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帕斯捷爾納克·邂逅》經典詩文賞析
會有一天,雪落滿了道路,
蓋白了傾斜的屋檐,
我正想出門松松腳——
是你,突然站在門前。
你獨身一人,穿著秋大衣,
沒戴帽,也沒穿長筒靴,
你抑制著內心的激動,
嘴里咀嚼著潮濕的雪。
樹木和柵欄
消逝到遠遠的迷霧中,
你一個人披著雪
站在角落里一動不動。
雪水從頭巾上流下,
滾向袖口緩慢地滴落,
點點晶瑩的雪粉,
在你那秀發上閃爍。
那一綹秀發的柔光
映亮了: 面龐、
頭巾和身影,
還有這薄薄的大衣。
雪在睫毛上溶化了,
你的眼里充滿憂郁,
你的整個身形勻稱、和諧,
仿佛是一塊整玉雕琢。
你曾是那樣被帶走的,
我的心靈
好象被鍍了銻的鋼刀
深深地劃下了血痕。
你那美麗的面容,
將在我的心中永駐,
因此,我不再過問
人世間的殘酷。
啊,為了這些回憶,
愿雪中的夜加倍地伸延,
在我們兩人的中間,
我不能劃開一條分界線。
當我們在世間已不再存在,
只剩下那些年心的審判和創傷,
沒有人想去問津:
我們是誰,又來自何方?
(劉湛秋 譯)
帕斯捷爾納克的這首《邂逅》是一首心態詩,是一幅滿溢著苦澀與甜蜜的心畫。
“會有一天……是你,突然站在門前。”詩作一開始,就把我們帶入感人的幻境。 “會”字在這里暗示出“你”已遠離了“我”。接下來,詩人對不期而遇的“你”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寫,這二十行的細節描寫使我們感覺到: “你”不僅美麗(僅僅從“你的整個身形勻稱、和諧,/仿佛是一塊整玉雕琢”兩句便可看出),而且, “你”和“我”之間曾有過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糾葛,因為邂逅相見時, “你抑制著內心的激動”,而且“你的眼里充滿憂郁”。這里的“你”是誰?是詩人曾熱戀過的情人?是得而復失的一段美好的記憶?形象的不確定性增加了詩作的意蘊。寫到這里,詩人從幻覺中回到現實: “你曾是那樣被帶走的,/我的心靈/好象被鍍了銻的鋼刀/深深地劃下了血痕。”顯然, “你”的離去曾使“我”痛苦,但“我”卻對你難以忘懷,因為, “在我們兩人的中間,/我不能劃開一條分界線。”這首詩寫于三十年代。也許,這里還有另外的無言的痛苦?
這首詩的動人之處在于它所抒發的那深沉而綿長的柔情,在于能把詩人心靈中隱蔽的復雜而細微的意緒用最簡潔、樸素的語言傳達出來,使我們在類似音樂的感受中,體味詩人的悲涼情緒,產生心靈的共振。從思想性來說,這種情緒屬于個人的感情空間,不一定有多大的社會意義,然而它也是人生情感經歷的一部分,所以仍能在我們的心潮中激起感情的漣漪。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突出特點,就是強調了審美主體的主觀感受,并且把這種感受變為鮮明的形象。詩人不但善于選擇典型的物景來表現內在的感情,而且還充分調動起形象思維,運用情境轉換方法,通過幻象與具象的交織,忽實忽虛、忽來忽往、時空交錯地宣泄情緒,使詩產生了一種動感,讓讀者的心潮隨著情境的轉換而起伏,不知不覺地流進詩人情韻的河流里。
另外,這首詩把音樂美、繪畫美和抒情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詩人要表達的是一種沉郁的感情,于是他采用了一種極為舒緩的節奏,讓心靈的旋律靜靜地流動在詩行間。合著這一旋律,詩人又給我們展開了一幅動態的冷色調的畫面,而詩作的感情就隨著這旋律與畫面流進了我們心里,當我們讀到“沒有人想去問津:/我們是誰,又來自何方”的時候,我們也仿佛忘記了: “我們是誰,又來自何方?”
(傅宗洪)
上一篇:〔美國〕桑德堡《迷航》賞析
下一篇:〔美國〕費林杰梯《那天,在金門公園》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