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文學·米·亞·肖洛霍夫·一個人的遭遇》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米哈伊爾·亞歷山德羅維奇·肖洛霍夫 (1905—1984) ,蘇聯俄羅斯作家。蘇共黨員。蘇聯科學院院士(1939年起)。蘇共中央委員 (1961年起)。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1965)。出身于頓河維申斯克鎮一個磨坊主家庭,母親是哥薩克。13歲時爆發了十月革命,少年時代在戰火中度過。1920年起當過征糧員、搬運工人、辦事員。1923年參加“青年近衛軍”文學團體并在 《少年報》發表最初的幾篇小品文。1926年出版以國內戰爭時期頓河地區尖銳復雜的斗爭、人們在這一大變動中尋找自己的社會地位以及他們對新世界誕生的向往為主題的短篇小說集《頓河的故事》。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 (共4部,先后于1928、1929、1933和1944年出版)的寫作和問世,是蘇聯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一位成熟的天才突然出現在文壇,使評論界為之吃驚。這部長篇史詩通過主人公葛利高里·麥列霍夫一家三代的遭遇,描繪了1912—1922年發生的二次戰爭在頓河哥薩克生活中所引起的劇烈變化。葛利高里二次投奔紅軍,三次參加并領導叛亂的坎坷道路,特別是他這個強有力的個體,在大動亂中尋找不到真理而碰得頭破血流、家破人亡的悲劇命運深深地吸引了廣大讀者。1932年發表描寫農業集體化的長篇小說 《被開墾的處女地》第一部,第二部1960年出版。衛國戰爭時期肖洛霍夫寫了許多通訊、特寫、短篇小說。1934年發表反映衛國戰爭的長篇小說《他們為祖國而戰》 的部分章節,新版仍未完稿。最后一部短篇小說 《一個人的遭遇》 于1956年最后一天和1957年第一天首先在 《真理報》 連載。肖洛霍夫被譽為“頓河史詩”的作者,是一位具有獨特風格并得到東西方一致承認的著名作家。
內容概要 小說開始時已是戰后的第一個春天,作者以第一人稱語氣交待了故事發生的地點以及講述者的情況。主人公叫安德烈·索科洛夫,他是一個司機,帶著一個小男孩在擺渡口遇到了“我”。索科洛夫誤以為“我”也是司機,于是在等待擺渡船的二小時內他敘述了自己一生的經歷和感受。他是世紀的同齡人,17歲時爆發十月革命。國內戰爭時當了紅軍。1922年大饑荒父母都餓死,他到庫班為富農干活才保住性命。后來他當了工人,和伊林娜結了婚,妻子也是孤兒,在保育院長大。她非常賢慧、體貼。20年代國內經濟困難,工人活重,生活水平低,索科洛夫有時難免借酒消愁,而伊林娜從不埋怨、吵鬧,而是對丈夫更為關心,這樣生活就變得和睦,幸福。他們以自己的辛勤勞動建立了一個美滿的家庭: 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聰明懂事。蘇德戰爭突然發生,開戰的第三天索科洛夫就應征開赴前線。車站告別時妻子撲在他身上,哭得不能支持,火車啟動了,他只得用力推開伊林娜,誰知這一別就成了永別,這一場景使他終生抱憾。索科洛夫在前沿陣地的汽車連當司機,他勇敢地冒著炮火運輸武器彈藥。1942年受傷被俘,押送途中在一所破舊教堂過夜,索科洛夫發現有個士兵要出賣年輕的指揮員,他自己雖不是蘇共黨員卻不能容忍背叛行為,于是協同指揮員處死了叛徒。在集中營他和戰友們一樣受盡了折磨和痛苦,但他不屈服,一次找到機會冒險逃跑,但又被帶著警犬的德國兵追上,警犬把他咬得全身血肉模糊,而他卻奇跡般活了下來。1944年德寇在前線失利,不得不調派一些俘虜去頂工,索科洛夫被派為一個少校工程師開車。這個德國軍官往返于靠近前線的公路上,可以聽到蘇軍的隆隆炮聲,索科洛夫再也不能忍耐了,他想盡辦法,找到機會俘虜了少校沖過火線逃回祖國。上級要嘉獎他,而他只要求早些準許他回家看看親人。回到家看到的只是一個大彈坑,鄰居告訴他,伊林娜和兩個女兒早在1942年就被德國飛機炸死。這一打擊太大了。幸虧三個月后他得到了兒子的消息。阿那托里在炮兵學校學了一年,以優良成績畢業后就上了前線,現在已是大尉炮兵連長。得過六次勛章和獎章。這個可喜的消息使索科洛夫振作起來,以兒子為驕傲,夜里常常作著老頭兒的夢想:等到戰爭一結束,就給兒子娶個媳婦,自己住在小夫妻家,干干木匠活,抱抱孫子。可是就連這樣樸實的夢想也落空了。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父子倆從不同戰線齊集在柏林附近。索科洛夫焦急地等待著,巴不得立刻能跟兒子見面。5月9日早晨,就是勝利的那一天,兒子被一個德國狙擊兵打死了。