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好了歌》原文與賞析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紅樓夢》第一回是《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說的是是甄士隱投奔岳丈封肅處,日漸潦倒,“貧病交攻”。一日,他拄了拐杖在街前散步,忽見一跛足道人,念此《好了歌》,并對他說:“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甄士隱“心有靈犀一點通”大徹大悟,為此歌作了解注,并飄然隨道人出家去了。
《好了歌》分為四段,每段四句,句意多轉折而有照應對比。每段前二句大體相同,惟“只有”后分別為“功名”、“金銀”、“姣妻”、“兒孫”,分詠四事,主旨則同一。章節復疊,便于反復吟唱。“好”與“了”既押韻,詞義又綰聯。第四句也同樣押“了”字,稱為獨腳韻。因屬仄聲韻,讀來頓挫短促,與此歌內容的表達恰相吻合,戛然而止,發人警省。
第一段言世人雖知神仙好,卻擺脫不了功名的誘惑。然而古往今來為將為相者又在何方?反問突兀而滑稽。請看生前貴為將相者,死后不過也是一堆荒墳,任野草埋沒。歌者貌似曠達,聽者心中悲涼。類此之詩以前也有人寫過。宋代范成大詩:“縱有千年鐵門限,終須一個土饅頭。”但詩風不如此段蕭颯。功名的虛無飄渺與“神仙好”相對比,給人當頭棒喝,說教意味更為巧妙。
次段言世人終日為聚斂金銀財產而用盡心計,貪多而無厭。一旦閉上了眼,什么也沒有,極為形象地畫出“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意味。言外之意,告誡世人,不必去厚財薄生。財是身外之物,何如學神仙,超脫世外。
第三段言富貴者擁姣妻美妾,縱情聲色之間,耳邊常被些恩恩愛愛的滴滴瀝瀝的柔聲曼語灌醉。及至腿一撐,眼一閉,往日恩愛的妻妾們趕快另尋新巢去了。世人何苦要貪戀女色呢!
末段言癡心眼的父母為兒孫甘作牛馬,一心指望兒孝孫賢。待兒孫翅膀硬了。自己老了,又有幾個真心孝敬長輩的。的確,封建社會里,妻妾兒孫都被看作私有財產,但焉能保證活的財產與自己同心同德?這里嘲諷了世人對兒孫后事的不能忘懷。
封建社會的道德倫理是“立德立功”、“重義輕利”、“夫為妻綱”、“父為子綱”。實際上,世間萬事、蕓蕓眾生并非如此。《好了歌》對此作了無情的揶揄,對剝削階級貪婪無厭的本性、心態作了深刻的剖析,但路標卻指向宗教的虛無主義。宗教視人生如過客,道教視仙界為永世長存,佛家以萬物為虛幻,視俗世為欲界,色即是空,追求精神的超脫。兩者相對立,是為了誘惑人們進入理想的天國。這正是曹雪芹世界觀的局限性。跛足道人外形是不完美的,但因思想脫離欲念的羈絆,看破了世間的一切,因而是美好的,長生的。
將《好了歌》置于《紅樓夢》的典型環境中,更大的意義是暗示了《紅樓夢》的內容。君不見“鮮花著錦之盛”不過是瞬間的繁華,“盛筵必散”,落得個“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悲劇結局。寶玉最后出家,找到了“好”的歸宿。
甄士隱為《好了歌》作的解注是:“陋室空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篷窗上。說什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哪知自己歸來喪! 訓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強梁。擇膏梁,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 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此番注解確是更為具體形象地展現了統治階層的演變圖。盛而衰,富變窮。你爭我奪,昨日高官,今日囚徒。一切都在轉化中,得出了 “一切皆空”,“何必為人作嫁” 的結論。而整個 《紅樓夢》又以甄士隱為賈雨村詳說太虛情作結,展示了封建社會末世中的賈府趨于頹運的過程。“了” 即“好”,使 《紅樓夢》籠罩了一層宗教色彩。
上一篇:《經籍、寓言故事·奶汁的顏色》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經籍、寓言故事·好衣吃好食》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