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為諸位縮短我的布道。
因為講道簡短易明了,
小巧女人多嫵媚,此理簡明好通曉。
凡物玲瓏且嬌小,銘記心中難忘掉。
多嘴饒舌被人笑,笑無節制是瘋狂,
小巧女人的心中啊,蘊藏著巨大的愛情力量。
我可不愿拿她們換取十分高大的姑娘。
一個男人如果用高大的女人換取小巧女郎,
他絕不會為此后悔懊喪。
愛神要求我贊美小巧女郎,
我現在就愿意把她們的高尚德行來頌揚。
你們不把小巧女人當回事,我卻要說:
她們冷漠之時像冰雪,燃燒起來火一樣。
外表上她們冷若冰霜,戀愛時熱情奔放,
床笫間她們令人愜意把魂銷,
居家處事多明智,快樂和平德行高尚。
請多留意莫疏忽,定會發現更多的優點難盡講。
鋯石雖小價值大,
砂糖粒小甜味濃,
小巧女郎的心中呀,往往蘊藏著巨大的愛情。
對于有頭腦的男人,這道理三言兩語便點明。
良種甜胡椒的種子雖然小,
比豆蔻更使人舒服暖肚腸。
小巧的女郎也一樣,她若是全心愛上你
世上所有的歡愉便都在她身上。
正如那小小的一朵玫瑰卻色彩艷麗,
正如那小小的一塊黃金價貴值昂,
正如那小小的一點香膏馥郁芬芳,
愛得熱烈執著的往往是小巧的女郎。
正如那小小的一塊紅寶石卻有著極大的優點,
它光彩熠熠、價值連城璀璨晶瑩。
一位小巧的女郎也可以是位絕代佳人,
她楚楚動人,儀態優雅,情深意篤,對人忠誠。
云雀小,夜鶯小,
但是它們的歌聲卻比大鳥更動聽。
別嫌女郎的身材小,認為她不行,
當她鐘情時,比糖更甜比花更迷人,
鸚鵡小,黃鶯小,
然而它們卻鳴囀悅耳,啼聲嘹亮,
它們都是熱烈,美麗和優勝的歌手,
正如一位滿懷愛情的小巧女郎。
沒有什么可以和小巧女郎相比,
她令人身心舒暢是地上的天堂,
她是人生的安慰和快樂,是美滿和吉祥,
經過考驗她比初逢時更令人贊賞。
比起大個子婦女,我更喜歡小巧女郎。
飛快避開巨大的邪惡并不魯莽,
哲人亞里士多德說: 諸惡之中取其最小,
因此最嬌小的女郎也最棒。
(張清瑤譯)
【賞析】
有伊塔大祭司之稱的魯伊斯,是中世紀歐洲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的傳世之作《真愛之書》是一部由7 000多行詩、1 728個詩段組成的龐雜的詩歌匯集,從容地表述了愛的藝術和男女情愛的形態種種,詩歌強烈的享樂主義色彩和明確的世俗觀開了西班牙人文主義文學的先河,被稱為“西班牙文學三座高聳入云的高峰之一”。
《真愛之書》中透露了詩人熱情洋溢、重視現世享樂的人生哲學。詩人認為,世上存在著兩種愛: 一種是人類呈獻給上帝的崇高的愛即“真正的愛”,另一種是男女之間世俗的情愛即“瘋狂的愛”。在“真愛”與“狂愛”的對立矛盾之中,詩人以訓誡的名義表現愛情,認為男女之間的世俗的愛是人之本性,而詩人自己也正在被這種世俗的愛所左右。
《贊小巧女人》中,魯伊斯即用詼諧的民歌形式直白一般地表達了他選擇愛人的標準: 嬌小的女人情深意重,忠于愛情,是世上尤物。通過對小巧女人的濃烈的贊美,彰顯出了詩人對愛情的渴望和濃烈的入世精神。
詩人如中世紀的民間吟游詩人,以第一人稱的口吻,不急不緩地將小巧女人的好處娓娓道來。正如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女人的價值也不在于體型的高大。小巧的女人之于高大的女人,正如珍寶之于礦石,因為小而顯得愈發珍貴和迷人。詩人采用了對比和比喻的手法,細致入微地羅列了寶石、砂糖、胡椒、玫瑰、黃金、云雀的歌聲等小巧之物的優點,來襯托小巧女人的價值。在愛情和黃金之間,詩人選擇了與小巧的女人相愛,因為黃金有價而小巧女人的愛情無價,他認為小巧的女人用情極深而且對待愛情忠貞不渝。
詩歌的語言親切生動,文筆優美,頗富幽默感,將小巧女人的好處闡述得淋漓盡致,讓讀者在莞爾一笑之余不禁在內心默默贊同詩人的觀點。詩歌用謠曲的形式寫成,詞句樸素,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但又不時流露出銘文警句般的詩行,使詩睿智雋永。例如,詩人透過小巧女人的嬌小的外表而看到她的價值之所在: 盡管小巧的女人玲瓏嬌小、外表冷漠,但這小巧的身軀積聚了巨大的愛情力量,一旦陷入愛情就會熱情奔放,并執著地付出;同時,小巧的女人還是智慧的,她深諳為人處世之道,無論是在居家還是德行修養上都令人贊嘆。
魯伊斯杰出的藝術成就已為世人所公認,從《贊小巧女人》一詩純樸的詩風中不僅顯示出詩人對于民間文學的愛好,還顯示出了他對于愛情的獨特審美情趣。也許,詩人對小巧女人的執著的偏愛是一個時代的審美情趣使然,或者是詩人對于異域風情的向往使然,不管是出于哪一種原因,毋庸置疑,都是出于對美的追求。
美是什么?美是能夠使人們感到愉悅的一切事物。古往今來,時代變遷,雖然美的標準不盡相同,但美會超越時間和空間,從前人的筆下流淌出來,讓我們感懷至今。
從《雅歌》中流淌出來的是眼中閃爍愛的光輝、秀發飛舞、唇紅齒白、身材圓潤的希伯來女子之美;而哈菲茲筆下流淌出來的卻是面如明月、鬢角微卷,頰上有顆美人痣的波斯女子之美。從但丁筆下流淌出的是貝雅特麗齊所展示的極端嫻雅、溫柔和純潔的圣女之美,但維庸筆下流淌出來的則是芳顏已逝、金發灰白、雙肩佝僂的老婦人所展示的生命凋零的凄涼之美。再回頭看看中國的傳統文化,無論是詩經中的“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還是古詩十九首中的“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它所展示的都是一種身形消瘦、云髻盤起、脈脈含情的東方女子的溫婉之美,像一朵圣潔靜放的蓮,極現其妍。
(張娜)
上一篇:《賞花·松尾芭蕉》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贊歌·格爾哈特》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