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胡斯(Jan Hus,約1372—1415),捷克的愛國主義者和卓越的宗教改革家。胡斯所領導的捷克宗教改革運動為胡斯戰爭制造了輿論,并對十六世紀全歐性的宗教改革運動產生深遠的影響。
胡斯大約于1372年出生于捷克南部的胡西尼茨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里。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倍受父母的疼愛。父母花了很大的心血讓胡斯在離村不遠的普拉哈蒂采鎮受完初等教育。1391年胡斯進入布拉格大學文學院學習。1394年畢業,獲得學位,并在該校任教。1401年胡斯被選為布拉格大學文學院院長。1402年又當選為布拉格大學校長,并于該年在布拉格的伯利恒禮拜堂開始了他的布道工作。
胡斯生活的時代正是捷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異常尖銳的時期。捷克人民長期以來一直遭受著德國封建主的欺壓。德國封建主采取大規模向捷克移民的方式對捷克加以控制和掠奪。這種移民浪潮在十三世紀達到頂峰。大批的德國天主教神甫和僧侶象“蝗蟲”一樣成群結隊地涌入捷克。他們到處強占土地,幾乎霸占了捷克二分之一的耕地。他們還把持了教會和寺院的許多重要職位,如主教和修道院院長等職。他們為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勢力,從德國勾引來大批騎士,讓其分享掠來的土地。
德國的商人也步高級教士之后塵,紛紛涌入捷克,他們很快成了礦山的所有者和城市的統治者。他們建立自治城市,享有各種特權,沿用自己的法律。
德國移民的結果是在捷克形成了一個控制捷克經濟命脈和政治權力的特殊社會集團。他們人數眾多,占有大量的生產資料,享有種種政治特權。特別是捷克的教會和城市基本被這些德國移民所左右。
捷克的貴族對移入的德國貴族極盡阿諛逢迎之能事。他們使用德國的語言,模仿德國的習俗,并和德國貴族結成親戚,喪盡了捷克的民族尊嚴。捷克貴族日耳曼化了,他們和德國貴族集團相互勾結起來,共同壓榨捷克人民。廣大的捷克人民身受民族和階級的雙重壓迫,“象流亡者一樣住在自己的國內”。德國移民導致了捷克社會各種矛盾的日益激化。而天主教會則是各種矛盾的焦點。教會中的高級教士幾乎都是德國人,他們無止境地增加苛捐雜稅,過著荒淫無恥的寄生生活,他們是捷克最大的封建主,是整個封建社會統治的支柱。他們給封建社會蒙上了一層神圣的靈光,以此欺壓廣大的捷克中、下層人民群眾。因此,天主教會成了捷克人民斗爭的主要對象。胡斯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登上了歷史舞臺。
胡斯從青少年時代起就對祖國的深重災難感到憂慮不安。他希望祖國有朝一日變成一個公正而美好的社會。胡斯長大成人后,這種愿望更加強烈。
胡斯在歷史剛剛跨入十五世紀時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胡斯在這個時期表現出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并對天主教會的腐化墮落進行了無情的揭露,以此宣傳他的宗教改革思想。
