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十八首》經典詩文賞析
我怎樣能把你比做夏天?
你比它更可愛也更溫和;
五月的嬌蕾有暴風震顛,
夏季的壽命很短就度過。
有時候當空照耀著烈日,
又往往它的光采轉陰淡;
每件美艷終把美艷消失,
遭受運數和時序的摧殘。
你永恒的夏季卻不凋零,
而且長把你的美艷保存;
死神難夸你踏它的幽影,
只因永恒的詩和你同春。
天地間能有人鑒賞文采,
這詩就流傳就教你永在。
(戴鎦齡 譯)
寫詩作文要講究起、承、轉、合,這在中外看來都是一個傳統。這首十四行詩在這方面正是一個極好的范例。
這首詩明白曉暢而內蘊深刻。詩人利用十四行詩的四個詩節,把起、承、轉、合四個步驟絲絲入扣地融進了這種結構中,達到了內容和形式的高度統一。第一個詩節提出了問題,要拿人與夏天相比,這種先聲奪人的起首頗能抓住讀者。盡管夏天燦爛而美好,但總有狂風,總有暴雨, “五月的嬌蕾”常被震顛、摧殘,而且夏日又總是轉瞬即逝。第二節發展了這個觀點,進一步闡明世事無常,每一件美好的事物最終總要消失,或是因為突發事件,或是因為自然界生老病死的必然規律。詩寫到這里,似乎已是“山窮水盡”。但第三節筆鋒一轉,又道出一個頗為驚人的見解:必然規律也罷,意外事件也罷,都無法使“你”的美艷有絲毫的消褪,死神在“你”面前也無能為力。這是因為,這詩是永恒的,它記下了“你”的美貌, “你”將由此而獲得不朽。這一“轉”,使本節與前面兩節形成強烈而鮮明的對比。而正是由于這種對比,詩人才得以在最后一節的兩行中令人信服地得出一個似乎突兀但卻又是在所必然的結論:只要能有人鑒賞,這首詩就永存,就會使“你”的風采百世流芳。
這首表面看來是情詩的十四行詩,實際上具有非常深刻的內蘊。它不僅說明了文學的作用,而且還歌頌了人的力量。詩人表達了一個大膽的、具有革命意義的思想:文學能使美的東西不朽,而創造了文學的人,因此也是不朽的。人的偉大,人的不朽,這正是歐洲文藝復興思潮的精華之所在。在中古教會的壓制下,人被看作是生來就有罪的。這種“原罪”說和“上帝萬能”、“末日審判”等精神枷鎖把人的靈魂桎梏得喘不過氣來。 新興的階級呼喚著思想的解放, 于是便有了一批偉大的人本主義文學家、 藝術家和思想家。 他們歌頌人體的美、 人的靈魂的美以及人本身的偉大與不朽。作為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大師, 莎士比亞就是這樣以自己的獨特方式,自信而深情地來歌頌人的。
“十四行詩”:又根據其原文發音被譯為“商籟體”。 這種詩體肇始于中世紀的意大利, 具有嚴格的韻律和格式, 最初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兩個四行詩節, 第二部分是兩個三行詩節。每行詩都是“五步抑揚格” , 即每行五音步共十個音節, 重音落在雙數音節上。每行詩末押韻, 韻腳排列為ABAB ,ABAB, CDE, CDE。 到十三世紀末,韻腳安排逐漸起了變化,有ABBA, ABBA, CDC,DCD及ABBA, ABBA, CDC, EDE兩種。文藝復興時期,許多意大利詩人都用十四行詩體寫詩, 其中以彼特拉克最為突出。他進一步完善了這種詩體, 因此, 意大利體的十四行詩又被稱為“彼特拉克體”。 在文藝復興文學的影響下,十四行詩體逐漸傳入西歐諸國,并衍生出許多變體。 在英國, 這種詩體的格式演變成三個四行詩節和一個兩行詩節。 在韻腳排列上主要有兩種, 即 “斯賓塞體”(A B AB, BCBC, CDCD , EE)和 “伊麗莎白體” (ABAB, CDCD, EFEF, GG) 。 后者亦稱 “英國體”或 “莎士比亞體”。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計有一百五十四首, 其結構巧妙、 比喻新奇, 形象生動, 起承轉合自如, 最后的兩行詩節常形成警句的效果。從這首詩也可見一斑。
(李力)
上一篇:〔芬蘭〕索德格朗《冷卻的白晝》賞析
下一篇:〔西班牙〕希梅內斯《十月》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