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文學·路易·阿拉貢·艾爾莎》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路易·阿拉貢(1897—1982)是法國當代著名詩人、作家。他是個私生子,其父路易·安德里約是個議員,曾擔任巴黎警察局長和法國駐馬德里大使之職,為了掩飾丑聞,他命令阿拉貢的母親瑪格麗特把他當弟弟,因此,直到很久以后,阿拉貢才知道姐姐瑪格麗特原來是他母親,這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創傷。阿拉貢在學校里成績優異,于1915年通過中學畢業會考。他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從七、八歲就開始寫小說,詩歌。他遵母命在大學里學醫,結識了后來成為超現實主義領袖的安德烈·布勒東。一次大戰后,他與布勒東、蘇波一起創辦《文學》雜志,開始漫長的文學生涯。他積極參加超現實主義創作活動,先后發表詩集《歡樂之火》 (1920),《永動集》 (1925)和小說《阿尼塞或全貌》 (1921),《巴黎的土包子》(1926)。1927年,阿拉貢加入法國共產黨,結識來自蘇聯的女作家艾爾莎·特里奧萊,多次訪問蘇聯。1931年因發表《紅色陣線》一詩而與超現實主義舊友決裂。三十年代主要從事新聞和社會活動,開始發表多卷小說《真實的世界》。二次大戰中他積極參加共產黨領導的抵抗運動,這激起了詩人的詩情,寫下大量膾炙人口的愛國詩篇:《斷腸集》(1941),《艾爾莎的眼睛》 (1942),《蠟像館》(1943),《法蘭西晨號》(1945)等。戰后,阿拉貢的詩作轉向愛情領域,有《眼睛與記憶》(1954),《艾爾莎》(1959),《艾爾莎的迷狂者》(1963)等詩集問世。在小說方面,除完成《真實的世界》 (共五部)之外,還著有歷史小說 《受難周》 (1958)和新小說《處死》(1965) ,《布朗什或遺忘》 (1967) ,《昂里· 馬蒂斯,小說》(1971) ,《對劇/小說》 (1974)等。阿拉貢的創作異常豐富,在詩歌、小說及評論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他的創作活動幾乎與二十世紀所有重大事件緊密相聯,因此在他逝世之后,法國報界有人稱他為“二十世紀的雨果”。
內容概要 我要告訴你一個大秘密時光就是你/時光是女人/需要人對它獻殷勤圍坐在它腳下/時光象一件要解開的連衣裙/象一瀑無邊的長發/被人梳理/象一面蒙上水汽又被擦亮的鏡子/時光就是你在黎明時睡去而我卻蘇酸/你就象一把穿透我咽喉的利刃/哦時光不肯流逝這痛苦我無法表述/時光停留好似一塊青紫的淤血/這比那永遠無法滿足的欲望更糟糕/比你那饑渴的眼神更難忍受/我知道不應該破除那奇妙的魔法/更不應該把你當作陌生女人/捉摸不定/頭腦在別處而心已飛向另一個世紀/上帝呀詞語該多么笨拙無力就是這樣/我的愛已超越快樂我的愛如今已無法企及/你在我時鐘般的太陽穴上跳動/倘若你不呼吸我也窒息/你的腳步在我肉體上行和休憩我將告訴你一個大秘密一切話語/在我唇邊猶如求乞的貧婦/為你的雙手乞求窮困一種在你眼光下變暗的物體/這就是為什么我反復訴說我愛你/盡管沒有如掛在你脖子上的水晶般的詞句/別為我平庸的談吐生氣它就象/水滴入火中發出令人不悅的聲響 我將告訴你一個大秘密/我不善談論與你酷肖的時光/我不善談論你我仿佛就是/火車開走后還在車站月臺上/長久地揮動手臂的人們/手腕在淚水的重壓下漸漸低垂 我將告訴你一個大秘密我懼怕你/怕你那在黃昏時獨倚窗前的神態/怕你做出的動作怕你未說出的話語/我懼怕既迅捷又遲緩的時光我怕你/我將告訴你一個大秘密關上門吧/死比愛要容易百倍/這就是為什么我寧愿吃苦也要去體驗/我的愛