當時布拉格正被德皇盧普里希及其同盟軍所圍困。祖國處于危機之中。這時胡斯滿懷愛國激情大聲疾呼,號召人民奮起保衛祖國。胡斯說:“狗都保護它的洞穴,別的狗想趕它的時候,就會同它作斗爭……德國人壓迫我們,而我們卻默不作聲!”他還痛斥那些賣國求榮的捷克大貴族“比狗和蛇還卑鄙”。當敵人撤退后,胡斯又向國內的德國貴族進行斗爭。他猛烈地抨擊了德國貴族的橫行霸道,要求捷克的民族自主權。他說:“捷克人在捷克王國應該有權利根據神學和天生的心情占有首要的位置,正象法國人在法蘭西王國和德國人在他自己的土地上一樣?!贝藭r胡斯正在布拉格大學任教,他對德國人操縱大學的現象極為不滿。德國人在大學會議和所有學校行政機構中占有大多數席位,他們故意排擠打擊捷克教師。胡斯呼吁捍衛捷克教師的權利。捷克國王瓦茨勞因和教皇發生沖突,需要利用胡斯派的愛國熱情來削弱捷克國內的德國人勢力,于是在1409年頒布了著名的古登堡法令。法令取消了外國人在布拉格大學的優越地位。規定捷克教師在大學會議及其他機構中占三個席位,而德國人只占一席。
胡斯不僅在大學里活動,而且還在伯利恒教堂熱情地宣傳他的宗教改革思想,向捷克各個階層的居民傳教。胡斯無情地揭露了天主教會貪財好利、腐化墮落的行為。胡斯說:“甚至藏在窮老太婆身上的最后一個銅幣,都被無恥的教士搜刮出來,如果不花在懺悔上,就花在彌撒上,不花在彌撒上,就花在圣徒遺物上,不花在遺物上,就花在贖罪上,不花在贖罪上, 就花在祈禱上,不花在祈禱上,就花在埋葬上。難道不能說教士比強盜還狡猾、還兇惡嗎?”胡斯還證實了一個神甫在光天化日之下,把一個有夫之婦拖到祭臺上干傷風敗俗之事的丑聞。
隨著斗爭的深入,胡斯宗教改革的思想越來越加深了。從對教會惡習的揭露轉到要求根本改造整個教會。胡斯充分吸取古往今來的宗教改革家的思想來充實自己的學說,尤其是對十四世紀英國宗教改革家約翰·威克里夫的學說最為推崇。胡斯贊許威克里夫的觀點,但并不盲目地崇拜。據胡斯自己說,他只是捍衛和繼承威克里夫學說中看來是正義的符合實際的觀點。胡斯于1403年將威克里夫的《三人對話錄》譯成捷克文。胡斯肯定了威克里夫的如下幾個方面的宗教改革思想。
首先,肯定了沒收教產歸于國有的思想。胡斯認為教會土地占有制是產生一切罪惡的根源。他主張沒收教會的土地,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恢復“真正的”基督教會。胡斯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奪掉狗吃的骨頭,狗就不會再咬;剝奪教堂的財產,就找不到教堂里的神甫?!?br>
其次,肯定了教會應服從世俗政權、蔑視教皇的權威、贖罪券是無稽之談的思想。胡斯把教皇稱為“基督之敵”,他號召人們用武力來對付教皇。他說:“弟兄們,現在已經到了訴諸干戈的時代?!焙惯€對教皇兜售贖罪券一事進行了無情的抨擊,這對社會產生了不少的影響。1412年6月,教皇約翰二十三世在捷克公開出賣贖罪券,胡斯的親密戰友布拉格的哲羅姆號召人民舉行抗議游行。游行的隊伍聲勢浩大,燒毀了教皇的詔書,并由一個布拉格的著名娼妓扮演教皇,免費散發贖罪券,逗得市民們哈哈大笑,拍手稱快。胡斯信徒這種蔑視教皇權威的行動引起了捷克當局的恐慌,他們下令處死了參加游行的三名幫工,以示警告。
再次,胡斯還肯定了取消教會特權,建立廉價教會的思想。英國的威克里夫和捷克的馬特維都否認只有神職人員才有用圣杯領取圣餐的特權。他們主張俗人和教士享有同樣的領取圣餐的權利。胡斯對這一主張給以充分的肯定。后來這一條成為胡斯派一項綱領性的理論。胡斯反對教會的鋪張浪費,主張取消懺悔、洗禮、埋葬等儀式的費用。這一點引起了教會的反對。1408年布拉格的天主教會對胡斯提出控訴,指控他“用無禮和侮辱的說教煽動全體人民對神甫的仇恨”當然這種指控絲毫不能動搖胡斯進行宗教改革的決心。
最后,胡斯不但肯定而且發揮了威克里夫關于“圣經是教義唯一源泉”的思想,認為,每一個信徒都有權按照自己對圣經的理解來決定信仰。在這一點上胡斯比他的前輩大大前進了一步,并為十六世紀路德教的“信仰得救”學說奠定了基礎。
