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馬雅可夫斯基·致謝爾蓋·葉賽寧》經典詩文賞析
你去了,
獲得了所謂的超升。
一片空虛……
你飛著,
鉆進群星。
再沒有預支稿費,
也沒有啤酒館,——
從此清醒。
不,葉賽寧,
這并不是
譏嘲。
哽在喉嚨里的
是悲傷,
而不是笑。
我看見
你用切開了血管的手腕
寫了一會兒,
就把一口袋
自己的骨頭
吊起來搖。
快住手!
別發瘋!
你這是何苦來?
干嗎要
用死灰
把臉涂白?
你本來
挺會寫些
狂言妙語,
這世上
換了別人
寫不出來。
你為什么?
干什么?
真使我萬分困惑。
批評家
羅羅唆唆:
“出這事兒么,
怪這……
怪那……
但主要緣故
是政治太少,
而喝酒太多。”
據說
你該用
階級
代替名士生活,
階級影響了你,
就不至于動肝火。
可是,難道階級
能用清涼飲料解渴?
階級
喝起酒來
也不示弱!
據說
應該叫崗位派
管教你,
你的才華
必然能夠倍增。
你會
一天寫出
一百行,
又臭又長,
堪比那位道羅寧。
依我看,
這種夢話
要是真的接受,
你會更早
對自己下手。
與其死于無聊,
倒不如
死于燒酒。
不論是繩套
還是鉛筆刀,
都不能把
出事的原因
解釋明了。
也許,如果
英國飯店
備有墨水,
切開
血管
就無必要。
仿效者興高采烈了:
“好!再來一個!”
幾乎足足一個排
把自己
消滅掉了。
為什么要
增加
自殺的數字?
還不如
增加墨水的產量
為好。
從此
舌頭
永遠
幽禁在牙關里。
搞這種喧鬧的儀式
既沉重
又不合時宜。
創造語言的
人民
失去了一個
狂飲高歌
放蕩不羈的
徒弟。
捧著一大堆
挽詩的破爛,
簡直是
舊式的葬儀
原封不變。
用棍子
把笨拙的詩句
硬趕進墳墓, ——
難道就這樣
對詩人悼念?
還沒有為你
塑造紀念像——
它在何處,
是青銅的丁當,
還是花崗石的粗獷?
可是在紀念的鐵欄前
已絡繹不斷地
送來了
獻詩和回憶的酸文章。
你的名字
和著眼淚鼻涕
擦濕了手絹,
你的詩詞
被索畢諾夫唱得唾沫四濺。
在干癟的小白樺樹下
他唱著:
“沒有言語,我的朋友,
也沒有悲嘆一唵—唵—唵。”
唉!對這種
表演專家
應當
換一種口氣談話!
你應當霍然站起,
大吵大鬧:
“我不允許
把詩
象這樣糟蹋!”
該用三個手指
吹口哨,
震耳欲聾。
叫他們
去見奶奶
和上帝的親媽!
叫這批
平庸透頂的混蛋
落荒而逃,
西裝
鼓得象
黑色的篷。
叫柯崗
紛紛
四散奔跑,——
他那尖胡子
扎著人
能扎個窟窿!
丑惡的東西
目前
消滅得還少。
事情太忙
時間
總不夠用。
先要
把生活
重新改造,
改造了
才好歌頌。
這段時間
是不大好寫,
難于下筆。
可是你們說說,
患精神殘疾的男女, ——
何時
何地
哪個偉人能選一條路,
這條路
踩得一溜平,
走起來很輕易?
語言可以當將領,
把人的力量
統轄。
前進吧!