我的愛別說什么讓這幾個字沉入幽寂/就象一塊在我雙掌中長久磨潤的石頭/一塊靈敏而沉滯的石頭/一塊在我們生命中下墜的深沉的石頭/在這漫長的路途中它遇到的只有黑沉的深淵/這無盡的路途闃寂無聲只有時間流逝/聽不到任何遙遠河水的流淌恐怖產生了/沒有物體被擊打沒有任何板壁的顫動/宇宙中僅剩下等待于是我拿起你的手/沒有回聲它沉下去我枉自張開耳朵/甚至沒有一聲嘆息一絲音響/它越是往下沉落黑暗便愈是濃密/暈眩愈是增長黑夜來得愈是迅速/只剩下疾沉的重量不可感知的/失落的歌/神奇消失了帶走了被撞得粉碎/也許木已成舟 不 愛情還沒有/最終的潰滅也許毋庸置疑/可無休無止的延期卻令人難忍難熬 一塊石頭或一顆心一個完美的物體/一個完結了的然而是活生生的物體/越是落得遠它越不象是一塊石頭/呵時空顛倒的深淵獵物隨陰影撲向鳥雀/一塊與其他石頭無異的石頭/已經對一切都感厭倦終于變為一座墳墓 聽啊聽啊從那石井欄上/似乎升起的不是呼喊碰撞或碎裂/而是在蒼白清純背景上的一束光亮/模糊而旋轉不定似乎受到驚嚇/仿佛是童話故事里的幽靈/也許是我們自身最終的色彩 好象一切突來的東西和一切可能的存在/都得到了解釋因為某個/飄然而入的人物揭開了窗簾 而那塊石頭繼續在幽邃的星空中墜落 我現在明白我為什么降生在這個世界/總有一天人們會添鹽加醋地傳誦我的故事/然而這一切不過是某個夜晚在一所窮人房屋中流傳的漂亮假像/我現在明白我為什么降生而那塊石頭正在云霧溟濛中下降/在這低沉的天空中哪里是上哪里是下 我說過的一切做過的一切我曾顯出的樣子/都是正在死去的葉片給樹留下的只是光禿的枝干/冬天的真相再明顯不過/人的命運都象一點星火任何人都不過/是一只蜉蝣而我僅比別人幸運一點/我的驕傲就在于曾經愛過 僅此而已 石頭深深地濺入行星的浮灰之中/我不過是一點潑灑的紅酒而酒/卻證明我曾在暗弱的拂曉迷醉 僅此而已 我降生就是為了我道出過的這幾個字 我的愛
我朝你走來就象江水朝大海流去/我把河流和高山都祭獻給你/為了你我拋卻一切我的朋友我的童年/我生命的每一滴水都溶入了你無盡的鹽分/你的光采驅散了我的榮耀/你控制了我的血液我的夢幻我的狂放/我把記憶交給你象扔掉一個發卷/只有你的雪花漫天飄來我才能入睡/我拉開床單趕走了馬路天使/我很久以來就放棄了我喜好的傳奇/那里邊有韓波克洛斯和杜卡斯/瓦爾莫在子夜時哭泣/內瓦爾的琴弦已斷/擊中萊蒙托夫的子彈穿過我的心臟/這顆心在你腳下碎裂/東一塊西一塊/仿佛森林里刮起一陣愛情的颶風/我是一粒清晨被人掃出屋子的灰塵/白天里又不露形跡飄回屋里/常春藤悄悄地自生自長/直到人們將它削斷保持原樣/我是你腳下踩壞的石板/是在老地方等著你坐下的椅子/是你把滾燙的前額貼在上面凝望空虛的玻璃窗/是與你朝夕相處的簡裝小說/是一封拆開后忘了閱讀的信件/是一個被打斷的無關緊要的句子/是你穿過房間時發出的震顫/是你身后留下的一股清香/一旦你出門了我就象你的鏡子一樣感到悲傷
作品鑒賞 《艾爾莎》是路易·阿拉貢愛情詩集中的代表作。早在超現實主義時期,阿拉貢就寫道:“在我看來,一切超驗精神都誕生于愛情。愛情是它的源泉,因此我再也不愿走出這座迷人的森林。”他認為,愛情是一種現實與神奇相融合的情感狀態,它能使人從感官的快樂中獲取一種真正的想象力和心靈的富足,情欲的旅行往往能通達到一個“玄學的”奇異國度。二十年代末,阿拉貢在創作上走入死胡同,愛情上也遭受打擊,是艾爾莎·特里奧萊給了他重新振作的力量,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艾爾莎,阿拉貢永遠也不會具備那些使他成為當代偉大詩人之一的恒心和道德力量。在《艾爾莎》這個集子中,艾爾莎已經不僅僅是他的終身伴侶,她變成了一種象征或符號,代表著抽象的“女性”。《艾爾莎》 中既有阿拉貢超現實主義時期放縱不羈的風格,也融會了法國傳統詩中嚴謹深沉的成分。