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桑德堡·迷航》經典詩文賞析
暮靄四集,
夜霧飄移。
在浩渺的湖面上,
有一條小船,
形影相吊,
獨自在徬徨游弋。
等待他的是漫漫長夜;
伴隨它的是聲聲汽笛——
斷斷續續,沉寂凄厲,
就象迷途的孩子,
憂心忡忡,
時而嚎啕,時而啜泣。
但它仍然懷著希望,
在尋覓導航的燈塔,
在搜索拋錨的泊地……
(李六興 譯)
讀罷這首名曰《迷航》的小詩,掩卷沉思,不得不為那艘“在浩渺的湖面上” “獨自在徬徨游弋”的小船的命運顫栗而操心。四周風浪呈兇,怪乖多變,煙靄緊鎖,夜霧籠罩,它茫茫前路上隨時有暗礁埋伏,稍有疏忽,都會有粉身碎骨、葬身于波濤的危機。 “等待它的是漫漫長夜”,何時到達歸宿的終點?周圍“沉寂凄厲”,好一派肅殺低沉的景色。唯有如訴似泣的聲聲“汽笛”象刀刃一樣刮削著縮緊的心。
“小船”成了一個“迷途的孩子。”此時此地的“小船” (或說“迷途的孩子”)在想什么呢?
詩讀至此,對追求歷程的沉思,和希望的回歸,聯系特定時空的寫景,稍加思索,不難發現船的暗示意義正是人生之象征。或說詩人孤獨感的自況。
每個人誕生于世都會經歷命運的對抗, 猶如出海船只都會遇到風浪礁石等難關。凄厲、徬徨、孤單、茫然正是斗爭中人的心態; 正是人類自身永遠處于理想與自我之間矛盾的狀態; 正是人類有追求必有阻礙時產生的空虛感與孤獨感的寫照。或“嚎啕”、或“啜泣”,時感“憂心忡忡”,這正是人類在險惡環境里的生存狀態。
然而, 人類自有自己的尊嚴,不甘淪落,敢于投入生活風浪。時有失落感,但不是絕望,正是這種敢與自然、敢與社會斗的氣魄,使人類看到了自身的力量和成功,延續了人類的生存勇氣。如一旦喪失這種精神,人類的繁衍也就失卻了意義。
船, 總向前駛去,乘風破浪,有了這種進取、追求、探索,還需有大無畏的精神,船遲早會駛向彼岸,達到新的境界。所以不管浪大風險,船總是沒有失卻希望, “在尋覓導航的燈塔,在搜索拋錨的泊地……。”追尋海港的眼睛,撲向港灣安全的懷抱。
桑德堡在《迷航》里正是尋找出借以表示的對象,建立起象征聯系,通過小船于海面掙扎、拼搏,雖陷入徬徨、孤單的心理,但在希望的精神支撐下,終于建立信心,到達彼岸。作者隱潛著的思想情緒通過“對形物”生動的展開象征表現活動。令人想起人類與自然、社會拼搏時帶來的悲壯感和生生不息的努力。
讀者品味那些純凈優美的文字,沿著詩人情緒的流動,鉆進撩人沉思的審美境界。
自然景物的客觀描寫變成了人類社會生活的象征圖案,讀者循跡圖象自然會悟出表象背后哲理的意蘊。積極地利用含意的多元化, 誘導、啟迪審美者的想象,利用更高象征色彩去形象地把握客體世界。
桑德堡自認自己的詩歌繼承了惠特曼的傳統,事實上惠特曼的詩并不好懂,較難為美國普通人民所接受。而芝加哥派更為接近人民,這和桑德堡的藝術主張有關,他在詩中力求通俗,使用地道的美國民間口語,使語言明晰、簡潔、輕快。內容大多取材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并以真摯、樸實、健康的感情反映美國人沸騰的生活。
桑德堡的藝術兼收不同流派之長, 融會貫通。以惠特曼長句為基礎,溶揉意象派、東方詩、黑人民歌和西部牛仔歌的技法,形成粗獷豪放、強悍又抒情的詩風。他的自由詩能多層次地適應各類題材風格的需要。
《迷航》并不是桑德堡的力作,但他的風格、手法都在這里得到體現。
(柳易冰)
上一篇:〔德國〕歌德《迷娘歌》賞析
下一篇:〔蘇聯〕帕斯捷爾納克《邂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