讓時間
象炮彈
在我們背后爆炸。
向舊時代飄的
唯有那
隨風飛揚的
頭發。
為了歡樂
我們的星球
裝備得還很欠缺。
應當
從未來的日子
奪取
歡樂。
在這人世間
死去
并不困難,
創造生活
可要困難得多。
(飛白 譯)
這首詩寫于一九二六年,它的形成有相當復雜的時代背景。
二十年代的蘇聯詩壇,可分為兩種詩歌傳統:一是以葉賽寧等為代表的現代派,一是以馬雅可夫斯基等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詩歌。前者注重的是抒情詩,后者注重的是政治詩;前者強調的是詩的藝術性,后者強調的是詩的思想性,雖然它們并行不悖,相輔相成,都對蘇聯早期和以后的詩歌繁榮起了促進作用,但在當時卻發生過異常激烈的斗爭,而且輿論界更多的是支持無產階級革命詩歌,而把以葉賽寧等為代表的象征派、阿克梅派和未來派這樣一些現代主義詩歌流派籠而統之地稱為“頹廢派”。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底, 葉賽寧由于在思想上、更由于在個人感情上的苦悶而自殺。在其絕筆詩中,他寫道:“再見,朋友,不必握手告別,不必悲傷,不必愁容滿面,——人世間,死不算什么新鮮事,可活著,也并不更為新鮮。”在其頹廢思想影響下,有不少青年隨葉賽寧自殺。關于他的死,引起了人們的爭論,一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當時,蘇聯國內外的資產階級反動文人,乘機掀起一片叫囂聲,有的把死因歸咎于蘇維埃政權,有的對葉賽寧進行人身攻擊。為了回擊反動文人的無恥誹謗,更為了有意識地抵消葉賽寧絕筆詩的不良影響,馬雅可夫斯基寫下了《致謝爾蓋·葉賽寧》。
顯然,詩人在寫作這首詩的時候,帶著極為復雜的感情。一方面,他對葉賽寧的死深感惋惜:惋惜“人民/失去了一個/狂飲高歌/放蕩不羈的/徒弟”,惋惜詩壇上失去了一個天才的詩人,所以當他得知詩人自殺的消息時, “哽在喉嚨里的/是悲傷,/而不是笑”;另一方面,他又對詩人的頹廢情緒和消極人生態度深感不滿,從他那所謂的“超升”中,他看見的卻是“一片空虛”,感到的是“萬分困惑”。在他看來,“死去/并不困難”,但“創造生活”卻“要困難得多”。這就表現出與葉賽寧迥然不同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因為生命的美并不表現在死得輕松,而是表現在“從未來的日子/奪取/歡樂”,表現在為使全人類徹底擺脫苦難、共同走向幸福的艱苦斗爭中。讀罷全詩,我們會感到其間流動著一種生命的美、創造的美。這種“美”,不僅對于當時的讀者,而且對于今天我們這些正在人生旅途中的人來說,都會有一種激蕩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強烈的鼓動性和宣傳性是這首詩的顯著特點之一。
從這首詩我們還可以看出:馬雅可夫斯基的詩雖著眼于思想性,但并不意味著缺乏藝術性。其實,他是一位有著嚴肅的藝術操守的詩人。如前所述,這首詩洋溢著強烈的樂觀主義精神,但詩人并不聽任自己的感情流泛,而是把它隱藏在鮮明生動的形象中,包孕在極富典型性的細節描寫中。如詩人在寫道葉賽寧逝世后,一些“表演專家”所進行的各種滑稽表演以后這樣寫道:你“該用三個手指/吹口哨,/震耳欲聾,/叫他們/去見奶奶/和上帝的親媽! ”短短幾句,就傳神地勾畫出葉賽寧的形象。又如“你的名字/和著眼淚鼻涕/擦濕了手絹”、 “西裝/鼓得象/黑色的篷”等句子既新奇又生動。在詩的形式方面,這首詩也頗具特色。 “樓梯式”的結構形式給人以運動感、急促感,和詩人所表達的激情融為一體,充滿了波濤滾滾的“能量”,成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它使人不能輕歌曼詠,只能擊節高歌。這和詩人一貫主張的詩的“聽覺效果”是分不開的。其實,馬雅可夫斯基本來就是一位天才的朗誦家,他的詩都很注意“朗誦效果”。所以,當我們讀到“前進吧!/讓時間/象炮彈/在我們背后爆炸。/向舊時代飄的/唯有那/隨風飛揚的/頭發”這樣的句子的時候,會產生這樣的錯覺:眼前出現的不是一些錯落有致的詩行,而是那慷慨激昂的詩人。
(傅宗洪)
上一篇:〔俄國〕普希金《致西伯利亞的囚徒》賞析
下一篇:〔蘇聯〕拉蘇爾《色彩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