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學·達拉巽格爾·邦多帕代·群神》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達拉巽格爾·邦多帕代 (1898—1971),于1898年7月25日生在西孟加拉邦比爾普姆縣拉波普爾村的一個日漸敗落的地主家庭。他父親赫利達斯·邦多帕代所受的教育不多,但他博覽群書,知識豐富;母親伯勒帕沃蒂·黛維出身書香門第,受過高等英語教育,是位具有民族主義思想的剛毅而善良的女性。達拉巽格爾有一個妹妹和兩個弟弟。他們家擁有一份祖傳的地產,每年大約有四、五千盧比的收入,維持一家小康生活。8歲時,父親病故。家境每況愈下,母親決計攜帶4個不成年的孩子遷往巴特納娘家去住,但達拉巽格爾的姑母不同意,說:“嫂子! 你要是走了,在我父兄的這個家里,晚上就再也不會燃起燈火。”這位勇敢而聰慧的寡婦,保護了嫂子一家及其財產。母親思想開放,鼓勵孩子接受西方教育,又經常講述偉人的故事,教育他們成為祖國有用的人材。母親的開放和姑母的保守以及她們的愛,給達拉巽格爾幼小心靈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家鄉的民間歌舞,宗教習俗,傳說故事等古樸的原始文化傳統以及廣柔田野,奔流河水,多變氣候等自然風貌都是構成他創作個性的重要因子。他少年時代,鐵路已伸進窮鄉僻壤。采煤業興起,工廠矗立。于是,這里既有守舊地主與新暴發戶,又有地主與企業主,既有地主與農民,又有資本與工人的矛盾斗爭,隨著新生產力的勃起,新的思想、新的觀念、新的風俗撞擊著原有的舊思想、舊觀念、舊風俗。這一切形成了達拉巽格爾的特有思維方式,塑造了他的雙重性格,給他的創作帶來了巨大影響。1916年他進入拉波普爾的高等英語學校。這期間,他與本村的一位富商的外孫女烏瑪紹希成婚,結識了革命恐怖組織的人,激起為祖國獻身的政治熱情。不久,他去加爾各答,先后進圣特·杰維斯學院和紹特·蘇巴羅班學院學習,但由于他參與了當時的革命恐怖活動,被警方勒令離校,加上染上瘧疾,不得不綴學回鄉。在鄉村期間他擔任縣農村聯盟主席,騎車奔波于鄉間,廣泛接觸農村生活,熟悉各類人物,為后來的創作打下扎實的基礎。他或許受山歌和民間音樂的影響,最早是寫詩,1926年發表了第一部詩集《三頁》,他又受民間歌舞的影響,創作劇本。后來又與人合編《望日》雜志,1926年在雜志上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涓涓溪流》,但真正使他走上文學道路的是1928年所發表的《羅什卡利》 (吉祥志),并開始與孟加拉文壇接觸。廿世紀三十年代,印度民族解放運動又掀起高潮,甘地的不合作運動的烈火燃遍印度大地。達拉巽格爾積極投身運動。1930年初遭殖民當局逮捕,該年十二月被釋放。在監牢里他寫了兩部長篇小說《三月旋風》和《石頭城》。出獄后,他聲稱自己“不是叛逆者”,他認為祖國的自由解放,不等于個人的自由解放。只有從貧窮、剝削、疾病、愚昧中解放出來,個人才能獲得自由解放。因此,他出獄后從事實業性工作,組織出版社,經商煤炭,但均告失敗。最終回到家鄉,一面照管田產,一面潛心創作,并為農村發展工作服務。1940年全家遷往加爾各答,從此他的創作與大城市生活緊密相連,1942年起先后擔任孟加拉邦各地區的文學會主席。1932年他發表了第一部成功長篇小說《三月的旋風》,開始了他長達廿年的創作黃金時期。