此外,胡斯還贊同威克里夫用本民族語言作禮拜的主教。胡斯字斟句酌地校訂了當時捷克文譯本的圣經。這對捷克語言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胡斯的宗教改革思想從根本上來說是代表市民階級利益的。他的學說集中地反映了捷克廣大階層的愛國民族情緒,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捷克下層人民群眾的反封建壓迫的要求。
胡斯的宗教改革活動引起了天主教會的極大仇視和恐懼。他們千方百計對胡斯加以陷害打擊。1411年胡斯被開除了教籍,并于同年底被迫離開布拉格來到捷克南部地區。胡斯雖身遭迫害,但其宗教改革的決心毫不動搖。他在捷克南部地區繼續進行宗教改革活動。此時,他完全和天主教會斷絕了關系,而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更加密切了。胡斯向那些聚精會神地傾聽他布道的農民傳教。胡斯對那些吮吸農民血汗的封建主進行了無情的抨擊,流露出他對農民的同情。1412年左右,胡斯發揮了他的關于有條件地服從教會和世俗政權的學說。胡斯認為,主教和一般領主的命令如果違反了圣經和宗教原理,臣民們就沒有執行命令的義務。這一學說在思想上武裝了農民,給農民提供了反對封建壓迫的理論根據。
1414年天主教會在康斯坦茨召開全歐性的宗教大會,大會“邀請”胡斯參加。胡斯深知這是天主教會一個陰謀,赴會將是兇多吉少,但是他為了在這個全歐性的宗教大會上公開證明真理的偉大,還是不顧個人安危毅然決定前往。在臨行前,他立下了遺囑。囑咐他的信徒始終如一地堅持自己的信仰。為了促使胡斯赴會,德皇西吉斯孟(1410—1437)授予胡斯“保護證書”,詐稱保護胡斯的人身安全。胡斯就是在這種所謂的“保護”下,離開故鄉前往康斯坦茨。1414年11月3日,胡斯在人民群眾的歡迎中到達了會址。然而,胡斯到會不到一個月,封建統治者就突然背信棄義將胡斯逮捕,系上重銬投入康斯坦茨一個寺院的地窖監獄。宗教會議對胡斯進行最后的審判。會議要求胡斯無條件地放棄一切異端觀點,尤其是關于威克里夫的異端學說。胡斯認為這樣籠統地放棄自己的觀點等于承認控告的正確性。他一再聲明,任何真正的確屬他本人的觀點,只要證明是異端的話他都樂意放棄。然而宗教會議十分害怕和胡斯進行公開的教義辯論,它不給胡斯以講話的機會,它任意歪曲胡斯的觀點,羅織罪名,必欲置諸死地。1415年7月6日胡斯被判處死刑。胡斯在臨刑前還向周圍的群眾做了最后一次講道,拒不悔罪,最后唱著歌英勇就義了。封建統治者害怕胡斯的信徒奪去其尸骨,而把胡斯的骨灰揚入萊茵河中。并將胡斯躺過的泥土也掘走,以防群眾拿去做為紀念物。
封建統治者以為處死胡斯就可以天下太平,但是事與愿違,胡斯的殉道激起了捷克人民的極大憤怒,不久便爆發了震驚歐洲的胡斯戰爭(1419—1434),給封建社會以沉重的打擊。
胡斯的宗教改革活動在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為十六世紀歐洲資產階級宗教改革運動奠定了基礎。馬丁·路德公開承認他的學說在許多方面是遵循胡斯的教導,并在1519年于萊比錫舉行的神學論戰中當眾宣稱康斯坦茨宗教會議將胡斯處以火刑是錯誤的。
胡斯是捷克人民忠誠的兒子,馬克思不止一次地稱胡斯是捷克人民的民族和人民權利的保衛者。捷克人民深深懷念胡斯,每年7月6日,捷克全國城鄉燃起篝火,以紀念胡斯殉難。胡斯的名字永遠銘刻在捷克人民的心中。
上一篇:約翰·杰式卡
下一篇:約翰·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