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文學·鮑·安·皮利尼亞克·紅木》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鮑里斯·安德烈耶維奇·皮利尼亞克(1894—1938)蘇聯俄羅斯作家。蘇聯文學奠基人之一,曾在二三十年代的蘇聯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豐富的文學創作對蘇聯文學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出生于莫斯科省的莫扎伊斯克。1920年畢業于莫斯科商學院。1915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說集《乘最后一班客輪和其他短篇小說》(1918)、《野草》(1920)。1921年,他的長篇小說 《荒年》 問世,一舉成名,作品被譯成世界上許多文字。但這部被認為是“十月革命全景圖”的作品遭到了“拉普”一些批評家的指責。不過高爾基卻直言不諱地指出,皮利尼亞克“對小城的感受是真實的”。作家針對批評界某些人的指責,表示要“做個對已對俄羅斯誠實坦蕩的人”。他繼續寫作,又發表了短篇小說集《尼古拉娜·波索季亞哈》(1923)、《英國的故事》(1924),中篇小說《濕山蘿花》(1922)、《彼得堡的故事》(1922)、《后母》 (又名 《第三個首都》,1923)、《黑面包的故事》 (1923)、《大地》(1925),長篇小說《機器和狼》(1925)。1926年作家發表了給他帶來劫運的中篇《不滅的月亮的故事》。作品描寫集團軍司令員加夫里洛夫感到自己身體健康,不愿動手術,但為了服從黨的紀律,馴順地死于手術刀下。由于作品隱射1925年伏龍芝之死,指出個人崇拜、個人凌駕于黨之上的機制在蘇聯開始出現的征兆,而遭到猛烈抨擊,刊登這部作品的雜志全部沒收。但作家依然筆耕不輟,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失去的時光》(1927)、《東方的故事》(1927),特寫集《連水陸路》(1927)、《日本太陽之根》(1927),中篇小說《伊萬——莫斯科》(1927)、《中國的故事》 (1927)。1929年中篇小說 《紅木》在國外發表,又引起軒然大波,遭到猛烈批判。不過作家還被允許寫作和發表自己的作品。1929—1930他的八卷集《作品集》陸續問世,1930年發表長篇小說《伏爾加河流入里海》。他還被允許出國,去了美國和日本,創作出有關美國的特寫集《OK!》和關于日本的著作《石頭與樹根》(1934)。1936年初作家出版了他在世時得以發表的最后一部作品、長篇小說《果實的成熟》。此時,蘇聯國內的政治氣候已發生很大變化,皮利尼亞克1937年創作的長篇小說《鹽倉》 最終未能發表,直至1964年第5期的《新世界》雜志上刊登了長篇的片斷。1937年10月28日,皮利尼亞克在沒有賓客光臨的情況下為他滿三周歲的兒子祝賀生日,并于當晚被捕,1938年4月21日被槍決。50年后,蘇聯最高法院宣布1938年對皮利尼亞克的指控是“不符合實際的”,對他的審訊和判處槍決是“毫無根據的”。1987年12月皮利尼亞克的中篇《不滅的月亮的故事》公開發表,1989年1月他的 《紅木》首次在蘇聯問世。
內容概要 1928年。小縣城——地處伏爾加河上流深水航段,距莫斯科200俄里,距鐵路50俄里。這里散落著莊園的斷垣殘壁和舊時的紅木家具。縣城冷清而郁悶,一晝夜只能聽到兩次航班經過時沖破沉悶的汽笛聲和教堂的古老鐘鳴。但那鐘聲只響到1928年,因為這年許多鐘都被摘下,送進冶煉廠。縣城里有座斯庫特林橋,橋畔有幢稱作斯庫特林府邸的房子,里面住著雅可夫·卡爾波維奇·斯庫特林本人。老頭85歲高齡,有兩個胞妹,一個叫卡皮托莉娜,另一個叫里瑪。他還有個變成懶漢的胞弟,名叫伊萬,后來改姓奧若戈爾,意即“被火燒傷的人”。老頭的笑容令人討厭,既諂媚,又陰險,一笑起來,灰白的眼睛就淚水汪汪。老頭脾氣固執,連他的幾個兒子都染上了他這種脾氣。1905年有一天,大兒子亞歷山大替他到碼頭發封急信卻沒趕上航班,挨了他一記耳光和一頓臭罵:“滾,混蛋!”14歲男孩,扭身就走,離家而去,成了畫家。最小的兒子阿基姆,雅可夫列維奇也遠走高飛,成了工程師,還入了黨。1928年,雅可夫·卡爾波維奇的那些長孫們都娶了媳婦,可他的小女兒才滿20歲。