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953
萊斯利·普斯·哈特利的代表作。小說以第一人稱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五十年前的故事。少年里昂應邀去同學在諾福克的鄉間別墅度假。同學的姐姐與當地一名農夫有染,卻礙于當時普遍的階級觀念無法公開與其來往。不知情的里昂充當了他們之間的信使,而后來暴露的真相帶給他影響一生的沖擊。小說的主題是所謂“失落的天真”。出身中產之家的少年戰戰兢兢步入貴族的華美廳堂,見識了小姐與農夫之間一段有悖于自己道德認知的戀情,于是天真不再。作者有意將故事發生的時間設定為1900年夏天,以陽光燦爛、歌舞升平的時代背景來襯托里昂“小小的個人悲劇”,而讀者清楚,這陽光只是安適閑逸的維多利亞時代的余暉而已,一場動搖歐洲的世界大戰即將來臨,不列顛的光輝將一去不復返。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少年的情感災難暗示著一個極重禮儀、習俗和道德觀念,樂觀向上的純真年代的終結。小說表現了作者對當時突出的門第之見的關注,對肉體吸引的警惕而又迷戀的復雜心態,以及對“過去的好時光”的懷念與眷戀。哈特利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小說應當是作者本人生活的延伸。《信使》的場景源于作者自己的一段少年經歷,從里昂身上可以看到作者本人,一個謹慎的旁觀者的影子。有趣的是,受傳統精英教育,有嚴格道德觀念的作者本意是譴責書中一對情人的不正當關系,并認為他們對少年的利用是一種“對天真的背叛”,甚至是“腐蝕”,而讀者卻常會感到他們的戀愛值得同情。作者的筆背叛了他的意愿,也可以說其情感背叛了理智。讀者和批評家都給予《信使》很高的評價,公認它是哈特利最成功的作品。小說引人入勝的情節、豐富的層次、大量優美的細節描寫,以及作者對維多利亞時代英格蘭的生活場景的生動描繪和對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的細膩刻畫都很受好評。著名劇作家哈羅德·品特<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獲得了1971年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上一篇:英國《《偵探來訪》》作家與作品鑒賞
下一篇:英國《《傲慢與偏見》》作家與作品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