這些詩仿佛是一種呼喊,一種陣痛中的呼喊,一種從占有的歡樂與失去的憂慮這個矛盾中噴發出的痛苦呼喊:“我不善談論你我仿佛就是/火車開走后還在車站月臺上/長久地揮動手臂的人們/手腕在淚水的重壓下漸漸低垂”。詩人忘情地描寫一看到他心愛的女子、一觸摸到她的衣裙時就從內心產生出的柔情:“我觸摸到你一切重新開始/一切重又產生價值/產生光亮和熱情/一切重又有了力量和意義”。詩人害怕與他的心上人分離,他將自己比作大地,將艾爾莎比作玫瑰:“哦我是大地/最終會獻給你這玫瑰”。詩人還意識到愛情是世上最為脆弱的東西,因為它受到“流逝的時光、肉體的病痛、誤會、他人、事件、分離以及貧困的威脅”。而人絕不會永遠停留在現時,他必然逐漸被未來所吞噬:“時光這個有三面的鏡子/它的遮板已垂下/未來和過去在消逝/我在里邊看見現時正將我屠殺。”然而阿拉貢絲毫也不悲觀,他說:“必須勇敢地面對虛無以戰勝它。“他用語言作為武器,通過歌唱艾爾莎,歌唱愛情,以超越那不可挽回的衰老和死亡:“我降失就是為了我道出過的這幾個字 我的愛。”詩人想用他與艾爾莎之間的愛來為未來的情侶們樹立一個榜樣,盡管他也明白,一旦他永遠沉入虛無之中,這不過是一種安慰罷了,他還是夢想讓艾爾莎作為一個永恒的形象在賦予他以靈感之后還能夠照亮一代代的后人。《艾爾莎》中除了描寫愛情的狂熱和欲望之外,還寫了愛情中的嫉妒。對于詩人來說,艾爾莎有她自己的生活空間,有他進不去的世界:“你在做夢眼睛睜得大大的/在你眼前你究竟夢到什么/我卻絲毫也不知曉/你的王國是一個沒有通路的國度/我領不到進入其中的護照。”嫉妒,在這里實際上就是一種想要完全占有戀愛對象的渴求,它有時證明了精神欲望的強烈程度,嫉妒感可以說是一種純潔的隱痛,一種男人與女人完全相互融合的愿望,以及由于這種愿望無法實現而給愛情幸福帶來的一絲哀愁。這種深藏在意識中的潛在憂慮能使親密之誼的感受變得更加寶貴,使人渴望親密的關系永遠圓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種嫉妒其實是愛情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阿拉貢認為,若要愛大眾,首先必須愛一個女人,走出自私的圈子: 愛成為一切社會信仰的出發點,因為只有女人才能為生命賦予意義。詩人將艾爾莎尊為偶像,但這是一尊使他感到肩負人類使命的偶像,而不是象基督教信徒的那樣將他們的命運交付給一個虛幻的神靈——上帝:“我是一切宗教的叛教者/一切具有生死價值的東西在你面前都一錢不值/看啊我的膝蓋因跪在你面前祈禱而磨出鮮血/我的眼睛對于不是來自你那里的光亮視而不見/不是發自你嘴里的呻吟我都聽不見。”阿拉貢的這種愛情觀似乎具有宗教的色彩,他試圖將人們對于上帝的神秘之愛轉向對于女人之愛。《艾爾莎》發表于1959年,此時詩人的詩藝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這部詩集非常成功地將傳統詩律與一種對于詞和韻的現代處理手法結合起來了。詩人認為,必須創造一種新的詩歌語言,既要考慮到法國讀者對于傳統詩法的口味,又要探索一些能與傳統融洽相處的現代手法。《艾爾莎》中有相當一部分詩是自由體,沒有固定的音節,沒有韻腳,甚至沒有標點。其中有一部分還別出心裁,寫成劇本式的散文形式。但是還有相當一部分詩,雖然也取消了標點,但卻保留了法國傳統格律詩的形式,比如八音節詩,韻腳有疊韻,交叉韻等。阿拉貢的這種探索為法國詩歌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上一篇:《墨西哥文學·費·德爾帕索·帝國軼聞》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印度文學·達拉巽格爾·邦多帕代·群神》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