這是他的獨生女兒,遇上革命烽火年代,沒能受任何教育。家里就老頭、老伴瑪麗婭和女兒卡捷琳娜3口。瑪麗婭是個干巴老太婆,是俄羅斯農村隨同圣母像一起保留下來的婦女典型。她永遠那么順從、緘默、憂傷,又那么心地善良。她的生活范圍從未越過柵墻,出了柵墻她只有一條去教堂的路,就象人生只有一條去墓地的路。一列火車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從莫斯科開出,軟臥車廂里坐著別茲杰托夫兄弟倆——帕維爾和斯捷潘。兩人是紅木古董家。他們一路風塵來到斯庫特林家收購紅木家具。老頭設宴招待,客人掏出白蘭地助興。老頭告訴客人他在哪見過紅木家具,該上哪收購古董,可自己的絕不出賣。接著,他向客人們談起他自己琢磨的一套理論,他認為現在是體力勞動為主的時代,以后機器代替人,照看機器的都是工程師,無產者便沒有了,無產階級本身便不存在,無產階級理論就要被人忘記。正當客人睜大直楞楞的眼睛,一面啜茶,一面聽著,雅可夫則說得氣喘吁吁還沒盡意的時候,來了他的懶漢弟弟,說是來瞧瞧反革命是什么樣兒? 兩兄弟賞了他幾個酒錢,瑪麗婭又塞給他一塊餡餅,才把他給打發了。伊萬·奧若戈夫與他那幫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共產主義者”住在磚廠的磚窯里,過著自己的軍事共產主義生活。他們成天大談理想和主義,在卸貨劈柴的勞動和酗酒中建立了最為嚴格的兄弟般團結,沒有任何屬于自己的東西,沒有錢財,沒有物品,沒有妻子,不過妻子是拋棄他們的理想、荒唐的想法和伏特加離去的。深夜,古董商兄弟倆中的弟弟斯捷潘在樓梯口攔住卡捷琳娜,悄聲說:“去告訴你那些……姐妹們……再來一次聚會。”而哥哥帕維爾則在樓下的客廳里聽雅可夫講文明史。“照你看,是什么在推動這世界? 是勞動? 知識? 饑餓? 愛情?不! 促進世界文明的是記憶……”桌上盛酒的三桅船鼓起了雅可夫的思想風帆。這一房紅木家具和俄國的伏爾泰,都卡在十八世紀出不來了。而窗外是小城的蘇維埃時代的子夜。別茲杰托夫兄弟倆開始走門串戶,收購古董。在老羅斯托夫街的梅什金寡婦那里他們以30盧布收購了瓷磚壁爐上的120塊彩色瓷磚。在教堂廣場上的一個半地下室里,他們用低價購得了養活一家八口人的寡婦奧莉加的一整套紅木家具。在貴族老爺卡拉津……整個黃昏不時有人來敲瑪麗婭家的窗戶,懇求買下他們的舊書、舊燈、舊燭臺。此刻,古董商正同卡捷琳娜和她的姑姑里瑪的女兒克拉芙季婭、還有別的姑娘,在卡捷琳娜姑姑家花園里那個冷清的澡房里酗酒作樂。兩個老太婆,卡皮托莉婭和里瑪,是縣城世襲的榮譽居民、專門制作襯衣的女裁縫。姐妹倆只相差一歲,卡皮托莉婭是姐姐,她的一生乃是全城的道德楷模。所有周末她都用來徹夜祈禱,所有周末以外的日子她都用來縫制坎肩、襯衣。除家中親戚以外沒人吻過她。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的一生乃是杯苦酒。而里瑪的生活卻是按另一種樣子編織的。28年前,她愛上了一個會計,并鐘情于他。可是有妻小的會計把她拋棄,使她受辱。哥哥雅可夫拒絕收留她,姐姐反對她,街道鄰里指著脊背罵她,會計的合法妻子唆使人揍她。而她忍辱負重把兩個私生女瓦爾瓦拉和克拉芙季婭拉扯大,家庭美滿幸福,生活充實豐富。如今,連卡皮托莉婭也明白過來,她那節操,她那全城皆知的貞淑美名此刻已對她毫無用處,她沒有自己的生活。比別茲杰托夫兄弟晚兩天,雅可夫的小兒子、工程師阿基姆也來到了縣城,但他沒去見自己的父親,而是來到姑姑卡皮托莉婭和里瑪家中。黃昏前當教師的克拉芙季婭從學校回來了,一對年齡相差10歲的表兄妹,同坐在一張沙發上談心。克拉芙季婭告訴他,她已經懷孕,但不知道孩子的父親是誰。她關心的不是愛別人,而是自己。她挑選不同類型的男人,體驗不同的感受。她只想到性的愉快,并沒有想到將有孩子。她不懂得什么叫道德,也不需要一個丈夫來盡她的婦道。翌日一早,工程師阿基姆走了。他是托洛茨基分子。他的派別已被消滅,他的家鄉和他的縣城對他來說已無需要。他本打算把一星期專門用來思考,思考革命和黨的命運,但他沒有去思考,卻思考的是周圍的親人。卡皮托莉婭姑姑,從未有過失檢之處,但她的生活是空虛的。里瑪姑姑留下了污點,她的孩子是她的痛苦之源,但痛苦之源成了幸福之源。克拉芙季婭,不是比她母親更幸福嗎?她壓根兒不知道誰是她孩子的父親,而她母親知道所愛的人是個壞蛋。他的母親,是他獨一無二的、最最美好、最最神奇的養育者、苦行僧、塑造生命的功臣。他的叔叔是來世和共產主義的祈求者……冥想中,他的馬車卻陷入了泥沼。阿基姆沒有趕上去莫斯科的夜車,沒有趕上時代的列車。
