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加利格·馬薩里克(Tomas Galrigue Masalyk1850—1937年),捷克斯洛伐克哲學家和政治活動家,捷克斯洛伐克國家的締造者之一,共和國前總統。
1850年3月7日,馬薩里克出生在當時還屬奧地利的摩拉維亞省邊區小城霍多寧。父親是窮苦的馬夫,以前是農奴。母親是有德國血統的捷克人,受過良好的教育,對馬薩里克童年的成長產生過很大影響。
馬薩里克沒有讀過正規小學,只在簡陋、艱苦的家鄉小學校里讀過幾年書。馬薩里克14歲就離開學校到維也納當學徒,成了一個鎖匠。15歲時來到布爾諾,一邊當家庭教師,一邊在德語學校學習。不久,他由于反對天主教會而被趕出校門。從這時起,馬薩里克開始了對國家和人生許多問題的探討。
當時,捷克斯洛伐克還在奧匈帝國的統治下。六十年代,在這里也建立了奧匈二元體制,政府中財政、外交以及軍事等權力掌握在奧匈帝國手中。在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貴族和資產階級實行了嚴格的匈牙利化政策,封閉捷克斯洛伐克人的學校,解散了1862年成立的唯一的民族文化團體”斯洛伐克學會”。斯洛伐克人只能在匈牙利學校受教育。這一切嚴重阻礙了斯洛伐克的文化進步。在萊塔河以西奧地利統治下的捷克地區,德意志資產階級居統治地位,捷克北部和西部迅速德意志化。十九世紀下半葉,捷克地方的工業有了進一步發展,在布爾諾建立了一些機器制造廠。但是,在捷克的許多企業,特別是商業中,德意志資本占統治地位。這塊土地的主人——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在經濟和政治上都處于受奴役的地位。
1867年,帝國頒布了“十二月憲法”。這部憲法雖然采取了西方先進國家的政治制度,但封建主義的殘余仍然嚴重存在。大土地所有者掌握著國家政權和國家經濟命脈。天主教對文化和教育的發展有著巨大影響。農業落后,全國4/5的農民只占有12%的土地。許多捷克斯洛伐克人為生計被迫移居國外。1857——1890年,約有50多萬人遷出捷克地區。十九世紀三十——四十年代以來,捷克斯洛伐克資產階級不斷地進行斗爭。年輕的馬薩里克目睹這一切,對于捷克斯洛伐克屈辱的民族地位以及天主教會對民族文化的摧殘有著強烈不滿。他為民族的前途擔憂,開始努力尋求救國救民族的真理。他常常引用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偉大的改革者約翰·胡斯的話來激勵自己:“尋求真理,聽從真理,學習真理,熱愛真理,宣傳真理,掌握真理,捍衛真理直至死亡。”
在布爾諾輟學之后,馬薩里克回到維也納。他以優異的成績考進維也納大學。1876年,獲得哲學博士的學位。
1879年,馬薩里克在維也納大學擔任哲學講師,信奉柏拉圖主義。1881年,他用德文發表了第一部社會學著作《自殺論》。1882年,捷克布拉格大學分成德國學院和捷克學院兩部分。馬薩里克在捷克學院擔任教授。1885年,他發表了另一部重要著作《邏輯學基礎》。
馬薩里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已是一位知名的自由主義哲學家和歷史學家了。在哲學上,他比較注重實際。除專心著述外,在八十、九十年代,還從事了廣泛的社會活動。他在布拉格的各種俱樂部及集會上發表演講,關心婦女的教育。1883年,馬薩里克創辦了一個評論性月刊,1893年又創辦《我們的時代》月刊,從此開始了捷克的“現實革命運動”。所謂“現實革命運動”,其根本原則是要在政治、文學以及哲學等各方面采取科學的方法和批判的態度進行研究和探討;其目的是要在科學的基礎上復興民族文化。這一運動在政治和學術領域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898年,他完成了重要著作《社會問題》。在這部著作中,馬薩里克已經看到了資本主義內部的深刻沖突,但他主張通過改良手段而不是社會革命去解決這一沖突。
馬薩里克努力研究捷克、奧地利以及西歐先進國家的歷史,相互對照,比較,立志為祖國和民族的復興而奮斗。他曾經游歷歐美及巴爾干許多國家,宣傳捷克民族的文化和歷史,希望借此使亡國已久的捷克斯洛伐克民族不為世人所忘卻。1889年馬薩里克把一個名為《時代》的刊物改為政治性周刊,向捷克和斯洛伐克人民宣傳民族意識,致力于捷克斯洛伐克民族科學和文化的發展。從此,馬薩里克正式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這時候,捷克資產階級民族黨中老的保守派已經失敗。較為注意農民、工人和知識分子的少壯派組織了青年捷克人黨。馬薩里克的思想對該黨影響很大。1891年,馬薩里克以青年捷克人黨擁護的候選人身份當選為奧地利國會議員,不久即辭職,全力從事捷克民族復興運動。