這時期的主要作品有被人稱為反叛作品《三月的旋風》、《石頭城》 (1933)、《青頸》 (1933)、《饑荒》 (1944)、《風暴和落葉》(1946) ;被人稱為史詩作品有《娘神》 (1939)、《迦楞迪河》 (1940)、《群神》(1943)、《五個村落》(1944)和《月亮灣里的故事》 (1951);被人稱為浪漫主義作品有《拉依格姆爾》 (1935)、《阿貢》 (1938)、《詩人》 (1944),還有現實主義小說《圣地學校》 (1946)等著名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主要有《晚會廳》 (1938)、《符志》 (1939)、《圣潔花環》 (1945)和《大廈》 (1947)等。這時期的創作題材主要取自農村生活,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風格質樸。1947年印度獨立后,他積極參加社會活動,1951年訪問蘇聯,1952年至1960年擔任西孟加拉邦立憲議會議員,1960年至1968年成為印度議會議員。1956年印度政府派他來中國參加魯迅紀念活動,中途因病未成。1957年他正式訪問中國,1958年他率領印度作家代表團參加塔什克的亞非作家會議。1964年起擔任印度文學院執行委員并擔任孟加拉文學委員會主席。他先后獲加爾各答大學,國際大學,賈多博布大學所授予的博士學位。1956年因長篇小說《診療所》獲印度文學院獎,1967年因長篇小說《群神》獲印度最大知識講座獎。1971年9月14日病故。從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他的創作風格有了顯著的變化,吸收了西方現代派的手法,取材于城市生活,但成功的作品不多。主要作品有《蛇女的故事》 (1952) 、《診療所》 (1953)、《思想家》 (1957)、《婚禮》 (1958)、《瑜伽中斷》 (1961)、《門吉莉的歌劇》 (1964)和《世紀的死亡》 (1971) 等長篇小說。還有《時間》 (1956)、《災難》 (1962)、《女人的奧妙》 (1967) 等短篇小說集等。他從事寫作44個春秋,為人們留下了一筆巨大的文學遺產。他一生共創作短篇小說130篇左右,中長篇57部,還寫過不少劇本、詩歌、回憶錄、游記和論文。他不僅以創作數量,還以豐富的主題結構,特殊的歷史文化意識和民族心態,成為印度文壇上獨樹一幟的作家。可以說,他小說的立體框架結構和文化意識的新視角,開創了印度地域文化小說流派,豐富了現實主義創作傳統。達拉巽格爾對印度文壇的主要貢獻表現在幾部史詩小說的創作上,如自傳體小說《娘神》,區域小說《群神》、《五個村落》 (這兩部小說合并為《群神》獲1951年印度最高文學獎——智慧獎),《項鏈灣的故事》、《伽楞迪河》(該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翻譯出版),以及獲1955年文學院獎的《診療所》和《世紀的末日》等。
內容概要 小說一開始描寫鐵匠阿尼魯特和木匠基利什得不到合理報酬,拒絕為本村農民打鐵做農具,他們不服長老會的規定,到河對岸小鎮設攤攬活。這樣,一石激起千層浪,農村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結構被打破,他們的舉動遭到眾人的非難。農村新暴發戶斯利深夜偷割阿尼魯特的幾畝熟稻,又放火燒掉支持阿尼魯特的皮匠巴杜的房間,釀成大火,燒毀整個賤民住宅區。阿尼魯特告狀,斯利與警察局長勾結,調查不了了之。鄉村教師代布等人不僅支持告狀,而且組織救濟賤民活動。此時,斯利也掉淚,解開錢囊,救濟災民,籠絡人心。然而,又通過貸款等方式,盤剝農民,掠奪他們的土地為己有。他還經常強奸誘騙賤民婦女,長期霸占皮匠巴杜之妹杜爾伽。而杜爾伽被生活所迫,靠賣身養家。但斯利的不義舉動引起杜爾伽的反感,脫離斯利,接近代布。斯利卻覬覦鐵匠老婆巴特朗。縣政府要丈量土地,造冊征稅,但正逢收割季節,代布等人上書要求延期,稅務局不同意。代布沖撞丈量官員,被監禁一年零兩個月。杜爾伽等人照料代布眷屬。代布被釋放,遇上政治流放者耶丁,耶丁開導代布出任民眾委員會主任,組織農民與斯利等勢力作斗爭。