作品鑒賞 皮利尼亞克不屬于那種站在歷史的峰巔俯瞰人類命運、以磅礴的氣勢結撰史詩的作家。他的作品大多寫俄羅斯的小城生活。《紅木》所寫的就是1928年外省小城的生活。那種常常被蘇聯評論家稱為“外省稀奇古怪的本性那難以駕馭的力量”在作品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小城生活從許多荒誕不經的行為中給作品提供了曲折離奇的情節和別具一格的結構。這些荒誕不經的行為,人們在大城市里是做夢也想象不到的。但正是在這些形似病態的乖戾行為中更鮮明地表達出時代的特征,揭示出革命以其蕩滌一切的力量撕掉了形形色色人物體面漂亮的外衣,把他們細心包藏的惡習和不良影響暴露無遺。作品圍繞紅木家具展開,其中的線索是雅可夫·卡爾波維奇·斯庫特林一家。作家在作品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都用揶揄的口吻敘述了俄羅斯紅木家具的歷史和制作家具的怪人工匠。他們成年累月在彼得堡陰暗的地下室里雕鑿家具。他們喝酒、雕鑿,死去。未完工的藝術品由他們的侄甥接手。他們沒有后代,技藝均由侄甥繼承,一代又一代。1861年農奴制崩潰,家具廠取代了農奴工藝,但工匠們依然住在地下室里,到處收羅古紅木家具,想方設法使它復活。他們是古董家,復古派。1928年,小城里出現了兩個來自莫斯科的所謂古物收藏家,修復家。他們其實是新的復古派,是投機商,是好色之徒。十月革命風暴使往昔的貴族、莊園主威風掃地,貴重的紅木家具、古董成了無用之物。于是他們到處收羅,低價買進,高價賣出,大發橫財,成了新的資產階級。自稱經歷過尼古拉一世、亞歷山大二世、亞歷山大三世、尼古拉二世和蘇維埃政權的雅可夫·斯庫特林,當過募兵和老地主列伊斯基的文書、農奴制廢除、老地主破產,他買下了他的房子和屋子里的紅木家具。但十月革命沒有觸動他,因為他是泥腿子,靠種菜園子為生。他吃面包愛撒上厚厚一層鹽,吃罷,他把散落在桌上的鹽粒小心翼翼地揀起,歸到鹽瓶里。冬天他半座樓不生火。黑夜,只有他睡不著覺的時候才點燈。他天天看報,念《圣經》,熟悉《圣經》的教義和共產主義革命的消息。他知道紅木家具的價值,輕易不出手。他愛琢磨馬克思的理論,寫哲理文章,但從不拿出去發表。他既是復舊派又是新市儈。還有他的自稱共產主義者的懶漢弟弟伊萬,以貞女自居的胞妹卡皮托莉娜,他妹妹里瑪的女兒、杯水主義的克拉芙季婭……作家給我們描繪了形形色色生活在外省小縣城的眾生相。確實,作品里沒有一個能鼓舞人心的正面人物。作品當年受到批判和指責,除了認為作者把 《紅木》在國外發表,是“不能容忍的里通外合”,是“與白色僑民相互呼應”外,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為此,皮利尼亞克1929年8月28日在一封致《文學報》的公開信中曾這樣寫道:“在俄羅斯確實還有過去的破爛貨、市儈、復辟者、小偷、好色之徒和無所事事的懶漢。”但是,“蘇聯有足夠的力量發現和不懼怕這些臭蟲,并且順便說一句,人們正在盡極大的努力把它們消滅,而《紅木正是為了對消滅它們助一臂之力。”也許作者的這些話,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打開難以理解的作品大門的鑰匙。關于皮利尼亞克的藝術成就和特色,盧那察爾斯基在1924年針對“拉普”批評家的指責,也曾寫道:“可能你們不喜歡皮利尼亞克的作品,可能他會使你們感到討厭,但是倘若你們眼瞎到這樣的程度,以致看不到他提供了多么豐富的實際觀察的材料,看不到他對材料的組織是何等的清晰,看不到他多么善于依靠自己的神經抓住一系列事件和現象,倘若你們完全感覺不到他的立論是多么的有說服力,他的觀點是多么的新奇,那么你們已經不可救藥……這意味著,你們不會分析,你們使自己失去了獲得美的享受和更多地了解世界的可能性……”
《紅木》有石枕川的中譯本,載《外國文藝》1989年第6期。
上一篇:《泰國文學·高·素朗卡娘·金沙屋》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蘇聯文學·鮑·里·瓦西里耶夫·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