1900年,馬薩里克和他的同事們創建了捷克人民黨,1905年改名為捷克進步黨。該黨在知識分子中有較高聲譽。1907年,他再次當選為議員,任職期間多次抨擊政府的政治經濟政策,他從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出發,主張在聯邦制的奧地利范圍內解決捷克問題,即在奧匈帝國統治下實行捷克的自治。他認為這樣可以保證和平,促進各民族的繁榮。
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馬薩里克清楚地看到奧地利將不可避免地卷入這場戰爭,并將在戰爭中遭到毀滅性打擊。這時,他才決定領導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從奧匈帝國統治下擺脫出來。多年以后,他曾這樣說過,只有能帶來變革和改良的革命,才會被認為是正當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法、俄組成了協約國集團與德奧同盟開戰。這為捷克斯洛伐克民族擺脫奧匈帝國創造了有利條件。當時,捷克多數資產階級政客仍然相信奧國會取勝,支持政府。而青年捷克人黨則公開站到了沙皇俄國一邊。以馬薩里克為代表的另一部分捷克資產階級看到沙俄的衰弱,采取了依靠英、法、意、美等西方國家的政策,力圖通過這場戰爭摧毀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由于在奧匈統治下的捷克國內開展民族運動十分困難。因此,首先是在國外的捷克人掀起了旨在爭取民族獨立的復國運動。1914年7月,旅居巴黎的捷克人在奧國公使館前示威。一些捷克人參加了法國軍隊同奧作戰。旅居芝加哥、倫敦的捷克人也散發宣言,舉行反奧游行示威。在俄國作戰的奧匈軍隊中,不少捷克士兵掉轉槍口投奔俄軍。在這種情況下,馬薩里克在同年10月前往中立國荷蘭和意大利。
馬薩里克在國外積極參加捷克復國運動,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奔走于西歐各國之間。1915年1月,他來到捷克僑民較多的瑞士,成立了捷克民族委員會。1915年9月,他前往倫敦,一面在倫敦大學擔任教授,一面籌募捐款。愛德華·貝奈斯在外交宣傳方面積極協助他。來自斯洛伐克的施特法尼克則在國外的捷克人中組織了一支軍隊,準備參加協約國作戰。1915年7月4日,馬薩里克第一次公開宣布反對奧地利。11月,他組織了捷克斯洛伐克國外委員會。1916年1月,該委員會改組為捷克斯洛伐克國民會議。這個捷克民族的臨時政府,設在巴黎,馬薩里克任臨時大總統,為未來新共和國奠定了組織基礎。
1916年2月,馬薩里克在巴黎會見了法國總理白里安,表示要把在俄國的捷克軍團遣送法國參加協約國作戰,同時討論了關于分散德奧勢力的問題。馬薩里克認為,捷克斯洛伐克的獨立有賴于西方的支持,而捷克斯洛伐克的獨立會有力地阻止德奧的擴張,削弱德奧的力量,對西方尤其是法國不無好處。
1917年5月,馬薩里克從英國動身前往彼得格勒。正在俄國對奧作戰的捷克士兵們熱烈歡迎他,并表示擁護巴黎的捷克國民會議。7月,馬薩里克要求俄國臨時政府允許捷克軍團開赴法國前線。十月革命后,大戰已接近尾聲。蘇俄于1918年3月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作為協約國軍一部分的捷克軍團撤出蘇俄已刻不容緩。1918年3月,馬薩里克取道西伯利亞前往日本、美國。捷克軍團隨之東行,準備從海道歸國。在奧匈帝國敗局已定的情況下,捷克民族委員會自1918年7月開始執行反抗運動最高機關的職能。10月18日,巴黎捷克國民會議發表了獨立宣言。在同維也納政府直接達成協議以后,民族委員會立即以新國家的名義接收政權。在斯洛伐克,資產階級于1918年10月30日在馬丁組織了民族會議,宣布同捷克合并,組成統一國家。11月14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宣告成立,馬薩里克當選為首屆總統。從此,捷克斯洛伐克民族擺脫了奧匈帝國300年的統治,開始了歷史發展的新階段。還在戰爭結束前,馬薩里克就在他的重要著作《新歐洲》中提出了關于戰后歐洲的設想。他認為,大戰后的歐洲各國應是主權在民的國家,各民族利益應得到保障。他認為民主是一種新的世界觀、新的人生觀和新的生活方式。新歐洲應當建筑在民主和民族平等的基礎上。為此,他進一步提出了“小協約國”的思想。他寫道:在大協約以外應成立若干同樣的組織,尤以中歐各小國間有彼此結合的必要。