阿尼魯特受斯利等人的盤剝,加上工業品涌進農村,打鐵無人問津,只得拍賣田地糊口抵債。阿尼魯特整天酗酒,其妻巴特姆不時瘋癲,唯杜爾伽接濟他。當農民打葉蓋房時,斯利又想陷害代布,阿尼魯特砍掉斯利大樹,自供投獄。鄉間傳播霍亂病,代布和耶丁等人出面搶救,但代布妻兒沒能躲過這場劫難,死于霍亂之中。斯利又乘虛而入,并吞土地,成為二地主。耶丁組織民眾委員會議,斯利密告,杜爾伽通風報信,耶丁等人免遭毒手。不久,警察帶走耶丁,轉移監禁處。斯利又放出謠傳說,代布與鐵匠老婆巴特姆和杜爾伽有越軌之舉,鼓動長老會開除代布的種姓。代布求教于本地區德高望重的婆羅門尼亞耶勒德,尼亞要代布保持心靈純潔,不怕別人栽臟陷害。尼亞是傳統婆羅門社會的支持者,但如今世風日下和社會急劇變化,他惶恐不安。其子接受西方思想,由于尼亞不容而自戕。他孫子維希瓦納特支持獨立運動,接受共產主義,尼亞鑒于兒子之死,容忍了孫子的“越軌言行”。巴特姆失去丈夫,失去生活來源,被饑火和欲火煎熬,一天夜里她投奔自己日夜相思的代布腳下,但代布拒之門外。巴特姆一氣之下委身于斯利。斯利與穆斯林高利貸者道勒德串通大地主慕克吉,聯合5個村的大小地主增加田稅,維希瓦納特支持代布串聯穆斯林教師伊爾沙德,組織5個村子的農民抗增稅運動。道勒德挑撥印度教與穆斯林不和,誣蔑代布,加上斯利等人降低增稅額,收買一些人,使轟轟烈烈的抗增稅運動遭到失敗。在運動期間,鎮上工廠主支持農民斗爭,借款給他們,目的要農民把稻谷賣給他們,進而迫使農民破產,流入城市,為他們做工。斯利為了打擊代布,一面大辦慈善事業,樹立威信,一面讓長老會革除代布的種姓。環繞5個鄉村的河水泛濫,代布與伊爾沙德等人組織搶險活動。河壩決裂,大水淹沒農田和房舍,成萬上千人無家可歸。維希瓦納特在加爾各答從事募捐活動,幫助代布等人的救災活動,斯利也開倉救濟。眼看著自己夢想的世界日益崩潰,尼亞耶勒德出家修行!而維希瓦納持參加共產黨,以身殉職; 巴特姆出走,進城謀生,阿尼魯特回鄉,帶領無地農民進城當工人;代布參加國大黨,1930年被捕入獄,1933年被釋放,仍從事鄉村教育; 伊爾沙德一面執教,一面進修考法律,夢想成為農民的法官……
作品鑒賞 這部小說是全景式的小說,它把農村的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畫面,完整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它不注重情節,只注重主題的平行展示或對立法的揭示。這里,既有農民與地主的階級斗爭,經濟斗爭,又有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之間的意識形態的斗爭。這兩個主題互為滲透,互為陪襯,從而勾勒了三、四十年代印度農村的整個生活面貌。本書的兩個主題盡管互相輝映,但仍有側重。《群神》盡管不注重情節,人物紛雜,但中心人物還是有的,小說基本上是環繞兩個中心人物之間的直接或間接的斗爭而展開故事的。一方以代布為代表,一方以斯利為代表,前者代表民主、自由,后者代表專制、壓迫。代布是農村小知識分子的典型,他既生活在貧困農民之中,面對殘酷的現實,又受象尼亞耶納德那樣人的教育,恪守傳統習俗,他仗義執言,嫉惡如仇,又篤信宗教禮儀,中庸之道。他過分超脫,過分理想化,他可以不顧家庭,全身投入民眾服務事業,他可以不顧血肉之軀的情欲,拒巴特姆于門外。斯利是農村暴發戶的典型,通過偷盜、盤剝、掠奪,升為二地主,一面燒香念佛,一面肆無忌彈地追求聲色犬馬的生活。兇殘、毒辣、貪婪、欺詐、好色,仿佛世上暴發戶的一切劣跡都集于斯利一身。有趣的是,暴發戶寫得如此殘忍,毫無人性。而真正地主在達拉巽格爾筆下往往是文質彬彬,富有人性。由于缺乏內心世界的開掘,由于只局限他們的外在活動的粗略勾勒,代布和斯利兩個人物缺乏立體感,缺乏深度和力度,兩個人物仿佛代表兩種符號。