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開墾的處女地》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蘇聯作家肖洛霍夫(1905—1984)的長篇小說。作品共分兩卷,描述1930年頓河地區農業集體化運動過程中的斗爭。工人達維多夫肩負黨的開展農業集體化運動的使命,從列寧格勒的基洛夫工廠來到格列米雅其村;原白軍上尉波羅夫采夫也偷偷來到該村,與富農雅可夫·魯基奇秘密勾結,成立了反革命組織“故鄉頓河解放同盟”,企圖伺機顛覆蘇維埃政權。于是,圍繞著農業集體化,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思想沖突和階級斗爭。在以達維多夫為代表的黨組織的領導下,廣大農民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終于克服了私有觀念,走上了集體化道路;與此同時,他們粉碎了富農、白衛軍反動分子的反革命陰謀,鞏固了蘇維埃政權。達維多夫、納古爾諾夫在與敵人的斗爭中壯烈犧牲,狗魚老爹因此失去了快樂的秉性,中農梅譚尼克夫當選為新的農莊主席。
小說通過明暗兩條線索,集中地反映了農業集體化時期社會主義思想與私有制觀念之間的尖銳沖突以及廣大農民與富農、反革命分子之間的激烈斗爭,歌頌了共產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和哥薩克農民純樸、善良的品質。達維多夫、納古爾諾夫、拉茲苗特諾夫是優秀共產黨員的形象。達維多夫原是波羅的海水兵,后來又當了工人,他堅定、干練,是一個比較成熟的黨的基層干部的形象。他身為農莊主席,為集體化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納古爾諾夫對蘇維埃政權、對黨懷有深厚的感情,對集體農莊更是忠心耿耿,最后也在與敵人的斗爭中壯烈犧牲。但他思想偏激、固執。拉茲苗特諾夫經歷坎坷,生性忠厚,善于關心和體察群眾的疾苦。作者還塑造了一大批熱愛集體化事業的哥薩克農民形象。梅譚尼可夫,出身中農,他擁護農業集體化,但長期的私有制觀念的影響又使他舍不得自己的財產,經過一番激烈痛苦的思想斗爭,他終于克服私有制觀念,加入了集體農莊,并成為建設農莊的積極分子,最后被光榮地吸收為共產黨員。他是千百萬克服私有觀念、走集體化道路的哥薩克農民的代表。狗魚老爹飽經滄桑,但卻天性樂觀,愛開玩笑。富農雅可夫·魯基奇惡毒、狡猾、而又怯弱;白軍軍官波洛夫采夫冷酷、兇殘、狂妄自大。他們與人民為敵,仇恨蘇維埃政權,破壞農業集體化運動,最終都自取滅亡,受到應有的懲罰。
肖洛霍夫遵循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力求全面、客觀、真實地描寫現實生活。小說及時地反映了農業集體化這一歷史轉折時期的重大事件,既表現了它的蔚為壯觀和巨大成就,也如實地反映了它的“左”的錯誤和偏差。在人物塑造上,既著力刻劃人物的某一性格特征,同時又十分注意描寫人物性格的其他側面,從而展示了人物性格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小說中成功的人物塑造,還得力于細致深刻的心理描寫。作者善于揭示人物豐富而復雜的內心世界,寫出人物心靈的發展變化。小說的語言明快自然,生動幽默,簡潔凝煉,極富表現力。這部小說是蘇聯文學中反映農業集體化時代的最優秀的作品之一,曾于1960年榮獲列寧文學獎金。
上一篇:《血與沙》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訓誡小說集》簡析|介紹|賞析|鑒賞