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惠特曼·一個一聲不響的耐心的蜘蛛》經典詩文賞析
一個一聲不響的耐心的蜘蛛,
我注意到它在一個小小的岬角上孤零零地站著,
注意到它為了探測四周茫茫無際的空間,
而怎樣從它自己身上發射出細絲,細絲,細絲,
老是在抽出它們,老是在不倦地迅速發射它們。
而你,哦,我的靈魂,被包圍,被隔開,
你站在那些無限廣闊的空間的海洋中,
不停地沉思,冒險,投擲,尋求著那些星球,為了將它們連接起來,
直到你所需要的橋搭起了,直到那韌性的錨下穩了,
直到你所拋出的游絲掛住了什么地方,哦,我的靈魂。
(鄒絳 譯)
一般人總認為惠特曼以長詩名世,以奔放質樸的風格稱絕。其實也不盡然。只要細讀一下《草葉集》,我們不難發現其中亦有不少神秘雋永、警奇清新的小詩。 《一個一聲不響的耐心的蜘蛛》便是這類小詩中的名篇。
這首詩作于一八六二至一八六三年間。當時《草葉集》仍處于毀譽參半的時期,詩人心靈深處常有一種世無知音的寂寞悲涼。在這種意義上講, 《一個不聲不響的耐心的蜘蛛》所表現的孤寂與尋覓應該是詩人心境的真實寫照。在這首詩里,惠特曼一反往日那種雄健、豪放、明快的詩風,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堅忍而孤獨的探索者的形象。
全詩雖然兩節十行, 但實際上只有兩個句子。一句作起,一句作結;一句詠物,一句喻己,流吐毫不費力,而不盡之意已在篇外。在詩人筆下,我們看到一只孤零零的蜘蛛爬在一塊荒僻凄清的海角上。它深陷于波濤洶涌的大海的包圍之中,孤立無援。但是它卻不愿在絕望中等待,而是面對茫茫無際的大海苦苦地、耐心地探索著。它不斷地從體內排出長長的絲來,試圖把它們編織成一座通向大洋彼岸的橋,在海天之間找到希望。這里浩翰的大海與渺小的蜘蛛形成鮮明的反襯。壯闊者愈見壯闊,渺小者愈見渺小。僅寥寥幾筆,詩人便將深邃悠遠的意境、蒼涼靜謐的氣氛和蜘蛛不甘寂寞、努力探索的形象生動地點染出來。緊接著,詩人筆鋒一轉,順勢托出全詩主旨,慨嘆起自己在人世間的環境來。在這廣闊的世界上他不是同樣象只掛在游絲上的蜘蛛嗎?他不是同樣在執著地追求著希望,尋覓著知音嗎?他苦思冥想,不斷探索。他真希望有一天他的游絲能“掛住什么地方喲,哦,我的靈魂。”好一個蕩氣回腸的“哦”字,它既表達了詩人心底真切的愿望,也道出了詩人靈魂深處的孤寂蒼涼。
這首詩構思新穎,比喻準確,銜接渾成,讀后使人感到形往神留。如果把這首詩同詩人的《自己之歌》作一個比較, 我們不難發現這兩首詩的風格、情調迥然不同。難怪有些評論家會覺得這首詩不象是出自惠特曼那粗獷豪放的歌喉,而更象是出自狄金森那纖細嬌弱的手。 其實這并不奇怪, 因為惠特曼的詩才和駕駛文字的能力是多方面的。
(趙潔陸)
上一篇:〔澳大利亞〕尼爾森《黑頭發的少女》賞析
下一篇:〔法國〕魏爾侖《三年以后》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