據印度評論家認為,婆羅門尼亞耶納德是作者的理想人物,他智慧過人,品行高尚,樂于助人,恪守傳統一切禮儀,但隨著小說的發展,生活把他淘汰出局,把他的作用和影響縮小到最低限度。寫得最為生動的人物是阿尼魯特夫婦和杜爾伽。阿尼魯特有一付魁梧體格,一手好技藝,豪爽又重義,但在封建的壓迫和剝削下,他走向破產的絕境; 其妻巴特姆怯于封建禮儀,滿足不了阿尼魯特的欲火,把自己深情埋在心底。杜爾伽倫為倡妓,放蕩不羈,喜笑怒罵,但心地善良,不僅賣身養活其母,幫助哥嫂; 還賣身幫助代布、阿尼魯特等人。她愛著代布,但深怕“沾污”代布名聲而遠離他。這里,作者似乎把服務、犧牲這種民族文化傳統的優秀品質,不僅構成代布、耶丁,伊爾沙德的行動準則,也構成普通百姓如杜爾伽、阿尼魯特、巴杜的深層意識。它再次顯示作者強烈的民族文化意識。作者在這些作品里不僅有追緬往昔、向往未來的歷史意識,而且總是從一個特殊視角——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的抗衡、滲透、替換——觀察社會變遷、人生沉浮和精神困惑的情態。村落象征著綿長的印度農業文明,給予人們以生存條件和觀念。但進入現代工業文明時期,村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林立的工廠替代廣柔的農田,喧鬧的節奏代替寧靜的旋律,競爭機制替換和諧關系,物質或感官享樂置換虔訓的宗教信仰。這里,達拉巽格爾的創作傾向與美國福克納十分相似,他們似乎都“向后看”,都把同情的淚灑在落后的莊園主或地主身上,但都無回天之術,挽救他們心愛的主人公必然失敗的厄運;他們都尋求一種精神支撐點,從傳統中尋找自己的精神依托,保持自己精神的純潔性;他們都頌揚正義、仁慈、服務、犧牲的人格,又譏諷祖先沿襲下來的歷史重負。福克納創造了約克納帕塌法體系的各類人物,同樣達拉巽格爾創造了比爾普姆體系的各類人物; 他們又都描繪民俗遺風、歌舞節日、宗教信仰、人情世故、神話傳說,作品滲透著民族文化意識。他們之間的歧異也與相似之處那么鮮明; 福克納把原始民族的淳樸人性和野性當作高尚的人性,而達拉巽格爾則把具有傳統文化教養的地主階級的人性看作是模范人性。他揭示野性,只是為了披露現代人獸性的根源,這是他們的根本區別。倘若福克納開創了美國南方文學流派,并影響世界文學;達拉巽格爾的影響也不局限于孟加拉地區,而遍及全印度文壇。他為印度的區域文學流派奠定了基礎,自五十年代直至今日,這個流派已成為國內外引人矚目的文學思潮和創作群體。因此,印度評論家認為,達拉巽格爾是當代繼普列姆昌德、薩拉特之后的最重要現實主義作家。正因為他創造了比爾普姆體系的各類人物,后來的仿效者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體系的人物,不僅豐富了印度文壇的人物畫廊,也向我們提供認識今日印度城鄉生活的完整畫面和完整心態的生動形象。藝術上,達拉巽格爾不是以情節取勝,也不以描寫人物見長,而以透明的主題取勝。他的長篇小說沒有中心情節,而是平行情節,這是平行主題所規定的,所制約的。沒有一個中心人物,而是多中心人物。小說形象不是一個人或一個家族,而往往是一座城鎮,一個鄉村,一條河水,一則傳說或一個劇團。小說不是通過一個透視點,一個層次,而是通過多透視點,多層次描繪歷史風貌,社會變遷,人生沉浮。他前期作品的結構簡單平直,后期作品由于運用時空顛倒,回憶倒敘等手法而呈網絡狀的立體框架結構。他的語言不是書面語言,而是地方語言,這種語言生動、形象,富有泥土氣息。
上一篇:《法國文學·路易·阿拉貢·艾爾莎》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英國文學·金斯萊·艾米斯·幸運的吉姆》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