“在遠離故鄉的德國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歡樂和希望”,索科洛夫懷著破碎的心,孑然一人復員了。他不愿回家鄉,便到一個老朋友處重操舊業——當貨車司機。在當地茶館附近,一個小孤兒惹起他的憐愛,他假稱自己就是父親,從此一老一小相依為命,小凡尼亞溫暖了索科洛夫的心,而他的父愛保證了一個孤兒的健康成長。“我” 越聽越感動,對他們父子的命運深表同情。故事以作者的二段抒情插筆結束,起到點題作用:“兩個失去親人的人,兩顆被空前強烈的戰爭風暴拋到異鄉的砂子……什么東西在前面等著他們呢?我希望: 這個俄羅斯人,這個具有不屈不撓的意志的人,能經受一切,而那個孩子,將在父親的身邊成長,等到他長大了,也能經受一切,并且克服自己路上的各種障礙,如果祖國號召他這樣作的話。” “我懷著沉重的憂郁,用眼睛送著他們……,本來,在我們分別的時侯可以平安無事,可是,凡尼亞用一雙短小的腿連跳帶奔地跑了幾步,忽然向我回過頭來,揮動一只粉紅色的小手。剎那間,仿佛有一只柔軟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我慌忙轉過臉去。不,在戰爭幾年中白了頭發、上了年紀的男人,不僅僅在夢中流淚; 他們在清醒的時候也會流淚。這兒重要的是能及時轉過臉去。這兒最重要的是不要傷害孩子的心,不要讓他看到,在你的臉頰上怎樣滾動著吝嗇而傷心的男人的眼淚……”
作品鑒賞 《一個人的遭遇》 (原名 《人的命運》 雖然只是一篇3萬余字的短篇小說,但它在當代蘇聯文學中具有重大的開拓意義。在人物塑造上,肖洛霍夫開贊美普通人、平凡的人和“小人物”之先河。他重視寫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個人命運,展示平凡中的偉大,展示人性美。主人公索科洛夫是一個普通工人,種過地,又當過兵,他的一生遭遇非常平凡,卻具有普遍性。索科洛夫是世紀的同齡人,是自十月革命以來蘇維埃國家所經歷的苦難的負荷者,是兩次戰爭造成的災難的承受者: 國內戰爭使他成了孤兒,衛國戰爭又使他失去妻子兒女。戰前他為社會主義建設付出了辛勤勞動,戰爭爆發時他第一批應征入伍,戰后,索科洛夫懷著一顆破碎的心,卻沒有頹喪。他收養了一個孤兒,對他傾注了全部的父愛。這是一個堅強的蘇聯公民的形象。
小說以新的角度處理了“人和戰爭”的矛盾沖突。20大以后赫魯曉夫指出“戰爭除了帶來眼淚,帶來破壞和毀滅人們用勞動創造出來的珍貴財富以外,不會帶來任何東西。”肖洛霍夫就是根據這一基本觀點寫作的,他說:“任何戰爭都不能創造任何東西,戰爭就是破壞者。”他還說在他的作品中沒有反面人物,唯一的一個反面形象就是戰爭。戰爭造成“兩個失去親人的人,兩顆被空前強烈的戰爭風暴拋到異鄉的砂子。”戰爭使得勇敢的戰士淌下“吝嗇而傷心的男人的眼淚。”
小說寫的是索科洛夫在衛國戰爭中的遭遇,但主人公不是戰斗英雄,而是當過俘虜的司機。按當時的軍規,凡當過俘虜而生還者,必須受到嚴格的審查。蘇聯在戰爭初期失利的情況下,大批官兵被俘。這是戰后涉及千家萬戶的現實問題。這些戰俘身心遭受折磨和凌辱,他們最后歷盡艱苦,回到祖國,卻面臨著新的不幸:冷漠、懷疑、審查,甚至關進“自己的”集中營。肖洛霍夫在作品中開創了歌頌“俘虜的英雄主義”的先例。不惜篇幅地描繪他在德國集中營里的不屈不撓的斗爭; 他曾冒著生命危險逃離集中營,后又被追回,警犬把他咬得血肉模糊,體無完膚。但他仍奇跡般活了下來。法西斯聽說他講了不滿的話要槍斃他。臨刑前要他為法西斯的勝利干杯,他卻驕傲地為自己的死亡干杯,在饑餓難忍情況下,決不流露貪吃的表情,以致從精神上戰勝法西斯而免于一死。最后還巧妙地俘虜一個德軍工程師和一皮包秘密文件,立下功勛。繼這篇作品之后,蘇聯文學出現一大批描寫戰俘的作品。
小說在敘述視角的更新方面也作出了貢獻。作品全部以第一人稱敘述。一個“我”是作者,他有時作為一個對話者出現,有時作為作者直接抒發感情。另一個“我”是主人公索科洛夫。全部故事由主人公自己講述,語言樸實,深沉,與他的一生經歷相適應,讀起來也更為親切、可信。而作為對話者的作者,雖然插話不多,但總是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特別是全篇結束的那一段作者抒情插筆,明確地點出主題。這種敘述方式一般作家不大采用,因為作者點題之筆,搞不好就會變成畫蛇添足,現代讀者不喜歡現成的結論。只有真正的語言大師,成熟的作家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在結尾處來一個感情的升華,把句點重合在高潮上。
上一篇:《美國文學·田納西·威廉斯·欲望號街車》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危地馬拉文學·米·安·阿斯圖里亞斯·玉米人》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