想送他到蘇沃洛夫軍官學校去學習,但他們不理解:只有當伊凡按照他自己所理解的那樣報了仇之后,他的心才會平靜下來。
影片中的戰爭是通過伊凡的眼睛所看到的戰爭。戰爭的形象與暴力的形象對伊凡來說是唯一的、絕對的現實,只有在睡夢中,他才能擺脫它們的羈絆。
影片中插入的瑪莎和霍林那場戲完全不是為了“戲不夠,用愛情來湊”,而是為了表現戰爭對人性、對人類正常的感情的摧殘。霍林和瑪莎在塹壕上面接吻,這一畫面象征著他們是在墳墓旁接吻,他們的愛情產生在嚴酷的戰爭年代是不會有什么結果的,是無望的,這像是在玩火。霍林把瑪莎叫過來,又立即讓她走開,他的這種克制態度表明他充分意識到這種愛情是危險的。
“白樺樹之舞”這場戲使人聯想到一陣無法抗拒的“毒菌之風”,影片的人物仿佛就處在這陣旋風中。這片美麗純凈的、野生的樺樹林沒有枝葉,顯得冷峻而嚴酷,是影片攝制組費了很長時間,挑選過十數處叢林,最后在莫斯科近郊才找到這個外景場地的。
伊凡最后的那個夢意義深長,它絕不是影片的一個“光明的結尾”。這個夢是在觀眾們知道伊凡被處死刑之后看到的。伊凡的實際命運是被處了絞刑,而這個夢表現出:如果沒有戰爭,伊凡可能會有的如此美好的生活。這個夢留給了人們無限的惆悵。
影片用具體的畫面塑造了戰爭的形象,塑造了遭受蹂躪的俄羅斯大地的形象。最后一場戲中,也就是在伊凡最后的夢中,孩子們在沙灘上嬉戲著,一切都是那樣純凈、那樣光輝,只是在水邊,在沙灘上豎著一棵燒焦的樹。伊凡與一個小姑娘追逐著向水里跑去,這時,畫面中剎那間閃現了那棵燒焦的樹,一片陰沉、昏暗的陽光籠罩著它。這個隱喻性的畫面非常富有表現力地讓人看到:在伊凡的道路上豎起了一棵死亡的黑樹。
劇情的結尾借助了新聞紀錄片。在塔爾可夫斯基的影片的結尾中,最容易看出他的手法和思維方法,結尾往往使他毫無保留地把自己展現了出來。故事片的劇情突然鉆進了表現被攻克的德國國會的歷史性新聞紀錄片中。國會大廈的一組鏡頭是影片中第一個群眾場面。在這以前,劇情涉及的面是很有限的,畫面上出現的僅僅是那些和伊凡有關的人,在伊凡面前出現過的人,曾經送他去執行任務或迎接過他歸來的人。影片中唯一的一個群眾場面是紀實性的,也就是歷史性的。伊凡是在與歷史作對比,在這里,可以看出這部影片的規模以及它的悲劇性的激情。應該說,一個失去所有親人、并投身到向法西斯占領者復仇的殘酷斗爭中去的小男孩之死這件事本身,就足以引起人們強烈的感受,并且不會使人們因落淚而感到不好意思。但不管是在這部影片還是其他影片中,塔爾可夫斯基都不想讓人流淚。每一次,他從觀眾那里得到的都不是眼淚,而是與他同樣的感受和對他的理解。一想到小伊凡的命運,觀眾的心就感到一種難以忍受的痛楚,但這種難受不是傷感的。伊凡是一個說一不二的人,他使自己與戰爭相適應,然而,在他把一切都獻給戰爭之后,即使他沒有被法西斯分子絞死,他也不可能在戰后繼續活下去了。
《伊凡的童年》的激情是悲切的:小男孩的死被描繪成人類的災難。當然,這樣來表現,只會加強影片的反法西斯傾向。
塔爾可夫斯基賦予了這個常見的故事情節以豐富深刻的內涵,在影片中,他本人的觀點表現得極為明確而活躍。因而,《伊凡的童年》屬于當時在西方興起的“作者電影”的范例。影片無論就思想內涵和藝術表現形式來說都是一部創新之作。
塔爾可夫斯基生于1932年,他是俄羅斯聯邦共和國人民藝術家。1961年畢業于蘇聯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習作《壓路機和小提琴》在紐約的大學生影片比賽中獲一等獎。《伊凡的童年》是他畢業后的第一部影片,也是他的成名作。1967年他拍攝了《安德烈·魯勃廖夫》,該片在1969年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獲獎。后來,他又拍攝了《太陽系》、《鏡子》、《潛行者》。1983年在意大利導演了《懷鄉》。之后,在國外定居。1985年在瑞典導演了《犧牲》,獲戛納國際電影節大獎。他的影片內涵很深,表現人和大自然、社會、歷史的關系以及人自身深層意識中的種種矛盾和沖突。在他的影片中,紀實手法與浪漫主義的手法、科幻和現實、哲理與抒情結合得很好。他的藝術表現形式方面有獨創性。1986年他在瑞典去世。他去世后蘇聯復映了他的全部影片, 認為他的影片有獨特的導演風格, 表現了一個藝術家主觀感受中的客觀世界。
上一篇:《從地獄中來》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似水流年》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