1918年11月29日,馬薩里克抵達倫敦,立即與外交界廣泛接觸,力圖在巴黎和會上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爭取最大限度的支持。12月初,他再次赴巴黎,會晤了法國總統普恩加來,同時與羅馬尼亞、南斯拉夫聯系,建議成立三國聯盟。
1920年8月至1921年6月,捷、南、羅三國通過三個雙邊同盟條約,建立了“小協約國”體系。三國同盟雖然依靠西方帝國主義,但本身畢竟是剛剛掙脫奧匈帝國奴役的中小國家,他們的同盟也常有某種維護民族獨立聯合自保的防御性質。在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小協約國在中歐和東南歐國際關系中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1924年,馬薩里克政府與法國訂立同盟條約。1935年又與蘇聯簽訂互助條約。這些外交上的活動鞏固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國際地位。
1920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新憲法頒布。馬薩里克在其《新歐洲》中提出的民主建國和建設新歐洲的思想指導了這部憲法的制定。共和國成立后,土地問題日趨嚴重。戰前有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和西里西亞諸省,45%的農戶所有土地只占全國耕地的1.32%;而230家地主卻擁有2,150,680公頃土地,占耕地面積的27.7%。全國耕地的1/4在大地主手中。奧匈帝國統治的結束,使階級矛盾上升為國內的主要矛盾,農村斗爭尤其激烈,城鄉革命運動亦有聯合趨勢。馬薩里克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了土地改革法案,從大土地所有者手中剝奪了1,000萬英畝的土地,規定前土地所有者能夠保留的耕地面積最高不得超過370英畝,森林面積不超過617英畝,多余的土地分給小農。這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農村中的階級矛盾。
1920年,政府通過國際法,建立了一支有16萬到18萬人的陸軍及一支100萬人的后備軍,包括步兵、騎兵、炮兵、機械化部隊、航空兵、坦克車隊等,擁有上千架飛機,在中歐是一支力量很強的軍隊。馬薩里克創建了有名的“斯科達”兵工廠,用新式的武器裝備軍隊。同時,他與羅馬尼亞、南斯拉夫訂立軍事協定,把小協約國的政治合作關系進一步發展為軍事合作關系。
馬薩里克在創建獨立的民族國家中做出的貢獻,他為捷克斯洛伐克取得一定的國際地位做出的努力,使他在國內各階層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被稱為“國父”,從1918年起,先后三次連任共和國總統。
當然,馬薩里克畢竟是一位資產階級政治家,這從他對社會民主黨和工人階級的態度以及他所進行的土地改革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還在從政早期,馬薩里克就曾力圖用社會改良思想去影響一些社會民主黨領袖,企望他們放棄馬克思主義學說。1920年12月,馬薩里克命令警察占領了左翼社會民主黨總部和布拉格人民院,并使用武力逮捕了數百名工人代表,鎮壓了總罷工。
1935年,馬薩里克因年老患病,舉薦愛德華·貝奈斯繼任總統。1937年9月14日,這位學者和政治家與世長辭。他一生留下了大量著作,其中比較重要的還有《捷克問題》(1895)、《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和社會學基礎》(1898)、《歐洲危機中小國的問題》(1916)、《俄國與歐洲》(1913)等。
上一篇:馬略
下一篇:馬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