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塞弗里斯·它們在追求什么》經典詩文賞析
它們在追求什么,我們的靈魂——
在破舊的甲板上旅行,
同面黃肌瘦的婦女和哭叫的嬰兒擠在一起,
不會因為看到了飛魚, 或者
看到了桅尖指出的星星而忘記自己,
整天受到留聲機唱片的干擾,
勉強走上了不存在的朝圣之道,
也低聲嘟囔著來自外國語的破碎的思索——
我們的靈魂, 它們在追求什么?
它們在追求什么, 我們的靈魂,
在腐朽的泡透了咸水的船架上,
從一個港口向另一港口行進?
轉動著破碎的石塊, 一天天
愈益艱難地吸收著松樹的清芬,
游泳于這個海的水中,
那個海的水中
沒有觸角,
沒有人,
在一個不再屬于我們
也不再屬于你們的國境。
我們知道那些島嶼是美麗的,
在這兒周圍我們摸索著的某地——
稍稍近一點或者遠一點,
總之是最小的距離。
(李野光譯)
此詩的意境是在一種帶有悲劇色彩、對當代“文明”帶來的人性扭曲的批判中展開的。正如作者自己在諾貝爾獎受獎演說中所說,現在社會是“動蕩不安、文化備受摧殘”的社會。由此詩人發出了悲愴的呼喚: “它們在追求什么,我們的靈魂? ”
在破舊的甲板上旅行——這是詩人提供的一個整體象征。整個人類似乎都擁塞在這里。婦女們面黃肌瘦,嬰兒在哭喊,留聲機不停地播放著噪音似的音樂。一片混亂的嘈雜聲中,有人低聲嘟嚷著“來自外國語的破碎思索”——從外來文化中接受的一些似是而非、支離破碎的時髦思想。這個世界也變得如此實在,是一個完全物化了的世界,人們不會因為看到了飛魚或者星星而驚喜,而忘記自己——精神的愉悅,總不如早餐面包來得實在。而我們的靈魂便在這破舊的甲板上,“在腐朽的泡透了咸水的船架上”,無目的地、動蕩不寧地從一個港口到另一個港口,在追尋著什么,渴望著什么?對于靈魂來說,呼吸那“松樹的清芬”是愈益艱難了——在這里, “松樹的清芬”是自然的象征,是對環境污染和人類心靈污染的反抗。靈魂成天忙忙碌碌,一會在這個海中游泳,一會在那個海中游泳, “沒有觸覺”——精神變得越來越遲鈍;也“沒有人”——靈魂顯得多么孤獨。所以塞弗里斯說過他想建立起一座橋梁,讓人與人、靈魂與靈魂相互了解。而人們是在一個“不再屬于我們也不再屬于你們的國境”,這個國境是多么的陌生,靈魂不知身在何處,又身將何往。然而有一點詩人是確信的:在周圍,靈魂在追求、探索著的某個地方,必定有美麗的島嶼存在——詩人的理想之地,靈魂美滿的安憩之所。只是詩人目前也不知此地究竟何在罷了。
塞弗里斯的這首詩寫得比較費解。全詩采用了一個大的象征:人類在破舊的甲板上航行;在這個整體象征的大圓圈中輻射狀地安插了許多意象:面黃肌瘦的婦女、哭泣的嬰兒、飛魚、星星、留聲機唱片、朝圣之道、外國語、破碎的石塊、松樹的清芬、港口、陌生的國境、美麗的島嶼等。因此這首詩的語言比較復雜難懂,這也是由于現代人那種混亂復雜的心態很難用簡單明了的語言描述的緣故。詩人在用靈感翻譯現實的過程中,所選擇的意象帶有生活經歷、文化背景、性格氣質、教育程度等等各種差異;也由于人類的情緒或感受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與復雜性,對詩歌的解釋不可能象科技論文一般明晰、準確,很大程度上靠讀者本身的悟性與理解。不管怎么說,讀塞弗里斯的這首詩,引起我們心靈的震顫——動蕩不安的社會中,這種靈魂不知所從的失落感,現代人也許或多或少都有一點的。詩人對物化的混亂的現代社會進行了否定和批判, 以悲愴的呼喚,喚醒尚有感知的靈魂重新審度自己的人生,喚起不安庸俗墮落的靈魂對完整人生的追求和對精神的渴望, “喚起人們內心深刻的共鳴”——我們的靈魂, 已經難以再保持渾渾噩噩的平穩了,它們將跟隨塞弗里斯去尋找那片“美麗的島嶼”。
(文熔)
上一篇:〔俄國〕季莫菲耶夫《婚禮》賞析
下一篇:〔尼日利亞〕索英卡《安魂曲》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